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區泓德中育社會發展中心

北京市西城區泓德中育社會發展中心式成立於2006年3月,2010年7月完成民非註冊的民間公益機構,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濱河路。以倡導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公平為目標,在偏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師教育、健康人格塑造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等問題的研究、實踐。 

機構簡介

簡稱泓德中育
泓德中育是一家正式成立於2006年3月,2010年7月完成民非註冊的民間公益機構。 
以倡導人文關懷、推動社會公平為目標,在偏遠農村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師教育、健康人格塑造和社會公益事業發展等問題的研究、實踐。 
以民間機構的視角,發現城鄉弱勢群體的現實需求,及由此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整合各方面專家及資源,通過參與式教育,幫助城市和農村學校、社區建立“自己設計、自主培訓、自我發展”基地,使其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文明進步。

機構宗旨

推動文明進步 追求社會公平

機構理念

文明因教育而復興 教育因教師而發展 
高度 責任 能力 
研究 行動

關注領域

教育 社區 救災

項目領域

北京學校及社區 
西部農村、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及社區

主要項目及簡介

現代教師教育項目 
2006年7月始,泓德中育在新疆哈巴河縣成功實施了MtE當代教師教育)項目,培訓了種子教師,並幫助項目縣建立起了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基層教師自主教科研和・教師自主輪訓幾大功能為一體的教育基地。經過兩年的共同努力,基本達到了當地教師能力改變和提高的目標與效果。泓德中育看到:哈巴河教師的教研水平由落後而躍上了地區教科研前列,08年10月在全疆交流大會上進行了經驗介紹。 
09年新疆兩基驗收成為了全疆先進縣。 
07年底,泓德中育在烏魯木齊成功舉辦了新疆15個地州教育主管領導和相關教師代表參加的“新疆教師教育發展論壇”,就新疆哈巴河項目經驗及基層教師教育問題進行了研討,受到新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同。會後多個地州和縣級部門要求與泓德中育合作。 
07年泓德中育在甘肅蘭州與寧夏大學高等師資培訓中心共同舉辦了有西部8省市參加的“西部農村英語教師觀摩研討會”,就“農村教師英語0起點教育法”進行了研討,並建立起了西部農村英語教師網路聯盟及網站,為基層英語教學莫事探索而努力。現網上交流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方便了農村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和交流,推動英語教學水平大步進展。 
08年5月始,泓德中育在新疆阿克蘇地區進行了雙語教師能力建設項目,與當地教育局和教育學院合作,以雙語學習意義、新理念、學習方法、學習環境等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引領當地學校和教師們參與研究和實踐。建立了八縣一市18個基地,開展起蓬勃的校本教研教改活動,收到了較好成效。 
幾年來,機構在教師素養和能力培訓方面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摸索出了方法或模式,並聯絡到了一大批有公益積極性和專業高水平的專家。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由於機構人員的不斷發現和不斷探討,使執行雙方的能力都得到了整體提升。 
四川災後重建及藝術教育項目 
5.12四川發生高強度地震後,泓德中育工作人員在最短時間開赴災區,進行心理撫慰救助工作。機構了解到學校師資缺乏,急需儘快恢復教學秩序的情況後,機構人員迅速調整計畫:為使幫扶地區自主重建工作更加有效,進行長期的理性救災――重建管理,泓德中育聯合各方面力量,構築起方便下派教師志願者在一線工作的支持服務平台,從志願者支持管理、教育恢復及教師能力、災後心理健康、社區自主發展、生產及生活物資、環境保護及媒體監督等多方面全方位進行支持,有利於災區準確信息的掌握和針對實際需求的幫扶。機構通過徵集教師志願者,幫助項目點師生進行了教學恢復及教學與研究能力的提高、心理輔導、個性化需求等工作,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可以利用的資源重新站立起來,改善和提高學習和生活的質量。在彭州、都江堰、什邡、綿竹等多個幫扶點的50來名志願者通過積極有效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得到了當地學校領導、師生及周邊民眾的認可與好評。
機構的志願者除了做好恢復教育教學秩序等正常工作外,還根據農村學校體音美及英語師資缺乏的現狀,擔負起了這方面的課內和課外教學、輔導工作,帶領缺少心靈體驗機會的山區孩子走進藝術殿堂。特別是在漢旺的藝術教育,不僅使參與培訓的學生豎笛樂隊取得驕人成績,更通過藝術教育魅力和機構邀請的專家獨特教育方式,收到了改善災後學生心理問題的良好效果。泓德中育的實效引起了各媒體的關注與報導,也打動了當地各級教育部門主動參與進來――項目從漢旺推及整個綿竹地區。機構與綿竹教育局合作,豎笛不僅走進學生課堂,也推及到教師層面,在綿竹、都江堰等地,各種實踐、培訓與科研課題探索蓬蓬勃勃開展起來,帶動了當地特色教育的發展和教師能力的相應提高。 
賽門鐵克項目 
09年3月起,泓德中育與賽門鐵克企業合作,建立了學習營項目,對在校大學生畢業前進行了很好的職業生涯教育。北京的三期學習營活動由天津理工大學聾兒工程院分別選取10名聽力有障礙的優秀學生參與。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以授課方式開展職業生涯和技術專題培訓;谷歌、聯想、微軟等知名企業參觀;與企業高層領導圓桌訪談;與工程師一對一交流等,使營員們拓展了視野,熟悉了產品生產線,了解了國際化軟體公司的軟體生命周期。參加學習的營員都反映收穫很大,願意向其它同學分享。學習活動還組織營員們遊覽了清華校園、奧運場館和798藝術中心。 
成都站學習營在成都賽門鐵克分公司開營。營員來自四川師大大三、大四計算機專業的20位貧困家庭孩子。及時調整內容安排,不僅受到了學生的一致歡迎,帶隊的校方老師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學生們不僅擴寬了視野,學到知識還結識了專業高手。 
“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公益活動新感受,與這些聾兒交流過程中自己也收穫頗多。”學習營還受到各企業員工肯定,都認同這種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並表示有機會在後續工作中增進合作。 
2010年,項目在成都回民國小投建了多媒體教室,嘗試作為項目可持續進行的基地。 
玉樹、舟曲災後重建項目 
2010年4月14日,青海藏族玉樹自治州玉樹縣突發7.1級強烈地震。在南都基金會緊急撥付資金後,機構負責人帶隊先期赴青海災區一線,在道路不通、通訊中斷、天寒地凍,缺水沒電、沒食物的情況下,機構人員在海拔3000多米的玉樹結古鎮救災前線迅速建立災區辦公室,設立起志願者支持平台,為志願者和災區受助者提供信息、資源配置、聯絡、心理疏導、教育恢復等方面的支持。項目組連線起全國各地的志願者80多名,堅持在一線救助傷員、撫慰老人孩子,幫助困難家庭,有力地支持起當地幾所中國小、孤兒學校教育教學秩序正常恢復、頂崗授課走進課堂,對孩子們生活、學習方面實施了各種具體的幫助;泓德中育和西部陽光基金會、心平基金會以及5・12備災中心一起為全州近2000名教師籌集了災後救急所用的吉祥包發放到當地各校教師手中,受到了老師們的稱讚;發揮了NGO組織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從4月19日起,機構編輯發布玉樹救災快報《守望玉樹》41期,為人員、信息與資源的協調、配置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0年8月甘肅舟曲的特大土石流災害之後,機構同樣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一線,設立救援辦公室。利用泓德中育的志願者服務平台,在調動當地學校、師生急需的物資救援,派遣教師志願者幫助恢復教學秩序,培植當地民間公益組織和志願者隊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政府與民眾的讚譽。 
新疆昌吉職業教育改革項目
09年9月,泓德中育在新疆昌吉州開展的“深化職業教育變革 使多層次人才服務區域發展”項目,是面對當地一半以上不能進入高中就讀,又沒有就業途徑的青少年。我們與當地政府各個部門合作研究,確立了從雙師型師資轉型到根據社會需求設定專業、課程等五個改革課題及若干子課題,以自領課題形式帶動當地各層面人員參與到項目中,共同改變理念與意識,進行科研實踐,建立新的人才觀並創新人才標準,為區域發展培養和提供真正適用人才。 
經過與昌吉州及幾個合作縣教育部門的反覆研討,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遴選和評價標準”方面的五個課題基本確定,並由各合作縣根據自身的實際需求分頭領取相關課題開展了研究和實踐活動。機構主任對職校校長、中層管理人員、骨幹教師分別進行了培訓,培訓中採取的教學方法也被引用到全體教職工中進行研討,取得了很好效果。 
2010年6月“昌吉職業教育項目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新疆7名項目參與主管領導和學校代表與相關專家進行了充分探討,還參觀了北京“百年職校”。2011年10月,機構組織奇台、呼圖壁和昌吉市三職校進行了培訓,組建了課題研討團隊,各校從自身角度提交了課程設定改革方案,開始課題研究與自編校本教材方面的探討實踐。 
北京大柵欄社區和諧建設項目 
大柵欄地區是宣南文化傳統深厚積澱的地區,其重要特點就是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共融。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地商戶陸續落足這裡,流動人群密集,形成多種居住形態的複雜局面。面對複雜情況,基層街道與居委會對外來人員的管理與服務存在著身份的尷尬和現實的困境。 
項目與街道和居委會合作,成立項目領導小組,擬定了《2011年大柵欄項目進展計畫書》,力求通過“大柵欄社區流動人口融入社區形式與社區發展項目”的實施,依照包容性發展理念,借鑑居民參與模式管理的方式,形成政府協調、服務,居民參與自主治理的格局,並將該地區民眾的生活、發展需求與當地特色文化相結合進行創新性實踐,達到機會均等、資源共享,使各層面參與者都獲益並改變理念,提升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目的。 2010年9月項目前期調研啟動,深入了解了社區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初步與社區居委會和志願者們建立起了聯繫,社區各層面也初步了解了我們共同解決問題的思路,達到了充分發動社區各層面自主參與項目的目的。在專家的幫助下,機構認真設計了社區問題調查問卷,對入戶調研的志願者們進行了專項培訓,由他們深入社區抽樣居民家中進行了調查。調查數據在專家幫找下進行了開學分析,把握了社區問題的根本。為進一步發動外來商戶參與項目積極性,機構召開了“流動人員需求調研會”,走訪了大柵欄轄區的企業,向他們介紹了我們大柵欄項目內容、開展情況。了解了企業這方面的需求和企業現在正在開展的工作,共同探討了我們項目和企業工作的結合點,為以後的合作和參與打下了堅實基礎。 
兩個社區的居民公益小組,機構對他們每周二下午進行培訓,並與他們共同研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組織公益小組成員撰寫了能力培訓內容和活動計畫,引導他們就實際需求和困難學習,提升他們自己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形成自我成長、自主治理的項目目標。

主要資助機構

福特基金會、贈與亞洲、南都公益基金會、賽門鐵克公司、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

主要合作夥伴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各大高校; 
新疆師範大學、寧夏大學、四川師範大學; 
新疆遠程教育辦公室、昌吉州教育局; 
哈巴河縣教育局等教育主管部門; 
北京西城社工委; 
大柵欄街道、居委會; 
北京惠澤人諮詢服務中心等各NGO機構

機構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南濱河路23號立恆名苑2號樓0302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