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奧利佛

勞倫斯奧利佛

偉大的英國女演員西比爾.湯姆戴克(Sybil Thomdike)曾把當年13歲的勞倫斯.奧利佛(Laurence Olivier,1907-1989)在萬聖男校排演的《馴悍記》中扮演的角色凱特,稱之為"一個完美的小蕩婦"。

人物名稱

藝術大師勞倫斯·奧立佛

勞倫斯奧利佛點擊查看大圖

發展歷程

另一位劇評家曾寫道,"那個扮演凱特的男孩,塑造了一個漂亮、膽大、黑眼睛、特別需要管教的小悍婦的形像。我不記得看過哪個演這個角色的女演員比他演得更出色。"在莎士比亞時代,舞台上所有女性角色都是由男童扮演的,按照這個傳統,奧利佛扮演了他的第一個主要角色,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凱特僅僅是奧利佛燦爛驚世的演藝生涯中第一個角色,在日後幾乎整個20世紀裡,觀眾還將為之驚嘆。四年後,在倫敦的戲劇中心學校,奧利佛在莎劇《暴風雨》的一幕中扮演了兇狠的卡利班,由於他刻意展現角色的外表細節,以至於很多學生感到噁心,中途退場,甚至暈厥。奧利佛在自己身上塗滿綠色的黏液,在臉上、手上貼上出傷痕和膿瘡,並有效使之地潰爛出膿和其它令人作嘔的分泌物。許多年後,奧利佛承認,他一直把自己的臉當作"一塊等待著喬裝的空白畫布"."知道我已迷惑住了觀眾,在台上五分鐘之後,

勞倫斯奧利佛勞倫斯奧利佛
仍沒有人發現真正的我"—沒有什麼比這,能給他帶來更大的快樂了。
三十年代中期,奧利佛成為一場演技革命的有力推動者,在這場變革中,程式化的誇張和矯揉造作的劇院表演方式讓位於對角色的真實表現。雖然莎士比亞明確地把卡利班描述成"小鬼,女巫所生,不具人形",但是只有奧利弗成功地達到了這個效果,而歷史上飾演這個魔鬼的其他演員,甚至未曾想像過要如此逼真地表現角色。
1935年,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劇中,奧利佛逼真扮演的羅密歐和他的搭檔約翰。吉爾古德(John Giegud)扮演的莫西多(Mercutio)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雖然只年長奧利佛三歲,約翰。吉爾古德當時已在英國戲劇舞台上確立了悲劇演員的地位,是一個舊式表演方式的典型,他按盛行的優雅語調,抑揚頓挫,華麗琉璃地吟誦古典詩句。吉爾古德評價奧利佛飾演的活勃勇敢的羅密歐:"膽大妄為,神氣活現,無視傳統",而稱奧利佛本人則是"一個偉大的好出風頭的傢伙".在當時英國戲劇界,奧利佛的表演方式超前於他的時代了。那時輿論曾評價奧利佛的嗓音和表演方式缺乏韻律和詩意,不適合羅密歐這一角色。對此,一個朋友看到,奧利弗悲痛欲絕,但他堅持說,"我的確在努力宣傳莎士比亞的現實主義!我全身心地相信這一點。"兩年後,奧利佛在扮演哈姆雷特一角時,積極地回響了導演格瑟(Guthrie)對該劇採用弗洛伊德理論的詮釋:哈姆雷特對殺父仇人(哈姆雷特的叔叔,弒兄篡位後,娶哈姆雷特之母葛簇特)的延宕,是因為哈姆雷特內心羨慕其叔叔的行為,不自覺地渴望與其母發生性關係。奧利佛在表演中應之以俄狄浦斯情結,以一個年輕追求者的熱情,而不是兒子的感情,親吻葛簇特。在1947年電影版的哈姆雷特中,已年屆40的奧利佛,讓時年僅27歲的艾琳。赫麗(Eileen Herlie)扮演葛簇特。他自導、自演,通過刻意的服裝、燈光效果以及撩人的親吻,奧利佛把一場戲劇性的母子衝突演繹得如同一場煽情的床頭邂逅。
直到1937年奧利佛在舞台上扮演亨利五世時,評論界仍然對他是否稱得上是真正的莎劇演員爭論紛紛。但是,他塑造的亨利五世卻得到了廣泛的讚譽。他的搭檔查爾斯。勞頓(Charles Laughton)在後台與他談到成功的原因時,敏銳地評價到:"你就是英格蘭,就是如此。"1944年奧利弗拍攝了電影版的《亨利五世》,他自導、自演、並幾乎參與了拍攝和製作的各個方面,證明了莎劇是完全可以成功地搬上熒幕的。這部描寫英格蘭英雄主義的戲劇故事片是當時英國歷史上耗資最昂貴的電影,同時也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成功的電影。奧利佛因此獲得了一項特別的學院獎,並成為英格蘭最受歡迎的演員。正如1931年他的許諾,成為"永遠的最偉大的演員",他從此踏上了實現諾言的道路。
奧利佛一生中多次表示,事業上的雄心壯志和對金錢的要求,是他在工作上做決定的主要因素。他承認偏愛野心勃勃的角色,如在1938年扮演的埃古(劇中,他以明顯的同性戀形像深吻了奧賽羅的嘴唇)以及1944年在舞台上成功扮演的理察三世,十年後,他在螢屏上曾再次扮演李查德三世。
事業上的追求也同樣決定他在個人生活方面的選擇。在他青年時期作為伯明罕劇團成員時,他感到一個成功的舞台生涯必須有一個太太和來自上層社會的尊重,於是在1930年他娶吉爾。埃斯蒙德(Jill Esmond)為妻,吉爾。埃斯蒙德在戲劇界的父母則保證把他引入西點演藝界。然而,這是一場災難性的婚姻。還在學校里的奧利佛,就是一個活躍的同性戀分子,而吉爾。埃斯蒙德也是一個女同性戀者。據他後來回憶,新婚之夜兩人都感到緊張和尷尬,簡直糟透了。這場不現實的婚姻持續了一段時間,而且他們終於有了孩子,但是奧利佛幾乎沒跟這個孩子有什麼接觸。
1936年,仍與吉爾。埃斯蒙德保持婚姻關係的奧利佛,與英國女演員費雯麗投入了熱戀。那時費雯麗漂亮、容易緊張,但是雄心勃勃。這對戀人相互迷戀,沉湎依賴對方。費雯麗使奧利佛感到了身為男子漢的力量,也激起他強壯的性能力。而奧利佛則給予費雯麗脆弱的神經所極需的保護。1939年,費文麗在拍攝電影《飄》中"逃離亞特蘭大"一場時,劇情中混亂的場景使她衰弱的精神不知所措,她邀奧利佛到好萊塢陪伴她,奧利佛如期而至。次年,這對戀人結束了各自的婚姻,終於結婚了。
奧利佛和費雯麗都希望成為英國的阿爾弗雷德。倫特(Alfred Lunt)和林恩。方丹(Lynn Fontanne)(美國第一對舞台夫婦),並最終共同出演了幾部舞台劇和電影。但是,他們的合作並不成功。費雯麗的舞台演出從沒有獲得過如同她在電影中獲得的好評,而奧利佛也一直嫉妒費雯麗更顯著的名氣。他們相處得並不和諧,但是費文麗給予了奧利弗精緻的家庭生活,奢華的享受和與上流社會的交際關係,而這,正是奧利佛嚮往、追求的貴族生活方式。
40年代末,奧利佛和美國男演員丹尼。凱(Danny Kaye)開始了長達10年的戀情。按照費雯麗傳記作家唐納德。斯波托(DonaldSpoto)的記述,他們兩人不僅在身體上相互需要,而且在生活和事業上互相支持。機智、賦有天賦、愛開玩笑的凱(公開身份娶作曲家西爾維亞。菲恩(Sylvia Fine)為妻)逐漸公開走入奧利佛的生活,兩個男人的關係漸漸被朋友們所周知,連費雯麗也有所耳聞。奧利佛和凱還是以劇作家諾埃爾。考沃德(Noel Coward)為中心的同性戀圈子裡的成員,考沃德曾對奧利佛一見鍾情,早些年,奧利佛還在考沃德的《私人生活》中扮演過角色。
奧利佛和凱真誠仰慕對方的才能和成就,而且相處得很開心。1953年考沃德,一個天才的喜劇演員,化裝成紐約機場的海關官員,在奧利佛從英格蘭抵達時,把他單獨揪出來,帶到一個附近的休息室里,命令奧利佛幾乎將全部全部衣服脫下,進行搜身,奧利佛尷尬萬狀但毫無察覺,直到考沃德玩笑開足,捉弄夠了,才出其不意地揭掉面具。當夜,兩人共宿曼哈頓的聖。瑞吉斯飯店。
婚姻對奧利佛和費雯麗越來越成為一種傷害。天生的個性使奧利佛對費雯麗缺乏感情,費雯麗無休止的纏綿要求更讓他感到惶恐。而可憐的費雯麗那乖僻無常的性格正逐漸走向瘋狂,使人聯想起她在《欲望號街車》中扮演的角色布蘭奇。杜布娃,二者的精神崩潰如此驚人的相似。自1957年開始,費雯麗情緒上的不穩定加重了,加上心理問題,她不得不接受休克療法,這種治療斷斷續續一直持續到1967年她去世為止。
1957年奧利佛承認"他急需尋找一種令他耳目一新,興奮激動的東西".50歲時他感到精神和事業上日漸消沉,猶如1957年他在約翰。奧斯本(John Osborne)特地為他創作的《藝人》一劇中表演的角色阿爾奇。賴斯(Archie Rice), 一位日薄西山的歌舞藝人。但是,不久他結識了27歲的瓊。普勞懷特(Joan Plowright),一位正向奧利佛所代表的功成名就的前輩們發起挑戰的新生代演員。普勞懷特給奧利佛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他開始扮演更多的現代角色。1961年普勞懷特成為奧利佛第三位妻子,不久他們有了一對兒女。
也正是在60年代初,奧利佛出任新成立的國際劇院總監。輿論批評他羅列明星,包括他自己,而不是展現真正的完整劇團。奧利佛在晚年時,並沒有像他可以做到的那樣成為年輕演員們的重要導師。比如,他對所謂的"方法論演技",為所扮演的角色尋找內心動機的演員毫無耐心。70年代拍攝《曼哈頓男人》時,達斯廷。霍夫曼幾次要求重拍,以達到表現精疲力盡的效果,同時使用藥物以增強表現力。奧利佛對他大叫到:"天那!為什麼你這可愛的男孩子不把這簡單的效果表演出來!"另一次,在二十年前攝製《王子與舞女》時,年輕的女演員瑪麗蓮。夢露讓"方法論"演技倡導者李。斯特斯伯格(Lee Strasberg)的妻子做現場的私人指導,拍攝中,奧利佛越來越惱火。一次當夢露對一個鏡頭的表演越來越感到困惑時,奧利佛轉身對她說:"性感些,瑪麗蓮,性感些。"奧利佛認為"方法論"演技的演員試圖把他們"個人強加於角色之中",他塑造角色的方法則完全不同,而是一個"從外至內的過程",他從角色的舉止、發音、外表、服飾開始,利用假法、化裝、假鼻、貼上物和支撐物,先建立一個角色特定的外形,然後身在其中逐漸體會發現角色的性格特點。作為一個經驗主義者,他從不喜歡有關演技的理論,他利用一切可以產生效果的方法和道具。

藝術成就

在奧利佛演藝生涯中,被授予過許多榮譽和嘉獎。他40歲時,成為歷史上被授予騎士爵位的最年輕的演員。1970年,他又成為第一個進入英國國會上院同時成為終身貴族的演員。1973年在國家劇院以他名字命名的奧利佛劇場落成。1979年,他被授予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以表彰他"獻身的工作,在事業上空前的成就和對電影

勞倫斯奧利佛勞倫斯奧利佛
藝術的終身貢獻".但是,奧利佛一生不斷地遭受自我厭惡感和罪惡感的折磨,這種折磨抵消了他在事業、婚姻、友誼和自我價值上的各種努力。他在自傳中不斷地糾纏於罪惡和過錯。他說:"只有在演出的時候,我才真正有活著的感覺",對生活的恐懼也只有踏上舞台時才能消退,"下面三個小時,我將是科里奧蘭斯(Coriolanus)"他寫到"不再是我,不再有我的問題——或者如果角色也痛恨自己,就像我恨自己一樣,那我們可以相伴了".他一直懷疑自己。1981年,73歲的奧利佛在寫自傳時,曾一度收入了自己的同性戀經歷,但後來在妻子的勸說下,又刪除了這一部份。在他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忍受了疾病的煎熬,神經性疾病、腿部變形的疼痛、眩暈,還有日漸嚴重的記憶力衰退一齊向他襲來——對一個堅持在舞台上奉獻精湛演技到最後一刻(他多次受傷和扭傷腳踝),對一個三十歲時、不到一年就可記住12000多行莎士比亞劇本對白的演員來說,這些疾病尤其是一場痛苦和災難。
在長達半個世紀裡,勞倫斯.奧利佛融化在121個舞台角色、58個電影角色、15個電視角色和42個電台節目角色之中,幾乎沒有人了解真正的奧利佛。在他職業生涯的早期,他說,"我不想一星期又一星期地被人認出來,看到被我震驚的觀眾,大叫著‘天那!難道是他嗎?’這時,我總是感到無比的快樂。"當奧利佛82歲離開人世的時候,他擁有了他多年以前夢寐以求的才能和聲譽,正像他曾發誓過:"我會讓他們看到的,我會讓他們看到的!我將是最好的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