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是研究北宋古文運動的重要著作,作者在潛心閱讀大量原始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能夠敏銳地發現和開掘前人研究的空白和薄弱環節,提出自己的見解,有重要創穫。通過對文學現象、運動理念、文人思想的考察與時代背景、學術環境、地域文化等多種歷史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這一過程的各種不同派別的人群的錯綜關係等等,在照顧論述運動的系統性、完整性的同時,將運動形成的複雜性和曲折性細緻地揭示出來,全書較全面地勾勒出了北宋古文運動發展的整體面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的主要內容包括:北宋古文運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文學現象。作者在潛心閱讀大量原始資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能夠敏銳地發現和開掘前人研究的空白和薄弱環節,提出自己的見解,有重要創穫。與其他問題的論著相比,這部著作的新意主要將著眼點放在古文運動的形成過程上。通過對文學現象、運動理念、文人思想的考察與時代背景、學術環境、地域文化等多種歷史因素的研究,以及在不同程度上參與了這一過程的各種不同派別的人群的錯綜關係等等,在照顧論述運動的系統性、完整性的同時,將運動形成的複雜性和曲折性細緻地揭示出來,全書較全面地勾勒出了北宋古文運動發展的整體面貌。

編輯推薦

《北宋古文運動的形成》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馮志弘(1978- )男,香港出生。香港出生。1997—2007年就讀於香港浸會大學,獲學士(一級榮譽)、碩士、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導師。主要研究範圍:唐宋文學。曾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編著有《大學詩選》。

圖書目錄

緒論

一、本課題的先行研究成果

二、課題重點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歷代文評對唐宋古文運動的整合

一、唐宋之際“以歐繼韓”觀念的形成

二、宋元理學家的唐宋文觀.“以文論人”說的提出

三、明清時期“唐宋八大家”說的確立及其流弊

第二章 “五代體”析論——兼論北宋對五代文弊的革新

一、晚唐五代“韓愈論”

二、五代文風“悲哀為主”析論

三、“五代體”體式與記體文

四、五代“吟唱艷情”與詞的雅化

五、五代的頌美文學觀

六、宋初革新五代文弊的幾個階段

結語

第三章 柳開、王禹偁及其周邊人群交往考論——兼論柳、王文道觀的分歧

一、柳、王不相交往疑為刻意避不相見

二、柳、王文道觀的分歧

三、柳、王周邊人群的交往

結論

第四章 楊億輿北宋詩文革新

一、北宋前期古文家與楊億交往考述

二、《楊文公談苑》“穆修”條非楊億所撰考論穆修詩文及其主張

三、從《西崑酬唱集》和《冊府元龜》看楊億的韓愈觀

四、楊億與《冊府元龜》序中的“頌美”文學觀

第五章 天聖“申戒浮文”詔的背景和意義——兼論北宋古文革新的徵兆

一、天聖“申戒浮文”詔及其背景

二、晏殊知貢舉的意義

三、天聖年間學風的轉變

第六章 歐陽修古文革新理念的形成——兼論早期歐文(1028-1037)變化的過程及原因

一、歐陽修“少慕韓文”

二、天聖、明道年間歐陽修及西京文人群體的文風特徵

三、明道二年至景佑四年:歐陽修文風、文論的成熟期

四、謝絳對歐陽修的啟導意義

結論

第七章 范仲淹文學觀與“太學體”主導思想的形成

一、范仲淹的“韓愈觀”

二、范仲淹與歐陽修、尹洙之交往

三、太學體文風及文體特徵

四、“興隆禮樂”觀念與太學體作家“自異於眾”的思想淵源

五、范仲淹“頌聲來復”的文學理想與“太學”之“聲教”

結論

第八章 北宋“江西文風”與古文運動關係研究——兼論南豐曾氏、臨川王氏之士族學風

一、曾氏、王氏“明古誼、達時變”的士族學風

二、江西作家的求學經歷及其家族之人脈關係

三、江西士族與地方教育。“江西文風”概念的形成

結語

第九章 論北宋天聖年間四川仕風的嬗變——三蘇文章匯入北宋古文運動的地域背景

一、天聖以前川蜀士子“罕趨士進”的原因之一:“中原正朔”觀念與忌憚單南方政權復興

二、天聖以前川蜀士子“罕趨士進”的原因之二:四川學風“以西漢文詞為宗師”“四方指以為迂闊”

三、天聖以後川民仕宦心態“意始大變西蜀學風與古文革新理念相合拍的時代背景

第十章 北宋古文運動主導思想的確立

一、穆修與宋初古文家的人脈關係

二、穆修門人

三、祖無擇與道學家、古文家的交往

四、蘇舜欽“建言時病”的文學觀

五、雅章及頌篇。刺美亦道同:梅堯臣的文學觀

六、歐陽修文道論。北宋古文運動主導思想的確立

第十一章 結論

附錄北宋“南人崛起”現象溯源——宋代古文盛於南方的地域文化背景

一、中唐以後“南人崛起”現象溯源

二、宋初三朝“重北輕南”現象的成因

三、北宋文官制度與“逐路取士”爭議的產生

結論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