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今

劉貴今

劉貴今,男,1945年8月生,山東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2007年5月10日,任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鑒於目前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代表的近期工作將重點圍繞達爾富爾問題展開。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劉貴今,男,1945年8月生,山東省人,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

1972年-198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辦公廳科員;

1981年-1986年駐肯亞共和國大使館隨員、三秘、二秘;

1986年-1990年外交部非洲司二秘、副處長、處長;

1990年-1993年駐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大使館參贊;

1993年-1995年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

1995年-1998年駐辛巴威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1998年-2001年外交部非洲司司長;

2001年-2007年駐南非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2007年5月10日,任 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鑒於目前蘇丹達爾富爾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特別代表的近期工作將重點圍繞達爾富爾問題展開。

相關活動

中國政府特別代表劉貴今訪問蘇丹

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劉貴今於7月2日至6日訪問蘇丹,同蘇丹總統顧問加齊、內閣事務部長盧卡、外交部長卡爾提、人道事務部長薩迪克就蘇丹北南和平進程、達爾富爾問題等深入交換了意見。

劉貴今表示,中國政府堅定支持蘇丹北南和平進程,希望北南雙方繼續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有關懸而未決的問題,推動北南和平進程向前發展,維護蘇丹和平穩定大局。

劉貴今希望達爾富爾問題有關各方繼續堅持政治和談,配合維和部署,不斷改善達爾富爾地區人道和安全狀況,促進達爾富爾問題早日得到妥善解決。

蘇方感謝中國為推動蘇丹北南和平進程、促進達爾富爾問題解決所做的工作,表示願與中方保持溝通與配合,共同努力、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

劉貴今還於5日赴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出席由聯合國和非盟達爾富爾問題聯合特別代表甘巴里倡議召開的蘇丹問題六方特使擴大會議。

人物專訪

前駐南非大使劉貴今:見證中非深厚友誼

劉貴今 劉貴今

中國和非洲的交往歷史悠久。公元6世紀中非實現海上直接交往。15世紀,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4次率船隊到達非洲東海岸,訪問過今天的索馬里、肯亞等地。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友好往來越來越頻繁,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農業等各個領域的交流不斷加深。前駐南非大使、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中國政府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劉貴今,日前對《瞭望》新聞周刊追述了50多年來中非天涯若比鄰的友誼。

使館變遷見證中非發展

劉貴今介紹道,使館的變遷與外交事業的大發展是有關係的,駐外使館的規模與功能是隨著中國公民更多地走向海外、中國利益更多地向海外擴展而不斷發展的。

中國公民到非洲去發展也就是最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劉貴今講了一個小故事:1970年代中國人西裝革履地走在大街上,當地人見到了會叫Japanese,稱我們是日本人。 那時很少有人會想到中國人能出國。在南非擔任大使這幾年,他發現南非的旅遊景點和路牌都是用中文和英文寫的。日本駐南非大使經常在劉貴今面前抱怨說,日本的遊客到了南非,南非人見了都叫他們Chinese,把他們當中國人。

“因為走出國門的人數增加了,對使館的要求和工作量也加大了。接待國內的代表團組、領事保護等,這方面的責任也比過去大多了。”劉貴今介紹說,初期駐非洲的使館,總體上來說規模比較小,編制比較簡單。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領事部門也就是一兩個人員配置,一年也就辦幾百個簽證。而劉貴今2001年開始在南非當大使期間,除了駐比勒陀利亞的大使館設一個領事部,包括領事參贊在內有四五個工作人員之外,還有三個總領館:駐約翰內斯堡總領館、駐開普敦總領館和駐德班總領館。總領館一般編制都在10人左右,加上使館領事部,每年要發放大量簽證,讓南非人到中國做生意、訪問或旅遊。目前,南非使館有60個編制,再加上三個總領館,有將近一百個外交官。他還特別提到,為保護僑民,中國在使館還設了警務聯絡官,由公安部門派人,專門與南非的警方進行聯繫。

使館的館舍建設也經歷了這樣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的館舍確實比較老舊,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外交工作的需要。最近兩年新館舍都開始建設。”劉貴今介紹說,“中國駐南非的新館,今年年底有望建成。這個大使館落成以後,在比勒陀利亞大街上可以稱得上是一景。所以我們的使館無論是在功能上、編制上、硬體設施上都在不斷發展。”

劉貴今強調:“中國駐外使館另一個值得一提的特點是,中國不採取駐一個大國的使館兼駐一個小的國家的做法。這也體現我們的外交原則: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一律平等。所以中國在每個建交國都設一個使館,設有大使。”

53年的友好旅程

1956年,埃及成為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非洲國家。今天,非洲53個國家當中只有4個國家沒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中國駐外使領館幾乎遍布非洲大陸。

劉貴今介紹說,中非貿易額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幾千萬美元,到七八十年代的十幾億美元,到2000年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06億美元。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召開的“中非企業家大會”上,溫家寶總理曾提出一個目標:2010年中非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而事實上,2008年年底,中非貿易總額就達到了1068億美元。“中國和非洲的貿易在短短8年時間增加了9倍,這是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

中國對非洲的投資也在大幅增長。“中國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劉貴今補充說,中國與非洲經貿關係的發展不僅表現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在其他領域,包括農業、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合作。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胡錦濤主席對外宣布了援助非洲的八項舉措。

回顧這53年的歷史,劉貴今指出,不同的階段,中國與非洲的外交關係是不同的。從中非建交到中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和非洲的外交關係是在政治上支持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鬥爭。而對於那些已經獲得獨立的國家,中國支持他們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那段時期,非洲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風起雲湧。中國做了很多的工作,培訓了一些游擊隊,給予他們物質上和道義上的支持。與此同時,中國援建了一些大的基建項目,鞏固了他們的政治獨立,發展了他們的國家經濟。比如坦贊鐵路——在中國1970年代最艱苦的時期,援建坦贊鐵路,是為了使尚比亞獲得出海口,打破南非種族隔離政權的封鎖。還有茅利塔尼亞的港口,等等,建設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到現在還在發揮作用的經濟項目。

在劉貴今看來,從1978年底開始,中非關係發展又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從1978年到90年代末,這一階段中國對非洲國家的關係,更多的是通過多種方式幫助非洲國家發展經濟,實現一種互利共贏的發展:從80年代初開始,中國提出中非互助合作4項原則,強調形式多樣、互利互贏。除了繼續提供傳統的經濟援助之外,雙方開始互利合作,合作的內容更豐富,領域更寬廣。

“以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第一屆部長級會議開始為標誌,到現在可以說是另外一個階段,中非關係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個階段不僅是雙邊合作方式,而且開始向多邊方向邁進。”劉貴今說,中非合作論壇本身就是中國和非洲的友好國家之間的一個多邊的對話渠道。以此作為重要的平台和旗幟,開始探討各個領域的合作。他說,1980年辛巴威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實現獨立和1994年新南非誕生,標誌著非洲不僅非殖民化,而且政治解放的任務也完成了。“非洲國家關注的重點也是發展國民經濟,提高人民生活,這就跟中國的訴求結合起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