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倫斯·布洛克

勞倫斯·布洛克

勞倫斯·布洛克(Lawrence Block,1938年6月24日--),生於紐約水牛城,美國推理小說作家,當代美國冷硬派偵探小說大師,紐約犯罪行吟詩人。19歲發表處女作《你不可錯過》,之後近50年,筆耕不輟, 至今已有30多部小說問世,被譽為當代歐美偵探推理小說第一人。 1959年畢業於俄亥俄州安提阿學院(Antioch College),目前定居紐約,有兩個女兒。

人物生平

1938年6月24日生於紐約水牛城;

年輕時,勞倫斯·布洛克在當地的阿姆斯特朗酒吧小莫大把時光,後來參加了匿名戒酒會。

19歲發表處女作《你不可錯過》。

1959年,勞倫斯·布洛克被大學開除,之後的18年裡,他結婚、生女、寫書、居無定所。

1973年,布洛克結束了第一次婚姻,搬回紐約,住在西58街一間小公寓裡。第二年9月,他決定戒菸。此前,他也曾嘗試過多次。這一次,他成功了。又過了幾個月,他決定戒酒,並且開始長跑。

他寫了一份關於馬修系列的計畫書,拿給出版商。出版商很感興趣,於是他一口氣寫了馬修系列的前3本:《父之罪》,《在死亡之中》,《謀殺與創造之時》,3本書賣得不錯,出版社卻意外倒閉。

1977年秋天,布洛克開始和一個女人一起生活。

三年半以後,他們的關係走到盡頭。他從他們同居的公寓裡搬出來,搬進一個充滿霉味的地下室。

布洛克寫出了《黑暗之刺》。儘管獲得了出版機會,但反響並不熱烈。他決心寫一本更具野心的書,他把這本書命名為《八百萬種死法》,反響熱烈。

目前定居紐約。

主要作品

勞倫斯·布洛克照片勞倫斯·布洛克照片

布洛克是美國當代偵探小說大師,作品主要包括五個系列:

馬修·史卡德(Matthew Scudder)系列:以一名酒鬼無牌私家偵探馬修·史卡德為主角。

雅賊(Burglar)系列:以一名中年小偷兼二手書店老闆柏尼·羅登拔為主角。

伊凡·譚納(Even Tanner)系列:以一名韓戰期間遭炮擊從此“睡不著覺”的譚納為主角。

奇波·哈里森(Chip Harrion)系列:以一名自我陶醉私家偵探奇波·哈里森為主角。

殺手凱勒(Keller)系列:以一名不以完成任務為滿足的殺手凱勒為主角。

(以系列和時間排列,譯名以臉譜出版社的譯名為主)

馬修·史卡德系列

1976年,The Sins of the Fathers(父之罪)

1976年,In the Midst of Death(在死亡之中)

1977年,Time to Murder and Create(謀殺與創造之時)

1981年,A Stab in the Dark(黑暗之刺)

1982年,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八百萬種死法)

1986年,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酒店關門之後)

1989年,Out of the Cutting Edge(刀鋒之先)

1990年,A Ticket to the Boneyard(到墳場的車票)

1991年,A Dance at the Slaughterhouse(屠宰場之舞)

1992年,A Walk Among the Tombstones(行過死蔭之地)

1993年,The Devil Knows Your Dead(惡魔預知死亡)

1994年,A Long Line of Dead Man(一長串的死者)

1997年,Even the Wicked(向邪惡追索)

1998年,Everybody Dies(每個人都死了)

2001年,Hope to Die(死亡的渴望)

2005年,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繁花將盡)

2011年,A Drop of the Hard Stuff(一滴烈酒)

雅賊系列

1977年,Burglars Can't Be Choosers(別無選擇的賊)

1978年,The Burglar in the Closet(衣櫃裡的賊)

1979年,The Burglar Who Liked to Quote Kipling(喜歡引用吉卜齡的賊)

1980年,The Burglar Who Studied Spinoza〈閱讀史賓諾莎的賊〉

1983年,The Burglar Who Painted Like Mondrian(畫風像蒙德里安的賊)

1994年,The Burglar Who Traded Ted Williams(把泰德威廉斯交易掉的賊)

1995年,The Burglar Who Thought He Was Bogart(自以為是亨佛萊鮑嘉的賊)

1997年,The Burglar in the Library(圖書館裡的賊)

1999年,The Burglar in the Rye(麥田賊手)

2004年,The Burglar on the Prowl(伺機下手的賊)

伊凡·譚納系列

1966年,The Thief Who Couldn't Sleep(睡不著覺的密探)

1966年,The Canceled Czech(作廢的捷克人)

1967年,Tanner's Twelve Swingers(譚納的12體操金釵)

1968年,The Scoreless Thai(譚納的非常泰冒險)

1968年,Tanner's Tiger(譚納的兩隻老虎)

1968年,Here Comes a Hero(我的英雄譚納)

1970年,Me Tanner, You Jane(譚納的非洲大冒險)

1998年,Tanner on Ice(解凍的譚納)

奇波·哈里森系列

1970年,No Score(零分)

1971年,Chip Harrison Scores Again

1974年,Make Out With Murder

1975年,The Topless Tulip Caper

殺手系列

1998年,Hit Man(殺手)

2000年,Hit List(黑名單)

2006年,Hit Paradede(殺人排行榜)

2008年,Hit And Run(殺手亡命)

2013年(預計),Hit Me

勞倫斯·布洛克生於1938年,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寫小說。布洛克最早出版的小說《睡不著覺的密探》(1966年)主角是一位名叫伊凡·譚納的密探,因為在韓戰中腦部受傷,再也無法睡眠,這個角色在之後的系列中不斷地出現,最新的是1998年的《冰上的譚納》。布洛克還有其他受歡迎的系列,比如“殺手凱勒”系列和以紐約二手書商兼盜賊羅登巴爾為主角的“雅賊”系列。

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睡不著覺的密探》、《父之罪》、《在死亡之中》、《謀殺與創造之時》、《別無選擇的賊》、《刀鋒之先》、《惡魔預知死亡》、《小城》、《死亡的渴望》、《八百萬種死法》等。

所獲榮譽

著作封面圖著作封面圖

1994年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The Grand Master Award)得主

三屆愛倫坡獎(Edgar Allen Poe Award)得主

二屆馬爾他之鷹獎(Maltese Falcon Award)得主

四屆夏姆斯獎(Shamus Award)得主

一屆尼羅‧吳爾夫獎(Nero Wolfle Award)得主。

人物評價

勞倫斯·布洛克,被譽為當代歐美偵探推理小說第一人。

關於小說《八百萬種死法》

美國當代硬漢派偵探小說家勞倫斯·布洛克的“馬修·斯卡德系列”之《八百萬種死法》日前由新星出版社引進出版。該書是新星出版社打造的“午夜文庫”之系列作品的第一部,隨後包括傑夫里·迪沃的“林肯·萊姆系列”、麥可·康納利的多部代表作以及“美國的柯南道爾”艾勒里·奎恩的經典作品將陸續推出。

勞倫斯·布洛克現居紐約,被偵探小說界稱為“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是1994年愛倫坡終身大師獎得主,曾三捧愛倫坡獎,兩奪馬爾他之鷹獎,四獲夏姆斯獎等重要偵探小說獎項,2004年最終獲得鑽石匕首獎。書名《八百萬種死法》的意思是說,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各自死的方法,尤其是在紐約這個光怪陸離的罪惡城市。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馬修·斯卡德接受了一個妓女的委託,替她向“老闆”申請結束賣淫生涯。結果妓女在酒店被謀殺,嫌疑最大的“皮條客”錢斯委託斯卡德追查兇手。與此同時又出現了多名受害者,錢斯的嫌疑變得似是而非...

據該叢書策劃者、新星出版社社長謝剛介紹,布洛克作品的魅力之處在於他能在類型小說之上兼具娛樂性和文學性,深入探討人生價值,不同於當下市面上的偵探小說多津津樂道於營造步步為營的推理,製造懸幻、神秘的想像空間。在他的偵探小說里,推理只是一種形式,作者更在乎的是文本兼顧的文學性與審美趣味,這使得閱讀成了一種智力遊戲,一種優雅的休閒方式。據稱,除了《八百萬種死法》,“馬修·斯卡德系列”的另幾本作品《父之罪》《酒店關門之後》《屠宰場之舞》《到墳場的車票》也將於10月同時出版。

據了解,布洛克的《八百萬種死法》也受到我國港台讀者的青睞。台灣著名電影導演侯孝賢曾說:“我年少混街頭但沒有混到頂的‘遺憾’,在讀馬修·斯卡德時獲得滿足。”侯孝賢還把這本書推薦給梁朝偉,梁朝偉看後則希望扮演布洛克筆下的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