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拙

劉若拙

劉若拙生於唐朝昭宗光化年間(公元898年-公元900年),因勤學苦練,深得內外雙修之功,道成後雲遊四方。

劉若拙劉若拙

簡介

生於朝昭宗光化年間(898-900)。自幼年起在四川羅浮山曜真洞出家,拜李哲玄的師兄青精真人為師修道,因他勤學苦練,深得內外雙修之功,道成後雲遊。

歷史

後唐同光二年甲申,東來嶗山在太清宮的南側自建一茅草庵,內供老子聖像,獨自修行。

當時嶗山多有猛獸,時常出沒傷人,劉若拙勇驅虎狼,為當地山民除害,山民百姓感其造福之恩,為他所居的茅庵贈額匾“驅虎狼庵”,後人簡稱為“驅虎庵”。李哲玄仙逝後,劉若拙受太清宮眾道士的擁戴,入主太清宮。

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即位後,詔請劉若拙晉京入覲,敕封他為“華蓋真人”,欲留在朝。真人堅辭求以還山,太祖即敕令回山重修太清宮,新建上清宮和上苑宮作為劉若拙的館院。上苑宮建成時,趙匡胤已不在人世,其弟趙光義所立年號為“太平興國”,上苑宮則定名為“太平興國院”。

經過這一番修建,嶗山道教名聲大振動,四方道眾,紛紛來投,嶗山道教一時興盛空前。宋代道教所輯的《洞天福地》一書中,遂將劉若拙的兩處館院分別列為第六、第七福地。

劉若拙自建起太平興國院以後,較長一段時間在那裡靜修,後因來訪者日漸增多,為求清靜,晚年一直駐居即墨。

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臘月,劉若拙逝於即墨,骨骸葬於城東關的高真宮院前,至今猶存。

其他

太清宮三官殿院內的兩株銀杏和上清宮門前的3株銀杏傳說都是劉若拙親手所植,樹齡都已超過千年,長勢仍然很壯,實有劉真人之遺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