北宋村

北宋村濃縮了石家莊不太久遠的文化歷史。

基本信息

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下轄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北宋村,南鄰石家莊最繁華的中山路黃金路段,北側的躍進路有石家莊初具規模的手機市場,西側有石家莊的城市綠肺民心河和著名的二龍戲珠夜景,東側有建華商場等大型商業零售企業,交通便捷,距離石家莊談固公交樞紐不足1000米。周圍有河北醫科大學等省內重點大學,藍天,天客隆等大型商業形態,有河北省體育場,裕彤國際體育中心,石家莊市水上活動中心等文化體育娛樂設施。
村中約有居民三千餘人,以潘姓,魏姓,燕姓居多,村中的大槐樹有數百年的歷史,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化,濃縮了石家莊的歷史文化背影。
在今年石家莊三年上水平規劃中,北宋村列入了石家莊市城中村拆遷改造規劃,將在2011年8月底完成拆遷,屆時拆遷村民的住房條件將得到極大改善。
緣起:運糧河帶來的“不送村”
歷史穿越千年,如今藏身於鋼筋水泥的城市之中的北宋村,原本只是一個有著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坐落在當時的古河道運糧河東側,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平原小村。
老北宋村人朱經先回憶老人們的說法,現在村西頭的民心河河段就是原來的運糧河的一部分,它與正定的滹沱河、南沙河通聯成一條繁忙的水上運糧通道,當時隨著運糧河的開發,根據地形,在如今北宋村的這個位置修建了一處大型的水運碼頭,使南來北往的貨物到此必須下站,不再前送,而這個碼頭也是當時真定(今正定)和獲鹿(今鹿泉)的分界線,此站以北隸屬真定地界,以南隸屬獲鹿地界。因此,人們就把這個村莊叫做“不送”,後來,諧音又變成了“北宋”。
“北宋在歷史上一直被稱為小北宋,就是因為太小。”朱經先說,小北宋的歷史卻是非常悠久的,據說在如今東古城的檔案里也有有關北宋村的記錄,而說到見證石家莊的城市發展,小北宋更稱得上“歷歷在目”。
■成長:地利,“小北宋”紮根城市東部
千年前的小北宋,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占地320畝的城中村,西到民心河,北到躍進路,東到建華大街,南臨中山東路。有一個上年紀的老人是土生土長的北宋村人,從小在這裡長大,見證了村落的變遷,在他的記憶中,從幾十戶的小村一路走來,北宋村的歷史裡一直缺乏歷史文化名人和家境殷實的大戶,一切都普普通通,然而,北宋村卻似乎一直占據著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溯千年,重要的水運碼頭,而千年後,由於正處於城市中心地帶,上世紀70年代末,北宋村就逐漸與城市“結合”。
隨著城市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處於城市邊緣、占據著良好地理位置的北宋村感受到了改革的春風,高樓平地起,耕地逐漸變成了工廠或宿舍,其實,早在這之前,當時的東郊區大院和河防宿舍已經“駐紮”於此,而隨著石家莊的擴展,在這個小村莊的土地上,先後建起了石家莊市拖拉機廠、華北製藥有限公司、水利局、中建一局公司、民航局、省體委等眾多單位。同時,在改革開放政策的引導下,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期,石家莊也煥發了發展商貿的熱情,商業開始變得多彩起來。幾乎與人民商場同步,北宋村東的建華商場也正式營業,成為綜合性多功能的商場。
“其實那些企事業單位的的到來,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北宋村,很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進了工廠當了工人,當時占地700多畝的拖拉機廠就安排了300多名村民就業。”潘辰群說,失去耕地後,村里從磨豆腐、粉條這樣的小作坊做起,後來依託大廠,也開始做起了加工、協作等等,上世紀80年代,北宋村成立了建華實業公司。如今的建華實業公司已經覆蓋了機械加工、汽車修理等行業。1986年,北宋村由郊區劃歸長安區管理,1993年北宋村村民全部辦理了戶口農轉非,1998年全體村民有了養老保險,2005年村民又有了醫療保險。建華二區居委會書記魏連春回憶說,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北宋村總共有300來戶居民,大概800多人,而現在光是常住人口也早已經增到800多戶,人口也增到3600多人。
“小北宋”如今紮根城市東部,見證了城市東部的發展,但仍有村民在感嘆,失地太早的北宋村錯過了發展的機遇,“北宋村的耕地基本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全被占了,當時一畝地才200多塊錢,最貴的韭菜地一畝也才800多元,而最早占地的東郊區大院和河防宿舍,在50年代就占地了,一畝才20多元。”有村民感嘆地說,雖然一直占據著好的地理位置,但是,如今面臨發展,北宋村似乎剩餘的空間已經太小。
定格:古槐下的鐘靈毓秀之地
與省會眾多城中村一樣,說到有著千年歷史的北宋村,必須要說的就是村南頭的老槐樹,“懷揣”著500歲年齡的樹牌,這位歷經風霜的“老人”如今被柵欄保護起來,矗立在村頭,守護著一方百姓。據潘辰群介紹,這棵古槐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其實與跟它比鄰而居的村民魏樹枝一家有很大的關係,當年村裡的人們在改建自己的住房時,與古槐做伴的魏樹枝為了保護古樹,沒有深挖樹根,老槐樹保存了下來,魏樹枝也依傍著老槐樹開起了老槐樹飯店。
千年歷史的見證者似乎只剩下了這棵古槐,而在更多村民的心目中,小北宋一路發展過來,“庇佑”著它的除了這棵古槐,更有那雖然已經消失卻以另一種形式留存於村民心中的北嶽廟。行走在今天的宋北路上,你依舊可以看到以北嶽廟和戲樓命名的胡同,據說,這裡就曾經是北嶽廟的舊址,當年的北嶽廟的對面就是一座規模不小的戲樓,面積足足有一畝地,建得氣派,香火不斷,在附近的十里八鄉一提北嶽廟幾乎無人不曉。
歷史似乎很難還原了,而我們只能點滴中尋找古村落的影子。順著民心河往北走,在河上的一座小橋邊,是一座已經倒下的石碑,由於年代久遠,上面的碑文已經模糊難辨。在橋上閒坐著下棋的老人說,這就是原來北嶽廟的石碑。84歲的張奶奶回憶起當年的北嶽廟,仍然是一臉的崇敬,當年的北嶽廟是坐北朝南,當時廟裡的和尚和尼姑們成群,香火旺盛,廟宇的建築高於村里別的地方,很是雄偉,廟裡也有一棵老槐樹,北嶽廟的對過是個大戲樓,戲樓跟廟的台階差不多高,跟北嶽廟是對稱著建的。
“北宋村有了北嶽廟就有了靈氣,風水也好。以前周邊村鎮驅邪送鬼都要來北嶽廟,而且是公認的靈驗。”張奶奶回憶著,原來每年的農曆四月四是過廟的日子,北嶽廟就有盛大的廟會,附近的尼姑和尚都會前來做法事,十里八鄉修好行善的人們都到這裡燒香,廟對面的戲樓也會請人唱將近一星期的大戲,在那個商業不太發達的年代,廟會還會吸引眾多的商販和村民趕廟,一派熱鬧景象。
而據朱經先考證,歷史悠久的北宋村里原來並不只一座北嶽廟,村裡的廟宇最多時曾經達到了十餘座,遠近聞名。較大的廟宇北嶽廟和三官廟大約建在宋朝初期,傳說是幾名官員來到此處,選擇風水較好的地方建立的,後來又陸續建造了振屋廟、送子老母廟、關爺廟、全神廟、河神廟等等。
如今這些供奉眾多神仙的古廟早已一一拆除了。而在北宋村,卻還完整地保留著村落古老的廟會習俗。
發展:展望75萬平米高層住宅
在城市的輻射下,位居城市中心的北宋村其實在經濟地位上和文化觀念上早已發生了微妙的錯位。如今,村外面的人走到這裡,一般都會被街頭休息、聊天的老人以為是來租房子的。在狹窄修長的村路和胡同兩邊,都是兩層小樓,在包裹著精緻典雅小院的牆上則寫滿出租房子的信息,街上門臉最多的是話吧、診所和出租的房子。街頭上到處有搬運著行李匆匆而過的外鄉人。
今年,隨著城中村大規模改造的臨近,村裡的人們不禁又多了一份憧憬,“我們還是希望改造,那樣才是真正融入這個城市之中。”很多村民希望,蟄伏多年北宋村能借城市改造的機遇,抓住新一輪發展契機,破繭化蝶,創造新的輝煌。年輕的北宋村人期待著改造帶來了變化,期待著自己能夠有不同於父輩們的生活。而更多的老北宋人則表示,期待著北宋村與城市走得更近,卻不要與古老的歷史相去太遠。
而按照北宋村目前的初步構想,改造後的北宋村將建成75萬平方米、28-33層的住宅樓。同時,沿著建華街,還將建成一個2-3萬平方米的大型商場、超市。而這些規劃目前都在申報之中。目前,村里也正在對居民進行統計,再進一步確定拆遷補償等細節。而那棵500歲的古槐,也會被考慮安置,畢竟大家都希望,改造後的北宋村里,仍然有這位“老人”的身影。
歷史已經走遠,500年前或者上千年前的記憶都留在人們的心裡。但願老槐樹能與北宋村村民們一起,期待和見證未來,見證“小北宋”的美麗變身。
我省第一家農民電影院
1980年籌建,1981年正式開始放電影,1000多平方米、1208座的老北宋電影院曾是我省第一家由農民出資建立的電影院。當年,《河北日報》等媒體前來報導,葛優、尤勇、宋春麗、陳佩斯等大牌明星前來參加首映……在最紅火的時候,電影院還創新地搞起了電影卡拉OK,在電影上映前邀請歌手獻唱,同時觀眾也可以加入。七八年的時間,這個電影院的紅火無人能及。

河北省邢台市任縣大屯鄉下轄村

河北省任縣大屯鄉北宋村,位於任縣、隆堯、內丘三縣交界處,距任縣15公里、邢台市20公里,西鄰京深高速、107國道、京廣鐵路,交通方便,歷史悠久,地勢平緩,人心善良,民風淳樸;以郭,牛,段,王,劉,張,董姓居之。現有人口1000人,周圍有蘇屯,南宋,大日頭,新洲,東莊等村莊。村中有個千年古廟,名叫天王廟,供奉開天之三皇祖。北宋村—邢台市有直達班車,從邢台市眼科醫院對過上車,5元的路程即到,終點站就是。每年農曆11月12日廟會前後三天,歡迎大家前來參觀。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紫岩鄉下轄村

北宋村:現屬忻州紫岩鄉,地處半平辦丘,位於城東南十里處。村名來歷,相傳早年大南宋,東南宋,北宋是一個村莊,姓宋的是大戶,後來被洪水沖刷,分成三個村莊,北宋村現有耕地二千貳佰零五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