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黃村

劉黃村

劉黃村位於新安縣北冶鎮西北部,毗鄰新峪路沿線,距縣城25公里,方圓4平方公里左右。現轄11個村組,分別為栗樹溝、南一組、南二組、溝北、上西、下西、上東、下東、廟上、寺東溝、羅溝。全村共380戶,1520口人,其中黨員43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本村孕育了數以百計的革命前輩,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新安縣革命老區之一。

基本信息

廣東省東莞市茶山鎮劉黃村

茶山鎮劉黃村委會地處茶山鎮的東南部,

茶山鎮劉黃村茶山鎮劉黃村
全村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石大公路在村貫通而過,離茶山鎮中心區只有兩公里,距莞城10公里,交通相當便利,下轄有劉屋、黃屋兩條自然村,常住人口895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
改革開放以來,劉黃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的工作。目前,在村投資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共32家。
在抓好經濟的同時,村黨幹部努力開拓進取,實踐“三個代表”的思想,村治保會成立了巡警隊,實行24小時巡邏,維護村內社會治安秩序,由於經濟社會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民實行“老有所養、少有所教、病有所醫”的福利待遇,給廣大民眾營造了一個美好詳和的生活環境,讓他們在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的環境下安居樂業。
劉黃村曾是茶山鎮經濟欠發達村之一,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市鎮有關部門的大力關心支持下,全村幹部民眾同心同德,艱苦奮鬥,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2006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800餘萬元,比去年增長40%。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劉黃村領導想方設法加快“五有”新村建設,結合農村環境“五整治”工作的開展,投入160多萬元,整治圍面小公園,升級道路和建設文化活動中心,讓村民充分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工程於2006年8月開始動工,經過近半年的時間,2007年2月三項工程全部完工。

河南省新安縣北冶鄉劉黃村

一、 基本村情

劉黃村位於新安縣北冶鎮西北部,毗鄰新峪路沿線,距縣城25公里,方圓4平方公里左右。現轄11個村組,分別為栗樹溝、南一組、南二組、溝北、上西、下西、上東、下東、廟上、寺東溝、羅溝。全村共380戶,1520口人,其中黨員43名。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本村孕育了數以百計的革命前輩,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是新安縣革命老區之一。

二、 劉黃村史

劉黃村是由明洪武初劉氏始祖劉八(名字失傳,行次居八,故後人稱“劉八”)從晉洪洞縣徙此荒岺,闢田營宅,從事農桑,繁衍生息,因土質地貌多為黃色,人遂以姓氏處地稱“劉黃岺”,又以姓氏行次稱“劉八岺”,時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後簡稱“劉黃”,一九五九年,該村與上劉溝村合併為劉黃大隊,一九八二年復稱“劉黃村”。本村現有12個姓氏,分別為劉、王、高、李、於、張、裴、韓、周、徐、謝、武。
本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當地流傳著不少傳說故事。話說清光緒年間,劉八嶺鄉約劉振安到縣公幹,途徑白牆,路旁一婦女啼哭,他連問多次為啥哭泣?婦人不語。劉說:“我是劉八嶺鄉約,為何啼哭不語?”婦人急了,答曰:“你劉八嶺鄉約管的寬,俺婆媳吵架你也管!”劉吃了沒趣。後來就在新安境內流傳“劉八嶺鄉約管的寬”的戲語,以此來譏諷愛管閒事的人。
在劉黃村最值得一提的是劉黃國小的校史。該校創辦於1922年,始稱新安縣西北區高等國小,後易名為新安縣第二完小、劉黃鄉中心學校,解放後為劉黃學區劉黃完小,現今在劉黃新街還存有“新安第二完小”遺址。上世紀70年代,劉黃學校曾附設高中班兩班,現復成為劉黃國小,收納劉溝、賈嶺、倉西、劉黃等周邊村的學生200餘人,並在劉溝設一分校。
該校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巨大貢獻,1937~1939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派地下黨員楚志明、李君亭、施雲長等來校任教,宣傳革命,加之第一屆校友韓軍的影響,五、六年級學生劉鎮中、劉少力、王之波、王天新等50餘人奔赴山西或延安參加了革命;1941~1945年又有高明、高景川、劉天慶、劉武等40餘人參加了八路軍。以上兩批學生除李庭澤、高軍、劉法典、於凳朝等8位先烈外,其餘均成為黨政軍的高級幹部。這些老同志多已榮歸故里,僅餘王之波(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已退休,現住南京)、劉天慶(冶金部第八冶金公司總經理,已退休,現住蘭州)、劉武(西安市法院院長,已退休,現住西安)、劉洪(雲南大學宣傳部部長,已退休,現住雲南)、劉法新(北京煤炭管理學院教授,已退休,住北京)、劉煥文(現在北京)、劉煥(現在太原市)等,他們雖身處異鄉,但故土情深,多次為家鄉的建設捐款捐物奉獻力量。
解放後,該校還為新安教育培養了大量師資,因其優秀的教學,嚴謹的校風而譽滿新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縣除南李村外,其餘12個鄉鎮的學校都有劉黃學生在任教,可謂為新安教育貢獻師資之最。新安最高學府——新安高中的第一、二任校長高鵬、高璟皆為劉黃學校學生。
此外,該校為社會主義建設也培養了許多棟樑之材,如劉凱,北大博士生,現就職於中央商務部;劉玉蘭,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庭廳長;劉虎,水利部十一工程局項目處處長;劉宏偉,河南建行信貸處處長、開封支行行長;劉宇,義馬市千秋鎮黨委書記;劉志文,西安市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劉江,甘肅省對外文化交流中心秘書長;劉永,甘肅省外貿協會會長。

三、 自然環境

劉黃村自然條件十分惡劣。
1. 本村地處淺山丘陵地帶,75%以上的土地屬半岩裸露土層,多數植物不宜生長,主要以種植彩柏、黃連木、二花為主;
2.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1℃,無霜期216天,年均降雨量僅650毫米,常年缺水;
3. 全村土地總面積5900多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1947畝,荒山造林面積2620畝,耕地面積1300畝。全村多為淺山荒坡,耕地面積較少,原來人均耕地面積0.8畝,退耕還林後人均耕地面積不到0.4畝,以種植小麥、玉米、油菜等糧油作物為主,其收成僅可自給自足;
4. 本村岩石多為頁岩,容易風化,至今尚未挖掘出其經濟價值;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曾發現原村舞樓後(現劉玉峰院)埋有一水泥樁柱,上書“河南煤田”字樣,但地下是否有煤,儲量多少,尚不知曉;村西火石疙瘩的水晶石出樓宇碎石層間,風化後分散於山坡積層中,個體長4~70厘米,量小分散,不易開採;直到去年,省地調一隊在我村青石疙瘩、東嶺等地勘探,發現有豐富的矽、磷、鈣、鎢、鎂等,含量較高,據工作人員推測,儲量在5000萬~7000萬噸之間,頗有開採價值,目前正在進一步勘探驗證中。
5. 溝壑縱橫,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極大地阻礙了本村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