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文廟

萬曆四十八年(1620)知州張嗣謨維修學宮,於文廟東南邊劍奎樓。 明朝末年,文廟學宮殿於兵燹,清順治十四年(1659)知州徐恭重建明倫堂。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陳叔美遷建於學街(今劍閣中學校址)。

文廟簡介

劍閣以“劍門天下雄”著稱於世。作為古代秦蜀交通樞紐和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向來受到歷代統治的高度重視。行政建置較早,東漢末年劍閣境內置漢德縣,自南朝至清末1400餘年間一直置州設府。因此,這一地區也開發得早,建校興學歷史悠久。劍閣中學的歷史源流,近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兼山書院,遠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官學。

歷史沿革

劍閣中學的校址位於劍閣縣普安鎮臥龍山麓,前臨聞溪河,門對鶴鳴山。先是唐代天寶年間(742-755)劍州刺史韋明宗在這裡建造東園(本名“聞溪”,習稱東園)。後成為州城一大景觀,是供人們登臨遊覽的一大勝地。
唐代和北宋州學設在州衙之後,南宋淳熙六年(1179)始由知州張淵遷建於東園。淳熙十三年(1186)知州楊為緝重修大成殿,當年冬月動工,次年春完工。紹熙無年(1190)劍州升為隆慶府。翌年,隆慶知府費少南、通判吳旰重修學宮,並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擴建,繞以垣牆。慶元元年(1195)隆慶府教授趙大全修講學、聚辯之所-明善堂。紹定四年(1231)教授王 應在其東建成三賢堂,畫周敦頤、程顥、程頤像於內,張 、朱熹侍其左右,陳概、趙大全二人附於後,以示弘揚程朱理學。
元皇慶三年(1313),劍州遵令以宋儒周敦頤、程頤、邵雍、司馬光、張載、朱熹、張 呂祖譴等從文廟。元末兵火,學毀廟存。
明洪武五年(1372),署劍州事昭化縣丞董養性於舊址左近取民間住房構為堂齋。正統十四年(1449年)知州宋誠、訓導陳迪實在舊址之右重建儒學,修明倫堂(即大成殿)和東西齋舍,立重門於外,門外設習射場地。繚以圍牆護欄。景泰三年(1452)知州王維修。鹹化十年(1485),知州張明改建堂齋。弘治七年(1494),知州禹祥建號舍(諸生宿舍)20餘間和義路、儒林二坊。正德十年(1515),知州李璧、州判趙思仁倡鑄明倫堂銅鐘,並於正德十二年(1517)修茸學宮。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州劉焯距舊學百武(舉足一次跨出的距離為武,即半步)新建州學。嘉靖二十九年(1550)冬十月,知州陳叔美選擇舊址西上方平曠之處重修文廟學宮,計有大成殿、東西二廡、 戟門、欞星門、啟聖祠、名宦鄉賢祠、尊經閣、敬一亭、庖廚倉儲、階砌圍牆、門外左右而坊,歷時兩年多,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春二月竣工。萬曆四十五年(1617),何出圖以閬郡別駕劍州事,鑒於文廟頹敝,遂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量采劍道植柏重修殿宇。萬曆四十八年(1620)知州張嗣謨維修學宮,於文廟東南邊劍奎樓。
明朝末年,文廟學宮殿於兵燹,清順治十四年(1659)知州徐恭重建明倫堂。康熙二十三年(1684)署劍州事成都司馬閻永吉重修考棚。康熙二十九年(1690)劍州學正鄒 增建東西廡、戟門、名宦鄉賢祠。康熙五十一年(1712)學正楊鵬羽修欞星門。雍正二十九年(1690)知州李梅賓重修東西二坊、欞星門、鐘樓、鼓樓、鑿泮池,此至劍州文廟建築形制臻於完備。

文廟與學宮的聯繫

文廟是自春秋末開始歷代所建奉孔子的廟宇,亦稱孔廟。學宮即學校,猶言校舍。一般設定在文廟坊前或近旁。舊時也稱文廟為學宮

劍閣中學與劍閣歷代書院的關係

書院在唐代專指中書省修書或侍講的機構。宋至清指私人或官府設立的供人講學、讀書的處所。元代書院遍及各路、府、州。明代和清代書院更多,多為習舉業而設。據志乘所載,元至順三年(1332)知州任睿在州治所後建親民書院。
明正德十四年(1519)知州李璧將州城南兼山書院(實為黃裳祠廟)改建於州城東,延師教徒,以廣文教。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州陳叔美遷建於學街(今劍閣中學校址)。明季兵火,化為灰燼。
清雍正五年(1727),知州李梅賓於州學前200餘步徵得孫氏地,重建兼山書院。道光十六年(1836)知州張嗣居遷建於州城小東門內。
同治八年(1869)湖南布政使李榕被罷黜,回到故里劍州何馬溝,在家中開設學館,授文講經。同治十一年(1872),應地方官紳之請,率子弟門人重修《劍州志》。同時主兼山書院講席。同治十三(1874)李榕與知州李星階合計,重修劍州考舍,並作《重建劍州考舍記》光緒五年(1879)李榕出川東南遊,光緒八年(1882)遊歷歸來,於次年復主兼山書院講席。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改全國省、縣書院為學堂,書院之名遂廢。劍州高級國小堂成立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地點在兼山書院。同時撤消儒學學正、訓導等職官,設勸學所,視學員兼總董。辛亥革命後,劍閣行政建置降為縣,教育行政機構改為教育局,另建教育會。
民國十三年(1924),廣元縣熱心教育者倡議創辦“廣昭劍聯合初級中學”。民國十六年(1927)開始在願兼山書院內另闢教室,擴進考舍,添置設施,於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準備就緒,並舉行成立大會。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立劍閣初級中學停辦。民國二十八年(1939)唐先進等31人聯名具文《為協懇轉請設立中學以興教育》,及民國二十九年(1940)孟玉森呈文,請求批准復立劍閣初級中學,呈文經縣長王應嵩申報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轉報四川省政府批准,於民國廿九年(1940)秋,復立劍閣初級中學,1949年11月中旬停課放假。12月29日,劍閣縣人民政府給劍閣中學發函通知開學事宜。經請示川北行署批准,於1950年3月16日,恢復劍閣中學,校址在學街文廟。因學生人數太少,1950年秋,奉命移入“川北公立劍閣師範學校”,分設師範、中學兩大部。1955年7月28日,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將劍閣師範改為四川省劍閣初級中學校,原師範學生及其任課教師併入廣元師範。1958年9月劍閣中學校址又遷回學街文廟,同時開始招收高中班,1960年省上將其定名為“四川省劍閣中學校”。1982年4月,四川省教育廳川中字[1982]21號文通知,劍閣中學為省重點中學(首批擴大)。
古往今來在劍閣任職的官員中不乏有識見者,他們身體力行,興辦地方教育事業,以廣教化、育英才,承前啟後,相沿不絕,形成了劍閣重教興學的優良傳統,既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為國家輸送了高素質人才。僅以科舉及第者為統計對象,宋至清有劍州籍進士73人,舉人77人,貢生149人,生員則難以計數。其中佼佼者走出鄉關,為國效力。如南宋禮部尚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學家黃裳,南宋經學大師、天文地理學家張行成;明代兵部尚書、安邊名將趙炳然;清代湖南布政使、教育家李榕。他們的學問和功業激勵著家鄉子孫後代自強不息,銳意進取,進德修業,爭取為世所用。劍閣中學便是承續劍閣歷代州府之學人文傳統鑄就的一所川北名校。她既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了一批素質較高的建設者,也為海內外輸送了燦若群星的俊彥之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