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體

在中國文學史上,“太學體”指北宋時流行的險怪奇澀的文體。《宋史·歐陽修傳》:“知嘉佑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 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早在宋仁宗慶曆年間已肇其端,始作俑者是以激烈討伐時文出名的太學講官石介。石介視西崑為寇讎,作《怪說》三篇,猛烈抨擊楊億“窮妍極態,綴風月,弄花草,淫巧侈詞,浮華篡祖”提出了“文惡辭之華於理,不惡理之華於辭”的論調。他的這種論調在太學生中影響極大,形成了“太學體”。
在北宋文學革新運動中,“太學體”是對浮華淫巧的西崑體批判過程中形成的矯枉過正的產物。其文體怪誕詆訕,流蕩猥瑣,是宋初柳開以來險怪奇澀傾向在古文運動後期登峰造極的發展。太學體既無古文的平實質樸,又乏駢文的典雅華麗,直以斷散拙鄙為高,完全與駢體文唱對台戲,因此並不值得稱道。後來同為古文代表作家的歐陽修在主持貢舉時冒著風險力辟太學體,終於糾正了這一不良風氣,當西崑體的影響基本肅清之後,它自然成為以平易暢達為本色的北宋古文運動主流派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歐陽修借主持貢生考試之機,大力整頓太學體,經過幾年的努力,太學體終於銷聲匿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