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宋鄉

勐宋鄉

勐宋,系傣語地名,意為高山上的平壩。勐海縣轄鄉。全鄉總面積為492.67平方公里,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脈大多為南北走向,海拔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2429米(為全州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772米,相對高差1657米。勐宋鄉位於勐海縣東部。東與景洪市毗鄰,南接格朗河鄉,北與勐阿鄉相連,西南為勐海鎮。

基本信息

簡介

勐宋鄉 地理位置勐宋鄉 地理位置

境內水系均為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本河、蚌岡河。境內水利資源豐富,有大小河流21條,小型水庫3座,總庫容323萬立方米,壩塘3座,總庫容16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747公頃。野生動物獸類有野象野牛、虎、豹、熊、野豬等,蛇類有紅脖子蛇青竹蛇稱稈蛇等,禽類有畫眉布穀鳥八哥斑鳩喜鵲等。植物品種豐富,有棟樹水冬瓜山桂花紅椿白椿、砂仁、龍血樹野薑檳榔等。地質構造複雜,主要岩石為黑雲母花岡岩,分部有少量鐵礦

歷史

原為車裡地,1913年為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一區行政分局(車裡)轄區。 1927年設縣後,於1930年設南本鄉,隸車裡縣,1950年解放後建立區人民政府,稱務本區,隸車裡縣。1953年成立版納勐海,由車裡劃歸版納勐海,1958年3月新設勐宋區。1969年更名為東方紅公社。1973年改稱勐宋公社, 1984年復稱勐宋區,1987年改為勐宋鄉。

地理位置

勐宋鄉位於勐海縣東部,處於東經100°24′48″-100°40′25″;北緯21°5 6′5 4″一2 2°16 ′5 9″之間。東與景洪市毗鄰,南接格朗河鄉,北與勐阿鄉相連,西南為勐海鎮。鄉政府距縣城23公里,距景洪39公里。全鄉轄9個村委會,111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共4781戶21467人,其中農業戶數4517戶,占全鄉戶數的94.7%;農業人口20874人占全鄉人口的97.2%。

資源環境

勐宋鄉勐宋鄉

原始森林全鄉土地總面積為493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積49391畝,其中:水田20177畝,輪歇地25572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4畝。全鄉共有集體公益林72片16941.8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8.94%;全鄉山壩相間,以山為主。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段,山高谷深,河谷交錯。地形特點是東西寬、南北長,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為全州、全縣的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的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海拔772米。鄉政府駐地海拔1220米。境內的山脈走向大體為南北走向,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座,即:滑竹梁子(2429米)、老苗地(2245米)、馬鹿洞大梁子(2226米)、納卡山(2185米)、曼興良後山(2104米)、隔界山(2082米)、南本河後山(2078米)、曼呂大山(2076米)、納光梁子(2020米)、扎黑地頭(2004米)。

境內水系屬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本河:發源於老苗地(山),流經曼丙(稱曼丙河),後經曼往(稱曼往河),交匯於流沙河,全長23公里,常年河,灌溉面積1900多畝。蚌岡河:位於蚌岡村委會駐地東南,發源於納卡山西南麓,東南流入景洪市,常年河,境內長12公里,流域面積87.1平方公里。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 ℃ ,年降雨量 1400毫米,雨季多集中在5~10月。壩區適宜水稻、甘蔗生長;山區適宜旱稻玉米茶葉、雲麻等旱地作物和林木生長。

氣候

全鄉總面積為492.67平方公里,地處橫斷山脈的南緣地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山脈大多為南北走向,海拔最高點在西部的滑竹梁子2429米(為全州最高點),最低點在東南部回令河與流沙河交匯處772米,相對高差1657米。境內山高谷深,地形複雜,氣候多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徵。

農業生產

勐宋鄉 勐宋鄉

山區面積在95%以上,海拔1500~2000米以上地區氣候溫涼,年平均氣溫16~17℃,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多為殼斗科的棕樹和禾本科的茅草蘆葦,旱地較多,宜種包穀小麥馬鈴薯;海拔850~1500米地區,氣候溫熱,年平均氣溫17~18℃,年降雨量14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多為殼斗科、茶科、樟科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宜種棉花、包穀、花生:海拔850米以下的地區氣候炎熱,年平均氣溫20℃以上,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主要植被為細葉毛竹和紫莖蘭草,適宜種植橡膠咖啡芒果鳳梨等熱帶、亞熱帶作物。

穩步發展糧食生產。勐宋鄉在雲麻產業發展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以水稻旱育稀植為主,水育秧為輔的方案育秧,實行農科人員分片定人綜合負責制;2006年全年大小春種植面積42128畝,比上年減少2675畝,減6.3%,其中:大春種植面積40284畝,比上年減2437畝,減6.04%,產量8742729千克,比上年增加57164千克,增0.65%;小春糧豆種植面積1844畝,比上年減少238畝,減12.9%,產量185571千克,比上年減少36607千克,大豆種植面積465畝,產量40201千克。水稻種植面積20177畝,平均單產302千克,總產 6091312千克,產量增加101312千克;玉米種植面積15422畝,平均單產 145千克,總產 2235983萬千克,播種面積比上年減少2100畝,產量減少534017千克;小麥播種面積 1243畝,平均單產104 千克,總產 129050千克,產量減少90950千克。

文化教育

中學全貌中學全貌

全鄉有文化服務中心1個,建有“曼邁傣族文藝隊”、“三邁、蚌岡哈尼文藝隊”。在嘎湯帕節、傣歷新年開展豐富多彩的文藝演出。共建有地面衛星接收站11座,有線電視網站有5個,廣播電視信號覆蓋率達100%,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大力改善教育基礎設施,積極開展捐資助學活動,加大教育執法力度,不斷鞏固“普六”成果,順利通過州級和縣級“普九”驗收。全鄉共有23所學校,其中:中學1所,教職工42 人,在校學生1116人,入學率為97.72%,鞏固率達98.42%;國小21所,其中完全國小6所,教職工114人,在校學生2069人,入學率為99.5%,鞏固率達99.6%。全鄉校舍總面積9961平方米。2009年年共投入196.54萬元,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全鄉已基本消除D級危房。

至2006年8月止,全鄉青壯年人口總數有14047人,青壯年非文盲人數有13924人,非文盲率為99.1%,共開辦鞏固提高班17期,結業500人,開辦成人高小班2期,結業60人,開辦農科技術培訓班267期,參訓7585人。

醫療衛生

衛生院全貌 衛生院全貌

全鄉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9個,專業技術人員44人,其中鄉衛生院14人,鄉村醫生30人。鄉衛生院有正規病床18張,能開展常規的輔助檢查有B超、化驗放射、心電圖。2006年全鄉醫療就診7949人次,其中:門診1312人次、住院6637人次,衛生事業經費總收入831638.07元,其中:財政預算撥款306557元,業務總收入525081.07元;總支出869148.15元,其中:醫療費支出511410.18元,藥品支出277737.97元,工程款支出8萬元。

全年開展四苗接種常規運轉7次,應種213人,實種200人,建卡率達93.8%。2006年,全鄉應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4583戶,已參加4214戶,戶數參合率達91.94%;應參加人數20907人,已參加人數18204人,人數參合率達87.07%,其中:民政代繳費828人,已繳費18204元;全年參合人員就診總人數有17642人次,醫療費用合計612731元,補償總金額為208148.83元。年內,在全鄉開展2次民眾性大面積和經常性滅鼠活動,共投入毒餌12500千克。有效地降低了鼠密度。

支柱產業

水稻水稻

勐宋鄉始終把農業生產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位置和首要任務,圍繞糧、糖、茶三大傳統產業,在做大做強上下足功夫,通過品種改良,引進推廣科技成果和加強科技管理,不斷最佳化提升產業效益,並抓住機遇,狠抓交通通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人流、物流,極大地改善了全鄉生產、生活條件,努力促進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

甘蔗生產

全鄉共有6個村委會64個村民小組種植甘蔗,2006年全鄉甘蔗種植17302畝,比上年減少831畝,減少4.8%,其中新植面積5630畝,2006年甘蔗總產量5.863萬噸,單產3噸左右,總產量比上年減少3870噸。推廣甘蔗下田310畝,比上年增加110畝,增加32.58%,推廣新品種350畝,比上年增加12.5畝,增加3.57%;早、中、晚品種結構為4:4:2。一年來共協調爭取糖廠資金15萬元、涵管180節,開挖蔗區道路2條8公里,維修蔗區道路72條。

茶葉生產

由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勐宋鄉氣候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加之近年來受茶葉價格上漲帶動,民眾種茶和管理茶園的積極性明顯高漲,2006年全鄉茶葉面積32225畝,比上年增加253畝,增0.003%,其中:老茶葉面積31972畝,新植面積253畝,未採摘面積5706畝,可採摘面積26519畝,總產量674000千克,比上年增加16300千克,增加2.4%。

基礎設施

曼西良水庫曼西良水庫

勐宋鄉共有102個自然村,全鄉通自來水的村民小組110個,占總數的99%;通電的村小組107個96.4%;通公路的村小組111個。占總數的100%,全鄉道路硬化率達%。全鄉固定電話達1945戶,占農村總數的42.8%,電視覆蓋率為100%,其中有線電視覆蓋率為2.49%。公廁17座。
全鄉現有移動通訊基站4座,程控電話遍布全鄉,郵電通訊覆蓋全鄉,方便快捷。
鄉到縣城道路和進鄉道路柏油路,鄉內主幹道路均為硬化路面,有鄉鎮到縣城客運站一1個,建有農貿市場1個。全鄉有汽車40輛農用車18輛、拖拉機1931輛,機車2790輛。到2006年底,全鄉建有沼氣池農戶22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186戶。
全鄉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6755畝,有效灌溉率83.04%,其中高穩產田10417畝,人均高穩產田面積0.5畝。
全鄉農戶住房以其他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4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9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2439戶居住其它結構住房。
全鄉交通便利,境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全鄉現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3座,水閘5座,水壩9座,總蓄水量65萬立方米,有效地提高了基本農田的灌溉條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得到增強。

特色產業

雲麻雲麻

勐宋鄉黨委政府著眼於發展比較優勢產業和發揮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種養並舉,加快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進一步調整產業布局,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山區經濟的發展,多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最佳化,提升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培植適合本地條件,市場前景較好的特色產業。

雲麻產業

雲麻是一個正在培植的新興產業,勐宋鄉把雲麻產業的培植工作視為調整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希望工程,從試種到大規模的種植,已有3年的發展歷程,勐宋鄉按照“上級黨委政府聯繫,麻廠組織,鄉黨委政府協調,大戶示範,龍頭帶動,市場運作”的思路,在全鄉展開雲麻的大面積種植。2006年全鄉8個村委會89個村民小組,3343戶農戶共種植雲麻20219.1畝,共砍收10241.8畝,其中機收面積6448.1畝,砍曬面積3793.7畝,累計交售乾麻皮149.71噸,交售乾麻桿78.52噸,兌現農民麻款1246171.52元。2007年全鄉共有8個村委會75個村民小組2182戶農戶,種植夏麻8944.3畝,完成砍收7005畝,現已交售乾麻皮140餘噸。目前建在勐宋鄉的雲麻分廠已建成,並開始投入加工生產;雲麻產業在勐宋鄉顯現出了優勢,使勐宋鄉看到了山區經濟發展的亮點和曙光。雲麻產業在勐宋鄉的培植是成功的,以後將做為山區村委會的一個主要優勢產業來發展。

竹產業

勐宋鄉勐宋鄉

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政策,完善手續,依託扶持政策,動員、引導、鼓勵民眾自力更生,選擇種植糧食作物條件差但交通相對方便的荒山、荒地種植竹類,綠化荒山,發展林業經濟,抓好竹類資源的開發。2007年根據全鄉產業布局和土地資源豐富的優勢,鄉黨委、政府多方牽線搭橋,提供合作平台,引進勐象竹業有限公司在蚌崗村委會打造竹產業原料林基地,組織引導村民參與合作。村民小組與企業以合作造林的模式,村民小組用土地入股,而公司完全負責基地的建設、管護、砍運,在竹林成材之後利潤按4:6進行分成,竹林成材前5年的地租一次性預付給村民小組,6至10年的分成不少於40元/畝·年,10年之後的分成不少於60元/畝·年。目前,第一期投資70多萬元面積為4777.9畝的竹原料林已全部完成種植,而公司預付的191116元地租也已兌現給村民小組,僅此一項可使參與合作造林的128戶農戶戶均增收1400多元。這種公司加基地加農戶的經營模式,既可使像勐象竹業公司得以營造具有相當規模的竹產業原料林基地,又使農民擁有了一條長期、穩定、持續的增收渠道,企業與農民實現了雙贏,也為農村集體經濟專業化、合作化發展和集約化經營探索出了一個較好的模式,從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

橡膠生產

全鄉宜種植橡膠的面積在7000畝左右,目前已開發種植6500畝,其中鄉民營5739畝,2006年開割的面積為2151畝,年產乾膠304噸。

咖啡生產

因地制宜的引導民眾,走公司 基地 農戶的路子,發展咖啡產業,推進“一村一特”的產業發展思路,現全鄉民營咖啡基地達600多畝。現雀巢咖啡種植示範農場已在勐宋鄉三邁村委會落戶,並積極扶持當地民眾種植咖啡。

農村經濟

石進雄茶廠系列產品石進雄茶廠系列產品

勐宋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93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381萬元,占總收入的48.74%,(其中糧食收1466萬元,甘蔗收入785萬元,茶葉收入1015萬元);出售種植產品收入1969萬元;畜牧業收入1127萬元,占總收入的16.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09頭,肉牛1650頭,雞、鴨、鵝29327隻);漁業收入21萬元,占總收入的0.3%,林業收入693萬元,占總收入的9.99%;第二、三產業收入973萬元,占總收入的14.03%;其它農業收742萬元,占總收的10.7%。,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140萬元,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3人(占勞動力的1.93%),在省內務工131人,到省外務工24人;農民從集體再分配收入576萬元。農民所得總額為496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2310元。
全鄉共種植糧食作物43753畝,糧食總產量達876.44萬公斤,人均有糧達411公斤;甘蔗種植面積為17492畝,甘蔗宿根面積為16108畝,新植1384畝,全鄉甘蔗總產量4.52萬噸,工業總入榨量4.52萬噸;茶業種植面積37223畝,全年茶葉生產總量達703.7噸。

社會保障

勐宋鄉勐宋鄉

社會保障制度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核心制度,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和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勐宋鄉認為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僅是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本條件,而 且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乃至於全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勐宋鄉在建立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出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1、城鎮低保
2、農村低保
3、救災救濟
按實際情況對289戶貧困戶的茅草房,危房進行了改造,共補助建設款12萬元,扶貧瓦運費7.25萬元。全年共發放救災救濟款8.06萬元,棉被100條,衣物200套,救濟糧17噸,受益貧困戶520戶2020人。
政府爭取和協調資金1554.97萬元,爭取了含道路、橋函(30件投入175.72萬元)、人畜飲水(8件,投入89.24萬元)、校含(7件,投入196.54萬元)、台田台地建設(開挖3535畝,投資176.25萬元)、茅草房改造(投資41.7萬元)、通訊(建了3座手機通訊站,投資200萬元)等基礎建設共62件,比2005年的1369萬多投入185.95萬元,這些項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打造了平台、最佳化了環境、增強了後勁,大大改善了人民民眾的生產條件,提高了生活質量。

民族風俗

哈尼族歷史淵源

勐宋鄉勐宋鄉

哈尼族自稱“哈尼”、“雅尼”、“豪尼”、“卡惰”、“碧約”、“和尼”等。 1953年7月15日召開的格朗和自治區人民政府代表大會上,經討論統一稱“愛尼族”,傣稱“戈”。後國家正式組織民族識別後,與散布在其他地區的各支系一起,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源於古代羌人,與彝、納西、拉祜、傈僳、阿昌、景頗、獨龍等族有族屬淵源關係。公元7~8世紀時,哈尼先民主要聚居於紅河中部,9世紀以後南遷,經元江、江城進入西雙版納。《勐泐王世系》載:公元10世紀初,“吉維”、“吉坐”已居住在勐巴拉納西囡(指景洪一帶)。《大明統一志》卷八七《車裡軍民宣慰使司》亦載“蠻名車裡,倭尼、貉黨、蒲刺、黑角諸蠻雜居。”本縣哈尼族系南遷哈尼族在景洪渡瀾滄江後遷入。 勐宋鄉的哈尼族自稱“愛尼族”或“雅尼雅”,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全鄉共有7243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6.1%,愛尼族分吉維、吉坐兩支,以吉維為眾。兩支語言略有差異,但仍可交談。吉維支女帽呈圓形,人稱“平頭”;吉坐支女帽呈漏斛狀,人稱“尖頭”。

風景名勝

勐宋鄉勐宋鄉

被譽為“西雙版納屋脊”和“西雙版納之巔”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座落於勐宋鄉境內,地跨蚌龍、曼呂、蚌岡、大安、三邁5個村委會,方圓27平方公里,是西雙版納州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上居住著拉祜、哈尼、傣族等少數民族,依然保持著傳統的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習慣,是體味各民族風情的理想之選。
從前,滑竹梁子上生長著成片粗如酒杯、竹節長而光滑的稀有野竹,當地人稱滑竹,因此而得名。滑竹梁子上的植被主要是散生成片的刺竹常綠闊葉喬木,半坡上分布著大量成片的古茶樹群落,面積2000畝,最大的一株古茶樹,直徑達1.8米,高約30米。山頂平坦處埋有一塊水泥方柱(三角點標石),作為該山最高點的測量標誌。山頂四周森林茂密,古樹成群,形成一道獨特而美觀的景致。
多雨的夏季或寒冷的冬晨,山下的濃霧會翻滾著瀰漫其間,山如霧海中的孤島;天高雲淡之時,站在山頂眺望四野,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的感覺。登上西雙版納之巔,可以觀雲動、賞霧海、沐山風、游竹林、眺遠山、覽佳木、品民風民俗,是一個遠足登山、回歸自然的絕佳去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