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布里埃爾·萊斯特

加布里埃爾·萊斯特

加布里埃爾·萊斯特(生於1972年2月6日,荷蘭阿姆斯特丹)是一位著名視覺藝術家,導演,在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生活、工作。他的實踐圍繞音樂,電影,空間裝置,表演藝術,雕塑,建築,攝影和散文創作。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加布里埃爾·萊斯特(GabrielLester),其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比利時人,1972年2月6日生於阿姆斯特丹,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導演,在阿姆斯特丹和上海生活、工作。他的實踐圍繞音樂,電影,空間裝置,表演藝術,雕塑,建築,攝影和散文創作。受電影藝術和建築學影響,萊斯特從9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創作,並成為使觀眾理解這個不斷被新技術和大眾媒體所重塑的世界的橋樑。他曾在各大重要機構和雙年展展出過作品,是歐洲青年一代藝術家的代表人物,活躍於今天全球的當代藝術舞台。
萊斯特的創作運用了多重媒介,譬如,電影音樂行為藝術裝置雕塑以及建築。他的作品大多充滿了氛圍的渲染和知性,它們以這個時代的媒介,材質為基石展開,不少作品都精巧地改變了媒介以及其形式從達到藝術家對時空的轉化。蜚聲藝術世界且在多個藝術機構展出的作品《How to Act》代表了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創作中受電影的啟發,在這件作品中,萊斯特延展了電影的疆域,以畫面,人物的缺席為前提,僅僅藉助人對視覺和閱讀經驗,創造了一部沒有畫面只有舞檯燈光和背影聲效、音樂的特殊“電影”。而受2006年釜山雙年展邀請特約創作的《ALLRight》則延續了克里斯·馬克等20世紀電影人的實踐,從21世紀新的網路媒介和其相對應的文化背景出發重新定義了今天的“電影創作”。建築空間的實驗,亦是Lester創作中備受關注的一環。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Melancholiainarcadia》在一個特定的場域中再現了一個被靜止的電影畫面。

教育與居住地

2005-2006ISCP國際藝術村,美國紐約
2003-2004IASPIS國際藝術村,瑞典斯德哥爾摩
1999-2000荷蘭皇家國際藝術村,荷蘭阿姆斯特丹
1995-1996布魯塞爾聖盧卡斯大學學院電影系
1994-1995荷蘭國立聖尤斯特-鄧波斯藝術學院視聽,荷蘭布雷達

藝術生涯

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在其藝術生涯中在全球不少知名的美術館雙年展中展出,其中包括鹿特丹的波伊曼•凡•布寧根博物館海牙市立博物館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衛克斯那藝術中心(俄亥俄州)、行為藝術雙年展(紐約),藝術家空間(紐約),現代美術館(斯德哥爾摩),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釜山雙年展(釜山),波羅的海三年展,MoMAPS1當代藝術中心,WittedeWith(鹿特丹),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漢諾瓦世博會等等。

成名作《如何表演》

萊斯特的成名作《如何表演》。這件創作於1999年的多媒體作品系藝術家早期探索電影術更多可能性的實驗之一。整個作品中觀眾可見一座空的舞台,上方各色繁複的舞檯燈光由電腦編程,隨藝術家編輯的背景音效交替閃爍。這件近乎極少數主義、強調氛圍與臨場感的燈光裝置摒棄了常規舞台基本元素,既沒有演員亦沒有布景,它將眼前的舞台轉譯成了一部電影,而這部“電影”充滿了豐富的敘事與懸念。

不玩音樂的導演不是好藝術家

加布里埃爾•萊斯特(GabrielLester)的父親是美國人,母親是比利時人,卻在荷蘭出生,從小就講三種語言。“如果你從小就知道自己跟別人不同,你就會很想看看世界上的各種不同,然後向他人展示這些不同——最後,你就會想做一個藝術家。”萊斯特青年時期花了很長時間尋找人生目標,他早期做過音樂,寫過劇本,導演過電影,在此期間上學、輟學旅行、再上學、再休學。1999年,在荷蘭皇家藝術村項目進修期間,他創作了自己第一件裝置作品《怎么行動》,模擬電影院場景,有隨情節變化的配樂、聲音、光線,有坐在椅子上欣賞的觀眾,卻獨獨缺了普遍意義上的“電影”本身。這件作品“是關於‘故事’,但不是故事;關於‘空間’,但不是建築;關於‘生活’,但不是關於生活”。萊斯特強調,自己的作品中,“故事”這個概念很重要:“我覺得重要的是要暗示觀眾,使觀眾找到屬於自己的故事,屬於自己的畫面,屬於自己的概念。簡單地告訴別人我怎么想沒有意義,我希望使他們通過我的作品明白他們自己。”
創作《怎么行動》後同年,萊斯特與阿姆斯特丹的FonWelters畫廊合作,正式開始他的藝術家生涯。最初,他是因為不想拍攝商業電影,要擺脫作為電影導演來自資金的束縛,而開始進行藝術創作。但,當作為一個藝術家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後,他又開始被“來得比靈感快”的展覽邀請束縛。萊斯特精力十分充沛,同時準備若干展覽、雙年展,繼續寫文章,有時導演電影,參加聯合國代表大廳、銀行、酒店等各類公共項目,遊走在世界各地。
幾年前,萊斯特因妻子的工作需要隨她到上海居住,並在多年好友許宇開設新畫廊後,與他的LeoXuProjects合作。他雖然羞澀,但直白地告訴我們:“我來上海是因為愛情。”
音樂、電影、文字、劇本,從少年時期,萊斯特就在嘗試用各種媒介構建不同的語言。來到中國後,這位藝術家發現,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著名的荷蘭啟蒙運動哲學家斯賓諾莎。“在歐洲每個人都知道他,”這位在荷蘭長大的藝術家告訴我。這般確鑿雖然是出於對本國文化的自信,略嫌武斷,但確實如他所言:“各地方的人都一樣,但是他們來自不同的歷史,因此交流方式不同”。

中國經濟與藝術思想家朱明和荷蘭藝術家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在一起中國經濟思想家與藝術思想家朱明和荷蘭藝術家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在一起

近期展覽

LEOXUPROJECTS策展的荷蘭視覺藝術家Gabriel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個展《有牆隔耳》(GabrielLester:TheEarsHaveWalls)開幕。時間:2014年2月22日,周六,晚6-8點。

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個展《有牆隔耳》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個展《有牆隔耳》
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個展《有牆隔耳》Gabriel Lester(加布里埃爾·萊斯特)個展《有牆隔耳》

英文簡介

CurriculumVitae

nameGabrielLester
bornAmsterdam06-­‐02-­‐1972
e-­‐mai[email protected]
websitewww.gabriellester.com

education/residence

2005-­‐2006ISCP,NewYork,UnitedStates
2003-­‐2004IASPIS,Stockholm,Sweden
1999-­‐2000RijksakademievanBeeldendekunsten,Amsterdam
1995-­‐1996HogeschoolSintLukas,Brussels–filmdepartment
1994-­‐1995St.JoostAkademievoorKunstenVormgeving,Breda–audio-­‐visual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