匏形壺

匏形壺

戰國匏形壺是銅器、青銅器,【年代】戰國,【文物原屬】戰國時期盛水器。

基本信息

文物規格

匏形壺,通高35.5cm,寬20.3cm,口徑12.9cm,重2.12kg。
匏形壺匏形壺

外形特徵

壺為匏形,腹上有一活動提柄,圈足,有蓋,蓋上有一桶狀凸口。通體無紋飾。

相關詞語

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序”。註:“酒尊也。”《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註:“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製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製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匏(音咆),即俗稱之葫蘆。匏器是用葫蘆製成的各種器皿。中國種匏史可追溯至原始社會,距今已有七千年之久。據考古資料,以模範制匏器在戰國時即出現,明清時制匏工藝大大發展,康熙、乾隆朝達到鼎盛,品類豐富,工藝成熟。由於制匏工藝方法獨特,不施斧斤而紋理天成,因此不僅在當時是宮廷一絕,即使在世界工藝史上也堪稱絕無僅有。 

匏形壺

盛酒器,製成匏形,多見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