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中國漢字]

勃[中國漢字]
勃[中國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勃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讀bo,有突然,忽然的意思,也可做動詞講,有旺盛,抬起的意思。《莊子·天地》等均有記載。

基本信息

讀音

拼音:bó bèi 注音:ㄅㄛˊ ㄅㄟˋ

筆畫部首

楷體 楷體

部首:力

田字格中的“勃”字 田字格中的“勃”字

部外筆畫:7

總筆畫:9

編碼信息

小篆 小篆

五筆:①五筆86:FPBL ②五筆98:FPBE

倉頡:JDKS

鄭碼:EDYY

筆順編號:124552153

四角號碼:44427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2C3

基本字義

(1)突然,忽然:勃然(a.突然,如“勃勃大怒”;b.興起的樣子,如“勃勃作色”)。

(2)變色的樣子:勃騰騰(怒氣上沖的樣子)。

(3)旺盛,興起:勃起,勃發,勃蓬。

(4)古同“悖(bèi)”,違背事理,惑亂糊塗。

詳細解釋

動詞

(1)形聲。從力,孛( bèi )聲。本義:排,推動。同本義。

勃,排也。——《說文》

勃,展也。——《廣雅》。今蘇俗語以力旋轉物曰勃。

(2)又如:勃鬱(風迴旋的樣子;鬱結);勃屑(即勃窣)。

形容詞

(1)興起;旺盛。

氣噴勃以布覆兮。——馬融《長笛賦》

勃勃,盛也。——《廣雅》

勃然平世之俗起焉。——《荀子·非十二子》。註:“興起貌。”

(2)又如:蓬勃(繁榮;旺盛);勃騰騰(煙氣上升的樣子;怒氣上升的樣子);勃勃(煙氣上升的樣子)。

(3)通“悖”。乖戾。

徹志之勃,解心之謬。——《莊子·庚桑楚》

利在故新相反,前後相勃。——《韓非子·定法》

(4)又如:勃亂(行止違背常理);勃逆(叛逆);勃溪(相爭吵。今婆媳不和叫婦姑勃溪)。

(5)變容、變色的樣子。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論語·鄉黨》

(6)又如:勃如(臉色變成莊重的樣子);勃然(發怒變色的樣子;突然;興起的樣子)。

名詞

(1)粉末;粉狀物。

有黃黑勃,著之污人手。——《農政全書·種植》

(2)姓。 (3)父輩的別稱。勃是壯族人子輩對父輩的敬稱。“勃” (父親)、 “勃二” (二叔)、 “勃依” (小叔)。——黃現璠《壯族通史》

常用詞組

(1)勃勃 bóbó

意思:

①充滿(精力、興致等)而精神旺盛的。比如:生機勃勃;朝氣勃勃。

②受欲望等驅使的。比如:野心勃勃。

(2)勃發 bófā

意思:

①突然發生。比如:戰爭勃發。

②煥發。比如:英姿勃發。

(3)勃起 bóqǐ

意思:原來鬆弛的、含有海綿狀組織的身體部分充血時形成為堅挺膨脹的狀態;陰莖或陰蒂的堅挺膨脹狀態。

(4)勃然 bórán

意思:

①因心情煩亂、發怒等而激動地。

權勃然曰。——《資治通鑑》

勃然而起。——唐· 柳宗元《封建論》

②又。比如:勃然變色。

③朝氣蓬勃地,精力充沛地。

勃然興起。

勃然奮勵。——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④突然的樣子。

忽然出,勃然動。——《莊子·天地》

(5)勃興 bóxīng

意思:蓬勃興起;飛速發展。比如:現代家庭裝飾業悄然勃興。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字部】勃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唐韻》《韻會》《正韻》蒲沒切《集韻》薄沒切,音孛。《說文》排也。從力,孛聲。《徐曰》勃然興起,有所排擠也。

又《玉篇》卒也。《韻會》勃卒,旋放之貌。

又變色貌。《論語》色勃如也。

又姓。《韻會》梁武帝攺豫章王姓勃氏。

又通作渤。《前漢·地理志》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閒。《注》師古曰:勃,勃海也。

又《韻補》葉皮列切,便入聲。《蘇轍·滕王閣詩》餘思屬江湖,登臨寄遺堞。驕王應笑滕,狂客亦矜勃。《注》王勃,唐人。

拼音是bo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