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寺[貴州省石阡縣北塔寺]

北塔寺[貴州省石阡縣北塔寺]
北塔寺[貴州省石阡縣北塔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塔寺位於貴州省銅仁市石阡縣龍川河東岸,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至今已有395年的歷史,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由大殿、偏殿、佛塔、齋堂、僧舍、廂房等組成。原建築保留,新建築採用仿古式樣。

基本信息

寺院歷史

北塔寺北塔寺

位於石阡縣龍川河東岸的北塔寺可謂幾經磨難,它從風雨飄搖之中走來,至今已有395年的歷史。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知府石炯以“建文峰塔以培水口”為由開始擬建。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知府曾之可便主持修了五級塔,初稱文峰塔。塔建成後,官員百姓皆認為太矮小,天啟二年(1622年)又由知府錢以式增修為七級。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知府拔款重修北塔。清順治十四年(1658年)塔被武陵侯判將楊新桂焚毀。康熙十五年(1676年),知府黃良佐重修塔並在塔旁建寺院,名“文峰閣”。有寺僧主持,有廟產奉養。光緒二年(1877年),再重修北塔,塔內正中供魁星位,左側供諸葛亮牌位,右側供李白牌位。由於北塔位於石阡北面,塔旁有寺,所以後人便命名為北塔寺。解放後,北塔寺又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一次浩劫,古樹、塔身幾乎全部被毀,只剩下幾間破屋子。直到2010年,政府決定對北塔寺進行全方位的維修,北塔寺才得還舊時的雄偉。
北塔寺的興衰不僅見證了石阡近四百年來的發展歷史,同時也見證了石阡佛教的發展史,還凝聚了石阡勞動人民的智慧、審美、文化追求和民族信仰。

寺院文化

北塔寺北塔寺

北塔寺是石阡縣湯山鎮經批准的六個佛教活動場所之一,以此可以看出北塔寺與石阡佛教的發展應有其密切的關係,或者可以說從北塔寺的歷程和滄桑中可以窺見石阡佛教的發展足跡。從《貴州佛教史》中可以看出貴州佛教興起於唐,傳布於宋,發展於元,繁榮於明,鼎盛於明清嬗變之際,衰落於晚清,復興於民國。唐宋元三代主要受川滇及中原的影響,明清時期則得益於與西蜀的接觸,民國年間與全國各地都有密切交往。從橫向看,則大乘各宗教與時並傳,而明顯以徹底本土化的禪宗為主流,義解譯經偏少,感通神異卓然,台、相、賢、律寥寥,密教時顯興盛熱鬧,禪淨長期遍布境中。舊志《秩祀志》記載石阡有廟宇13座、壇3座、閣5座、祠9座、宮4座,從舊志《秩祀志》記載來看,說明石阡在民國以前佛教事業還是興盛的。雖然上述記載的廟宇中有17座無具體的年代可考,但我們還是可以想像在民國以前縣境內應是廟宇林立,禪院遍布。其次據記載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北塔寺便有寺僧主持,有廟產奉養。這說明佛教流入石阡的歷史較晚和興盛的時期應在清朝盛世時期。另外北塔寺修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光靠民間組織是修不起這種雄偉建築的,當時能修近三十米高的塔,應完全得依靠政府的資助,這是能夠證實貴州佛教繁榮於明和石阡佛教興起於明的歷史史實的。

地理環境

北塔寺的選址體現了石阡勞動人民在地理、生態學方面的審美意識。據傳明萬曆三十八年,知府石炯開始擬建文峰塔就是以“建文峰塔以培水口”為由。因為古人在觀察石阡的地勢走向發現,石阡東、南、西三面地勢高且山峻岭,唯北部山形較矮,使之形如“漏斗”,而龍川河又由南向北流,顯然不吉利。因此北塔寺修建在縣城北面東岸龍川河上,這一選擇符合了中國古代風水學觀念。因為風水學認為:風水,即風遇水則止,也即一個地方要有氣場,一個地方的氣場不能散。而龍川河之水正值北塔寺修建之地向西北轉折而去,因此北塔寺修建在龍川河的轉折點上,自然有鎮氣之作用,以保古城之旺氣,使得民富殷實。另據史料記載,北塔寺在民國以前,塔身周圍古樹婆娑,樹林蔥鬱,環境雅靜。因此可以這樣說,北塔寺的選址不僅符合廟宇遠離鬧市選擇辟靜之地修建的擇地標準,更反映了石阡勞動人民在地理、生態學方面獨特的審美意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