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街

劉街

劉街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幾度慕名漫遊劉街,朝行暮宿,吟詩會友,流連忘返。同治年間,南山劉村人、清朝外交家劉瑞芬官至道員、廣東巡撫及駐外公使。他體恤民情,忠心愛國,鄉人敬仰,故取其姓命鄉名而沿用至今。劉瑞芬族弟劉含芳籌建過清政府北洋水師,姚捷勛曾任民國商務警察廳廳長,姚震、鬍子正、劉世珩、姚介富等一代人傑都載入了《貴池縣誌》。現代我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前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同志更是劉街人民的驕傲。

境內現有皖寶劉街年產50萬噸白雲石礦等企業22 家,二、三產業從業人數 1398 人,2004年工商稅收422 萬元,是遠近聞名的礦業大鄉。
.
劉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劉街境內群山起伏,層巒疊嶂,綠樹如雲,秀水潺潺。三根尖、金家山海拔千米以上,是貴池區境內最高山峰之一。每當春日,山花萬朵,上接雲天,真是美如畫卷。境內兩溪之水,是清溪河的源頭,流水自東向西橫貫劉銜,古時就是對外經商、運輸的黃金水道。
劉街資源眾多,資源豐富。這裡山高林密,雲霧繚繞,是貴池區林木、茶葉的重點產區之一。現已探明的金、銀、銅、鐵、鉛鋅、石灰石、白雲石、方解石、大理石、花崗岩等礦產遍布境內。
劉街文化古老,聲播海外。劉街是中國古儺戲的發源地之一,有“儺戲之鄉”的美譽。劉街儺戲具有典型的社祭色彩和宗族色彩,演出時村民們通宵達旦,徹夜狂歡。最隆重的是正月十五,各宗族的儺戲在劉街青山廟舉行迎神朝廟儀式,又稱“嚎啕神會”,人山人海,引來四海賓朋,熱鬧非凡,形成了獨特的民間文化氛圍。儺戲已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關注,被譽為“戲劇活化石”。
貴池,在儺戲嘉年華里入夢
 預算:1500-2000元
地點:皖南池州貴池 節目:儺戲 儺舞
貴池的劉街、桃坡、茅坦都是普通的名字,但儺戲使那裡的過年氣氛一點都不普通了。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到十五,請、送儺神的祭祀活動都是全民盛典。其中尤以劉街最為著名。要想早點看,初六到達最合適,因為初七凌晨三四點鐘,就有請儺神的儀式上演。
一切很是神秘。請儺神的只能是男丁。這自然是來自農業社會的傳統。一般於三天前,男人們就要執行沐浴、更衣、不同房的規矩。迎神時,敲鑼打鼓,戴著面具。家家戶戶都會送上很多供品,宰殺的牲畜家禽堆積如山。有趣的是,雞、鴨頭尾的毛不得去除,意為有頭有尾。如果你是女性,想看請神儀式要經過一番交涉。
到初七晚上,就可以看到儺戲、儺舞了。表演的還是男丁,但女性有權利當看客了。演出通宵達旦,不僅放鞭炮,還有禮花,更有土銃震天價響。
如果只想看正戲,遲到些也沒關係,因為各個村子演出時間不同。
十三那天,劉街源溪村的三個自然村分別到村外的大楓樹下迎神,然後在“神樹”那裡表演儺舞,有舞傘的,有舞古錢的。傘和古錢分別代表男性和女性,表達了當地人對性的崇拜。朝拜洞,也是這個意思。“神樹”下,有時參與者達成千上萬,有的舉著旗子,有的戴著面具,鞭炮、鑼鼓齊鳴,絕對是一場嘉年華。
如果你想年前就出發,可以先去佛教聖地九華山待幾日。九華山離池州僅40公里。那裡的人要過兩個年,一個葷年,一個素年,葷年在臘月廿八(小月廿七),舉家葷食。到除夕夜,則只能吃素,吃素可不是口頭上喊兩聲,是嚴謹到要拿草木灰洗碗的,一絲油星都不能沾。
當新年的鐘聲撞響時,那種氣氛,足以讓身在都市的人深深震撼。然後,悠然入夢,夢裡不知身是客。
劉街青山廟
青山廟,坐落在梅街鎮境內,東臨南山劉,西眺黃村,南望茶溪汪,北顧山里、山外姚,此處依山傍水,景致宜人。
青山廟建廟、朝廟歷史悠久。據《七修姚氏宗譜.卷首三》記載,青山廟始建於元代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是姚姓遷貴池後第十一世祖祖一公捐資建立,後來,元末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年),汪姓七十一世祖開遷公續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姚村姚本憲公又捐資重建,後遭兵燹。清康熙年間眾社重建。最後一次修葺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此廟原有大殿三座,並有一座小廟,總體規模宏大、富麗壯觀。
此廟於1951-1952年間遭到徹底毀壞,成為一片廢墟。近年,廢墟上修建成一座簡易廟宇,供奉佛教諸神,有僧人主持。青山廟原為昭明太子祠和都城隍祠,中殿內供有梁昭明太子蕭統的牌位。作為聯社性質的土地之祭——青山廟會,主要是對本地信仰區域中心的“土主”——昭明太子的朝拜與祭祀活動,同時又複合了佛教、道教諸神,成為多神崇拜、祖先崇拜的民間綜合祭祀活動。
約在一個世紀前,每年由九個社聯合朝廟。即姚姓五社半,汪姓一社,劉姓一社,戴姓一社,宋村半社。朝廟的繁盛歷史當在300年以上。據光緒三年(1877年)重修《姚氏宗譜》“信仰篇.儺戲”記載“元宵清晨更以鹵簿導神至青山廟文孝祠,俗謂之朝廟。此俗南邊、西華、姚村皆同,惟姚村附近,先到後歸,相傳為盡地主之誼雲。耆老言,古時朝廟,儀仗外,有鞦韆、抬閣、高蹺諸勝。又選俊童十餘人,著梨園服,扮故事,立人肩窩上,名曰站肩,其壯麗繁華與江浙等省賽會無異。” 。儺鄉古諺:“南邊旗子盪里傘,劉鑼戴銃汪夾板,山里山外乾吶喊,鄭家探一探,黃家只有踮腳板。”道出了各儺神會的特點及朝廟之盛況。
1983年後,恢復青山廟會,依照傳統的老規矩,農曆正月十五上午,按姚村、茶溪汪、南山劉、南邊姚、西華姚、盪里姚的順序依次入場進行朝廟。由姚村的隊伍先行到達,俗稱“開(廟)門”, 盪里姚最後離開,稱“關(廟)門”。各儺神會一律抬著放有面具的龍亭,儀仗有彩旗隊、鑼鼓隊、細樂隊,隊伍前有開道鑼、“肅靜牌”、“迴避牌”及刀、槍、戟、錘、矛等兵器模型。走在前頭的香首手執五色神傘,健步來到廟前的空曠地,一邊高喊“朝廟舞傘斷”,一邊用力舞動神傘。所有的隊伍井然有序,魚貫入場。當六個儺神會全部進場後,眾人在龍亭前燃香、揖拜,並互致新春祝福,此時,觀者如潮,旗傘遮天;銃炮齊鳴,聲震山谷;煙霧漫坡,香溢曠野。朝廟的人群沉浸在敬神祀祖、祈福納吉的狂歡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