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東漢末年益州牧]

劉璋[東漢末年益州牧]
劉璋[東漢末年益州牧]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璋(?-220年),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東漢末年宗室、軍閥,益州牧劉焉幼子,在父親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劉璋為人懦弱多疑。漢中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於是劉璋殺張魯母弟,雙方成為仇敵,劉璋派龐羲攻擊張魯,戰敗。後益州內亂,平定後,又有曹操[東漢末年魏王、曹魏奠基人]將前來襲擊的訊息。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法正之言,迎接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入益州,想借劉備之力,抵抗曹操。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又有法正為內應,進至成都。成都吏民都想抵抗劉備,但劉璋為百姓計而開城出降,群下莫不流涕。後來,劉璋被遷往荊州公安,於建安二十四年(220年)病逝於荊州。

基本信息

詳細介紹

劉璋 劉璋 (?- 219年 ),字季玉 ,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割據軍閥之一。 繼父親劉焉擔任益州牧,後為劉備所敗,後病逝於荊州 。

劉璋為益州牧劉焉之子,父親死後,繼承父親的地位,成為益州牧。劉璋為益州牧劉焉之子,父親死後,繼承父親的地位,成為益州牧。 劉璋為人懦弱多疑, 漢中 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於是劉璋殺張魯母弟,雙方成為仇敵,劉璋派龐羲攻擊張魯,戰敗。劉璋為人懦弱多疑, 漢中 張魯驕縱,不聽劉璋號令,於是劉璋殺張魯母弟,雙方成為仇敵,劉璋派龐羲攻擊張魯,戰敗。

後益州內亂,平定後,又有曹操將前來襲擊的訊息。後益州內亂,平定後,又有曹操將前來襲擊的訊息。 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 、 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藉劉備之力,抵抗張魯、曹操。在內外交逼之下,劉璋聽信手下張松 、 法正之言,迎接劉備入益州,想借劉備之力,抵抗張魯、曹操。 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法正又為劉備內應,劉璋不得已於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荊州。不料此舉乃引狼入室,劉備反手攻擊劉璋,法正又為劉備內應,劉璋不得已於214年投降,被流放至荊州

後來孫權殺關羽,得荊州,以劉璋為益州牧,駐於秭歸 ,但是很快就病死。後來孫權殺關羽 ,得荊州,以劉璋為益州牧,駐於秭歸 ,但是很快就病死。 劉璋死後,其子劉闡曾於蜀漢南方雍闓等作亂之時,再被東吳任命為益州刺史, 諸葛亮平南蠻後歸吳,為東吳之御史中丞。劉璋死後,其子劉闡曾於蜀漢南方雍闓等作亂之時,再被東吳任命為益州刺史, 諸葛亮平南蠻後歸吳,為東吳之御史中丞。

生平介紹

劉璋[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割據軍閥之一]劉璋
劉璋(?-219),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西北)人。其父劉焉,東漢末任益州刺史,劉焉死,劉璋繼領益州。他性寬樂而無威略,僅知保境,沒有遠略。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伐漢中,劉璋懼怕操威脅自己,遂迎劉備入蜀以拒曹。後被劉備取代。

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劉備奪取,統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動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末三國政治。迄今為止,學界尚無討論劉璋的專文。人們對劉璋的評價,基本定於諸葛亮《隆中對》所云:“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劉璋遂庶幾成為昏庸無能的象徵。是耶?非耶?

獻帝遷長安,以為奉車都尉,奉使諭蜀,留不遺。興平元年,襲焉位為監軍使者、振武將軍,領益州牧。建安十九年,降於劉備,遷公安。孫權克荊州,以為益州牧,駐秭歸。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璋:“璋非人雄,而據土亂世,負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見奪取,非不幸也。”
劉璋的確沒有奪取天下的才能與野心,但他也不是一無是處。其父劉焉病死。他的手下知道劉璋,剩性溫和,仁慈。共同推選他為繼承人,後劉璋領益州牧,張魯對他多次挑釁,劉璋怒而殺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為仇敵。

曹操征荊州,更想接著攻打張魯。劉璋想與曹操交好,可是張松因為曹操怠慢了他,就鼓動劉璋與劉備交好,同心抗拒曹操。然後又挑撥劉璋與有功武將的關係,企圖使西蜀內外皆亂,讓劉備乘虛而入。益州主薄官黃權知道張松的用心,苦諫於劉璋,可惜劉璋並未採信。反而對劉備以誠相待。給他兵,糧,財,物,助其攻打張魯。張松,法正又勸劉備反過來攻打劉璋。

劉備的軍隊轉向,可憐劉璋根本阻止不了,一直讓劉備圍困住了成都。其實當時成都尚有三萬精兵,糧草足夠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願死戰。但劉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開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劉備盡取其財物及震威將軍印綬。

雖然劉璋為人懦弱,少主見,但也有一顆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時,使蜀地富有,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施行的是標準的仁政。怎么能說是“無恩德加以百姓”呢?從開城投降這一點就可以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

而且劉璋並非貪圖享樂,荒淫無道之人。若生在太平年間,定為造福一方的良臣。蜀中之治歷來沒有定數,陳壽的評價未免有失偏頗。其實一開始劉備就有殺死劉璋之心,只怕會失去天下人之心。後諸葛亮進言劉備,應該對蜀地進行嚴治,也有些壓制民憤之意。亂世出英雄,也埋沒了許多人才,只能是說劉璋生錯了時代。是在亂世眾多英雄的光輝下黯然失色的一個人物。

他行仁政,了解百姓的痛苦,是古代許多領主比不上的。劉璋的失敗在於聽信他人之言,而少主見。但真正對他有用的話卻沒有採納。也是他成就了劉備的霸業。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在亂世中無法成為人雄,只能偏安於一方,實在令人惋惜!

論劉璋失益州

劉璋[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割據軍閥之一]益州作戰圖示

劉璋,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潛江市西北)人,東漢興平元年(194年)繼其父劉焉任益州牧,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劉備奪取,統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動曾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末三國政治。迄今為止,學界尚無討論劉璋的專文。人們對劉璋的評價,基本定於諸葛亮《隆中對》所云:“劉璋暗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劉璋遂庶幾成為昏庸無能的象徵。是耶?非耶?

一、劉璋失益州失於“人謀”

東漢末年,天下紛亂。劉璋所處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國富,兵精糧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業。然而,劉璋在保守益州的過程中不能有所作為,在外來的劉備面前反主為客,處處被動,處處被欺,最終將益州拱手讓人。其原因何在?

與漢末群雄相較,劉璋“暗弱”、“不武”〔1〕(卷32《先主傳》注引《獻帝春秋》)。主要表現在:(一)不識益州兵要地理形勢,不能努力修好漢中的張魯,喪失了益州北面屏障,使益州處於外敵威脅之下。(二)缺乏重大軍事鬥爭的心理素質。儘管擁有益州這塊“風水寶地”,劉璋卻極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對抗並不比其強大的張魯,要拉曹操作為援手;當曹操對自己產生威脅時,又拉劉備來幫忙,使得劉備順利入川。(三)缺乏足夠的軍事才能。劉璋在認識到劉備入川的險惡用心、怒斬張松之後,雖迅速組織了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來對抗劉備,卻均以失敗告終。《三國志·法正傳》載:當劉備爭奪益州之初,“鄭度說璋曰:‘左將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鄭度之計可謂是抵禦劉備的良策,但劉璋不能用,反而把鄭度罷黜。鄭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劉璋聽不進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劉璋“才非人雄”,缺乏軍事頭腦,不是梟雄劉備的對手。

其實,劉璋並非毫無軍事才能,在他統治益州的時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數次大規模的叛亂,即是明證。導致時人視劉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劉璋為人“寬柔”“溫仁”性格懦弱外〔1〕(卷31《劉二牧傳》及注引《英雄紀》),更與其身處推崇“人謀”的亂世之秋卻不努力“人謀”有密切關係。突出表現是,劉璋立志不遠,只圖自保一州。

保據益州,坐觀天下,是劉璋之父劉焉定下的方針。《三國志·劉二牧傳》載:“焉睹(漢)靈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欲避世難。……侍中廣漢董扶私謂焉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焉聞扶言,意更在益州。”恰好益州動盪,朝廷以劉焉為監軍使者,領益州牧。劉焉入益州後,以南陽三輔流人數萬家為主組成東州兵,平定益州動亂,誅殺益州豪強,建立割據政權,便不復顧益州之外的天下形勢。注引《英雄記》:劉焉起兵,不與天下討董卓,保州自守。”這無疑限制了自己的發展。王夫之《讀通鑑論》卷9中評論曰:“焉雖受命作牧,而漢之危亡,風波百沸,焉勿問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劉焉死後,繼任益州牧的劉璋基本遵循其父“坐保”政策。在一定意義上,“坐保”有它的合理性,如可以避免自身力量在紛爭之中作無謂的消耗。然而,在漢末割據兼併的時代,滿足於“自保”,沒有遠大的目標與積極的行動,最終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公孫瓚、劉表等軍閥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反的例子則有曹操統一北方、孫權鼎立江東等。劉璋的“坐保”,導致了他行動的保守和落後,黯於天下大勢。當劉備處心竭慮謀奪益州時,劉璋還茫然不知,反而開門揖盜,最終葬送基業。可以說,劉璋失益州在一定意義上是失於“人謀”。

《後漢書·劉焉傳》論曰:“璋能閉隘養力,守案先圖,尚可與時推移,而遽輸利器,靜受流斥,所謂羊質虎皮,見豹則恐,吁哉。”的確,天下大勢不容劉璋閉隘蓄力,然益州民富強,土地險阻,如發揮“人謀”的主觀能動性,努力進取,保守偏安一隅也未必無此可能。可是,劉璋暗於天下大勢,不知權謀。王夫之《讀通鑑論》卷9稱:“論者曰:‘劉璋暗弱’,弱者弱於強爭、暗者暗於變詐。”處在漢末這樣一個推崇“人謀”的時代,劉璋明顯是落伍了,失益州誠為“自然之理”〔1〕(卷31《劉二牧傳》)。

劉璋二、劉璋治益州有成就
對於劉璋治益州,諸葛亮說:“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劉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殘;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於此。”〔1〕(卷35《諸葛亮傳》注引《蜀記》)時人一般也認為:劉璋愚弱無威,“政令多闕”〔1〕(卷31《劉二牧傳》)。因為益州在劉璋統治時期,劉璋專門信用東州人,不能團結益州土著。益州土著地主集團對劉璋始終沒有好感,劉璋也始終沒有能得到他們更多的支持。不但外來地主與土著地主之間的矛盾未能得到解決;就是劉璋本人和他的高級官員之間也存在著矛盾,劉璋既沒有充分的力量節制驕恣的諸將,也沒有能力選拔或重用優秀人才〔2〕、〔3〕(P78-79)。筆者以為,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畢竟劉璋治益州並不象諸葛亮所說明那樣無能、無功,如從經濟發展角度言,其成就即不遜於劉備諸葛亮治蜀

如所周知,諸葛亮治蜀,益州連邊遠地區都得到開發,但蜀漢的經濟整個說來並未上升,生產並未得到應有的發展。以人口為例,劉備章武元年(221年)有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到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滅於魏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如果這個數字大致可信,蜀漢四十餘年中只增加了四萬人,其中還可能包括被征服的一些落後部族,所以可以說蜀國的人口基本上沒有增加,這足以反映出在蜀漢統治之下,益州社會經濟的停滯狀態。又,蜀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首次北伐前夕,上《出師表》云:“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1〕(卷35《諸葛亮傳》)。諸葛亮這樣說,誠然有警醒後主劉禪要努力振作之意,但也足見益州已經不是“國富民強”之局面。在一條教令中,諸葛亮宣稱:“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蜀錦耳。”〔4〕(卷"815《布帛部》)要注意的是,此時正是蜀漢國力比較強的時期。“益州疲憊”、“唯仰蜀錦耳”,此種經濟狀況,顯然比劉璋治蜀時期有所倒退。諸葛亮在襄陽獻“隆中對策”時,曾對劉備說益州“民殷國富”〔1〕(卷35《諸葛亮傳》)。龐統也曾告訴劉備:“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1〕(卷37《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也就是說,劉璋治理益州的效果是當世公認的。這除了與漢末益州少遭遇戰亂的破壞有關外,更是與劉璋治蜀分不開。且以劉璋用人論,《三國志·先主傳》載:劉備在奪得益州後,大用益州俊才,“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劉備所用的益州人才,其實基本上是原劉璋人才集團中的成員。特別是,劉璋所擯棄的彭羕,後來也被劉備所擯棄乃至誅殺。這說明劉璋在治蜀之時可以說還是比較能識人、用人的,對益州土著也曾努力的拉攏與團結。這應是劉璋統治時,益州政治得以穩定、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史籍中雖沒有直接的史實來說明劉璋治蜀的業績,但劉璋能穩定益州,發展益州,不能謂無能、無功。退一步言,劉璋統治下的益州雖然也有一些內亂,但政局尚穩,國富民殷,說明劉璋還是有一定的政治才幹的。

我們也注意到,劉璋還有一定的“民本”思想。考察劉璋的言行,時時都可窺測到他以民為念的思想。撇開其它原因講,(一)迎劉備入川是基於保境安民。(二)當鄭度提出堅壁清野以抵禦劉備軍時,劉璋認為: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也。”〔1〕(卷37《法正傳》)可見,劉璋不納鄭度之策有不願勞民的緣故。(三)劉璋舉成都而降劉備是基於不願傷民。當成都尚兵精糧足、臣民表示願堅守城池時,“璋言:‘父子在州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戰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1〕(卷31《劉二牧傳》)就此而言,說劉璋“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是不符合劉璋統治益州的實際。

劉璋宋人葉適云:“劉璋雖暗懦,然國富民盛,守之以恩,無所得罪也。”〔5〕(卷28《蜀志·劉璋》)清人王夫之直言,劉璋非“昏孱”〔6〕(卷9)。的確,劉璋誠然算不得明君,但也不能歸於昏君之類,更算不上暴君,故劉備比擬奪益州為伐紂時,當即遭到其屬下龐統的反駁〔1〕(卷37《龐統傳》)。《三國志·劉二牧傳》注引張璠言亦曰:“劉璋愚弱而守善言,其亦宋襄公、徐偃王之徒,未為無道之主也。”回顧諸葛亮對劉璋的評價,其作《隆中對》時說“劉璋暗弱”,為的是樹立劉備進攻益州的信心;在占領益州後,全面貶低劉璋治益州,則更多是為自己的嚴刑立威辯護。

三、劉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作《隆中對》稱:劉璋所治益州,“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後來,在劉備圖謀益州的過程中,劉璋手下有才幹的官員如張松、法正等果然積極策劃迎接劉備入蜀;在劉備攻占益州的戰鬥中因抵抗不利投降或欲降的李嚴、費詩、許靖等人,他們或就是諸葛亮所謂的“思得明君”的“智慧型之士”。但另一方面,還有更多的“智慧型之士”在支持擁護劉璋。

對於劉璋迎劉備入川,就有黃權、劉巴等一批“智慧型之士”表示反對。《三國志·黃權傳》云:主簿黃權陳其厲害,“左將軍(劉備)有驍名,今請到,欲以部曲遇之,則不滿其心,欲以賓客禮待,則一國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則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閉境,以待河清。”又,《三國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璋遣法正迎劉備,(劉)巴諫曰:‘備,雄人也,入必為害,不可內也。’”更有甚者,王累自懸於城門死諫劉璋拒納劉備。此外,在劉備奪益州的軍事進攻中,也有不少忠勇之士為劉璋而戰。《三國志·王連傳》載:“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王)連閉城不降。”劉璋巴郡太守嚴顏,抵抗失敗被俘後,願作斷頭將軍〔1〕(36(《張飛傳》)。又,三國志·先主傳)注引《益部耆舊雜記》曰:“劉璋遣張任、劉!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復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復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嘆惜焉”。即使是到了成都被圍,劉璋處於最困難的時刻,全城軍民也紛紛表示堅決抵抗。劉璋舉成都投降之時,軍民鹹流淚。這些都足以說明劉璋在益州有深厚民眾基礎,深得民眾擁護,決不是眾叛親離的獨夫民賊。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在蜀人心目中,劉璋未必不是“明君”。正因為如此,儘管劉備處心積慮,竭盡全力,占領益州還是費了不少周折,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如雒城之役,耗時一年,折損軍師中郎將龐統,才艱難取勝。另外,據史籍記載,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後,積極爭取蜀地民心。《三國志·龐統傳》稱:“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從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此後,劉備“厚樹恩德,以收眾心”〔1〕(卷32《先主傳》)。劉備不敢也不能遽取劉璋,反而需花費較長時間來“厚樹恩德,以收眾心”,這除了說明劉備的“帝室之胄”的旗號在真正的“帝室之胄”劉璋面前黯然失色和劉備的處事謹慎之外,更足以說明劉璋並未失去蜀地民眾的支持。總之,諸葛亮所謂“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並不符合劉璋所治益州人情實際,畢竟劉璋治益州尚得人心。

綜括全文,劉璋治理益州並不是“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而是有一定的“民本”的思想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劉璋失益州,也不是因為他昏庸無道,益州人民反對他的統治,而主要是處在東漢末年群雄相競的時代,劉璋軍事才能一般,拙於“人謀”,不識天下形勢的結果。在某種程度上說,劉璋可謂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凡人”。諸葛亮對劉璋的評價是有失偏頗甚至是不公正的。

劉璋與王倫之比較

劉璋[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割據軍閥之一]水滸中王倫關係圖
《三國演義》《水滸傳》中都有許多值得研究比較的地方。我在看兩本書之時恍然發現在《三國演義》中的益州牧劉璋與《水滸傳》中的梁山第一任頭領白衣秀士王倫有許多相似之處。用二者比較應該是很有意思的研究。好了閒話少說。下面進入主題。

一、原文中對於兩人的描繪

“益州劉璋,字季玉,即劉焉之子,漢魯恭王之後。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因居於此。後焉官至益州牧,興平元年患病疽而死,州大吏趙韙等,共保璋為益州牧。”(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這裡看出劉璋乃是繼承了其父劉焉的地位。從而成為了統治益州的一方諸侯。

“我卻是個不及第的秀才,因鳥氣合著杜遷來這裡落草,續後宋萬來,聚集這許多人馬伴當。我又沒十分本事杜遷宋萬武藝也只平常。”(第十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可以看到王倫則是一個落地秀才。只是運氣好才坐上了頭領。

二、二人相似之處

1、地位相近。

劉璋為益州牧;王倫為梁山頭領。二人皆為各個集團的頭。雖然看起來劉璋的益州牧大點。

2、據高位而無高能

劉璋雖然繼承了劉焉的地位,但是沒有繼承劉焉的智慧。竟然引狼入室。想讓劉備幫助其打張魯而自己得魚翁之利。可劉備是他指揮得了的嗎?而且連身邊的人哪個是心腹都分不清。法正張松不安好心,他竟然識不出。以至於被劉備所滅。而王倫雖然占據了頭領之位。但是既無過人的本領又無過人的智慧、手段、胸襟。以至被林沖所殺。實在是自己的過錯。

3、都因為引入外部的敵人所滅

劉璋聽信了張松之計引入劉備。而被滅。而王倫則是因為柴進介紹的林沖。被吳用設計而被林衝殺掉。可以說假如沒有放這些潛在的敵人進入。他們都可以再多支持一陣。

4、敵人爆發的原因相近(嫌小氣)

“璋乃量撥老弱軍四千,米一萬斛,發書遣使報玄德。仍令楊懷高沛緊守關隘。劉璋使者到葭萌關見玄德,呈上回書。玄德大怒曰:“吾為汝禦敵,費力勞心。汝今積財吝賞,何以使士卒效命乎?”遂扯毀回書,大罵而起。”(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這裡可以看出劉備的爆發理由是劉璋東西給得少。“只見林沖雙眉別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你前番,我上山來時,也推道糧少房稀!今日晁兄與眾豪傑到此山寨,你又發出這等言語來,是何道理?”。”(第十八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這裡看出了林沖爆發的理由也差不多。

劉璋[東漢末年三國時代割據軍閥之一]戲劇中的王倫形象
三、二人不同之處

1、結局不同

“孔明請曰:“今西川平定,難容二主,可將劉璋送去荊州。”玄德曰:“吾方得蜀郡,未可令季玉遠去。”孔明曰:“劉璋失基業者,皆因太弱耳。主公若以婦人之仁,臨事不決,恐此土難以長久。”玄德從之,設一大宴,請劉璋收拾財物,佩領振威將軍印綬,令將妻子良賤,盡赴南郡公安住歇,即日起行。”(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可以看出劉璋最後還是沒有被殺,只是流放。因為他的人還是沒有什麼過錯的。而且劉備也比較仁慈些。而王倫則被“林沖即時拿住王倫,又罵了一頓,去心窩裡只一刀,察地搠倒在亭上。”(第十八回 林沖水寨大並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很顯然他被殺掉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的對手林沖為一武夫。可不會理會什麼仁慈。而且他自己做得也很壞。所以他死定了。

2、具體的幕後策劃不同

劉璋可以說是因為自己內部的人與劉備勾結而使自己陷於不利。而王倫這邊則是外邊來的吳用等人通過引誘林沖的怒火而被殺。一個是由內到外。另一個是由外及內的策劃方式。

3、人格不同

劉璋是個很善良的人,他在面臨失敗時。並不賭氣,為了百姓,而投降。而王倫則為一氣量狹窄的人。容不得比自己強的人。最終被殺。可憐,可嘆!

四、總結

這兩人就比較到這裡了。在我看來這兩人都有機會不失敗的。劉璋如果能夠不那么天真。而王倫如果能夠不那么狹隘。他們的結局也不會象這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