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劉海峰[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劉海峰,1959年9月出生於福建龍巖,祖籍福建惠安(現泉州泉港區)。現為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暨教育博士分委員會召集人、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高教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等。被浙江大學、南開大學等10餘所大學或研究機構聘為兼職教授或客座教授,並擔任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

人物經歷

劉海峰,1959年9月出生於福建龍巖,祖籍福建惠安(現泉州泉港區)。

1976年高中畢業後上山下鄉。

1977年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

1984年碩士畢業後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

1988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1992年晉升教授,並應聘為國家教委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

1993年國家公派留英半年,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

1994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

1996年起任所長,兼任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0年訪日半年,在日本創價大學教育學部作訪問教授,並開始擔任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2002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獎,並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

1986.2——1988.12 在職獲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
1982.2——1984.11 廈門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78.2——1982.1 廈門大學歷史系本科,獲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12.9--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8.3-- 二級教授。
2006.1——閩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5.6——國家“985”工程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項目主任。
2004.6——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
2003.1——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
2000.9——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
1994.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992.12——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7.3-1996.6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1984.11-1992.11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講師、副教授。
1976.6-1978.2福建省龍巖江山公社上山下鄉知識青年。

留學經歷

1993.2--1993.8 國家公派留英,在倫敦大學、劍橋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
2000年3-9月 日本創價大學教育學部訪問教授。
2008年5-6月台灣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訪問研究。

學術兼職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
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暨教育博士分委員會召集人。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定評議委員會專家。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教育理論與教育史評審組成員。
全國教育考試暨自學考試研究委員會委員。
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諮詢專家。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科舉文化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
中國高教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副理事長。
教育部考試中心兼職研究員。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職教授。
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蘭州大學兼職教授。
湖南大學兼職教授。
華中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武漢理工大學兼職教授。
西北大學兼職教授。
福建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河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江西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天津教育招生考試院客座研究員。
南京農業大學兼職教授。
貴州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集美大學客座教授。
浙江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曲阜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四川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
上海中國科舉博物館名譽館長。
廈門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

主講課程

中國高等教育史專題,博士生課程。
科舉學導論,研究生課程。
院校發展專題,教育博士課程。
中國高等教育史,碩士學位課程。
中國考試發展史。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考試制度與科舉學,是聯考改革穩健派代表性學者和科舉學的首創者。

高等教育考試研究。
科舉學研究。
高等教育理論與歷史。

主要貢獻

2005年被新浪網評選入圍“年度文化人物”。已出版著作21部,其中個人專著有《科舉學導論》、《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研究》、《聯考改革的理論思考》、《劉海峰演講錄》等8 部,第一著者或主編出版《中國科舉史》、《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等著作13部。獲部省級一等獎10次、二等獎3次,其中包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次、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1次、全國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次。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校文科學術(報)文摘》轉摘30餘篇,人大複印資料轉載60餘篇。

著作

《劉海峰演講錄》(個人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年7月。
《中國科舉文化》(個人專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研究》(個人專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聯考改革的理論思考》(個人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科舉學導論》,(個人專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科舉制與“科舉學”》(個人專著),貴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個人專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個人專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高等教育史》(劉海峰、史靜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劉海峰 等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中國考試發展史》(第一著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福建教育史》(劉海峰、莊明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國科舉史》(劉海峰、李兵著),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6月;2006年1月第2版。
《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劉海峰、李兵著),長春出版社,2004年1月;2008年1月新一版。
《科舉制百年祭》(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科舉學的形成與發展》(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主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
《二十世紀科舉研究論文選編》(劉海峰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高等教育》(潘懋元、劉海峰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2007年4月 新一版。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公平與效率:21世紀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主編),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論文

(論文200餘篇,1995年以來的論文和學術短文如下)
高等教育史學科建設再探,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廈門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8期;報刊文摘,1995年9月4日轉摘。
傳統文化與高校招生考試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第2期;《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第3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大陸的中國近代教育史研究述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台灣),1995年第11期。
再論傳統文化與聯考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福建在中國教育史上的獨特地位,中外教育,1996年第2期。
近十五年來中國教育史研究述評,文科研究通報,1996年。
《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序二(見該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年11月。
中國高校不宜推行“寬進嚴出”(與李均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6年第8期。
論科舉的智力測驗性質,廈門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6年第12期;社科信息1996年第9期轉摘;《第五屆全國教育考試研討會論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傳統文化與中國高等教育,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科舉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爭,《第二屆中國東南地區人才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東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7年第1期轉摘;社科信息集萃,1997年第6 期轉摘。
論科舉制的自學考試性質,高教自學考試,1997年第2期。
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7年第3期。
為什麼要堅持統一聯考,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5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7年第8期。
聯考並非“一試定終身”,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1998年1期。
論堅持統一聯考的必要性,中國考試,1997年第5期。
科舉制的千秋功罪,長江日報,1997年8月3日。
可持續發展與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7年第9期。
“韓門弟子”與中唐科舉,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
科舉制長期存在原因析論,廈門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
科舉與聯考,今晚報,1998年1月8日。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三論堅持統一聯考,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科舉——中國古代的高教自學考試,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期。
“科舉學”——一門古老而全新的學問,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2期。
科舉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3期。
科舉能否選拔真才?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4期。
唐代的科舉風尚,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5期。
宋代的科舉社會,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6期。
元代的科舉行廢,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7期。
明代的科舉定式,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8期。
清代科舉的革止,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9期。
科舉考試的發展規律,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0期。
“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廈門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9年4期。
科舉制的東漸,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1期。
科舉考試的西傳,高教自學考試,1998年第12期。
Liu, Haifeng. The double-edged swor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大規模考試的作用及其相關問題——第22屆教育評價協會年會論文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4月。
繼往開來 登高望遠,廈門大學校刊,1998年9月24日增刊。
談笑有鴻儒 往來無白丁(編後記),《兩岸大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形成》序,見大冢豐著、黃福濤譯該書中文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聯考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現狀與展望,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
再論唐代秀才科的存廢,歷史研究,1999年1期。
自學考試:從比較到借鑑,自考·職教·成教,1999年第1期。
傳統文化與中國大學的特色,青島化工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2期。
自學考試:高等教育走向大眾的重要途徑(與鄭若玲合作),中國教育報,1999年6月23日。
“科舉學”的世紀回顧,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教育學(人大複印資料)1999年12期。《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99年6期。
自學考試是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途徑(與鄭若玲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大規模教育考試的社會控制功能研究》序,見張寶昆著該書,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3月。
正視歷史 關注教育, 文匯報,1999年6月12日。
“窈窕淑女”別解,文匯報,1999年8月22日。《文摘報》1999年8月29日。
青春作伴好還鄉——再度赴台參加“兩岸青年學者論壇”散記,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9年第2期;《華人之聲》1999年5期。
“科舉學”:一個廣闊而專門的研究領域,廈門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新興學科(人大複印資料)2000年1期。《教育評論》1999年6期轉摘。
走向21世紀的“科舉學”,福建日報,1999年12月10日。新興學科(人大複印資料)2000年1期。
聯考存廢與科舉存廢,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聯考改革中的兩難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2期。高等教育(人大複印資料)2001年1期。《招生考試論集》(二),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國史研究,2000年1期。
評高明士著《隋唐貢舉制度》,台大歷史學報 第25期 2000.6。
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歷史研究,2000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 2001年2期。
兩次聯考更合理,光明日報,2000.11.8。
科舉術語與“科舉學”的概念體系,廈門大學學報,2000年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1年1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1年2期轉載。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Huazhong University Press, 2000.4。
師道尊嚴、培育英才——潘懋元教師治學方法與教導特色述評,《潘懋元與中國高等教育科學》,
2000.6。
唐代福建進士考辨,集美大學教育學報,2001年1期。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2期。《高教文摘》2001年5期。
在教育與歷史之間——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教育史研究,2001年1期;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2期。人 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年6期。
論“科舉學”的廣博性,東南學術,200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1年第6期。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起伏與進退,現代大學教育,2001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9期 轉載。
中國大學招考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關係研究(日文,第一作者),創價大學教育研究(日本),第 10號,2001年3月。
“科舉學”研究與教育考試改革,山東師範大學學報,2001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年第3期 轉載;《考試促進人的發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八股文百年祭,廈門大學學報,2001年4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3期轉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1期轉摘;《北京日報》2003年3月14日轉摘。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5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1期轉摘;《高等 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3期轉摘;《北京日報》2003年3月4日轉摘;《中華讀書報》2001年10月 24日轉摘;《文摘報》2001年11月4日轉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3期轉摘。
從歷史到教育——跨學科研究的學術體驗,東南學術,2001年5期。
書院改制百年啟示,光明日報,2001年9月20日。
“考試”的由來,中國教育報,2001年8月15日。
第一次筆試在何時,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12日。
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中國教育報,2001年9月26日。
未必越大越好:從擴招看精英型大學面臨的挑戰,文匯報,2001年10月15日。
考研熱中的冷思考,廈門日報,2001年11月27日。
《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道路的研究》序,見謝作栩著該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聯考改革中的全局觀,教育研究,2002年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2年第8期轉載;《教育 文摘周報》2002年第2期轉摘;《湖北招生考試》2002年2月號轉摘。
研究考試制度 推進考試改革,湖北招生考試,2002.2。
以考促學:高等教育考試的功能與影響,廈門大學學報,2002.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
第4期轉載;《高教文摘》2002年第7期轉摘。
基礎套用並重,教學科研相長——廈門大學高教所、高教發展研究中心工作介紹,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1.2;中國高教研究,2002.3。
“科舉學”的旨趣,《考試研究》2002年第1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精英性,東南學術,2002.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6期轉載。
"科舉學":求解科舉研究的最大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3。《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2年第5期轉摘。
聯考改革與政治經濟的關係(劉海峰、李立峰),教育發展研究,2002.6。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9期轉載;《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2月號下半月轉摘。
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模式的國際比較暨中國高等教育主要歷史指標數值重建(第二作者),《理工高教研究》,2002.1。
嶽麓之會感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2.3;《湖南大學報》2003年3月10日;《中國書院》第5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聯考改革與學校教育,中國小校長,2002.7;湖北招生考試,2003.2。
“科舉學位說”可以確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2年7-8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2年第10期轉載。
聯考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高等教育教育,2002.5。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5期轉載; 《湖北招生考試》2003年4月號下半月轉摘。《考試促進人的發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多學科視野中的科舉制,廈門大學學報,2002.6。《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3年第3期轉摘。
聯考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教育研究,2002.12。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3年第5期轉載。
我國普通高校擴招前後辦學條件變化分析(劉海峰、謝作栩),教育發展研究,2002.12。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3年5期。
走進考試歷史,湖北招生考試,2002.10。
博餅非廈門獨有的歷史遺存,廈門晚報,2003年8月22日。
從狀元籌到博會餅,廈門晚報,2003年9月2日。
探尋狀元籌的全貌,廈門晚報,2003年9月9日。
張家界游思,美中晚報,2003年8月9日。
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2。《達拉斯新聞》2003年9月5日。
知今通古看科舉, 教育研究,2003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4年5期轉載。("科舉,非惡制也",《教育史研究》2003.1)。《教育發展年鑑》,首都師大出版社,2004年4月。
"溝通理論實踐,弘揚考試文化",湖北招生考試, 2003年12月號下半月。
科舉教育與"科舉學",《中國書院》 第5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一):中國的教育與科舉》,台北:喜瑪拉雅研究與出版基金會,2006年7月。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科鄉試, 廈門大學學報, 2003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3年6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12期轉載。
科舉文獻與"科舉學", 台大歷史學報, 第32期,2003年12月。
《大學之道——在建設一流大學的征程上》,見陳傳鴻著該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廈大本色南方之強,國際高等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
《泉州古代書院》序,見陳篤彬、蘇黎明著該書,齊魯書社,2003年8月。《達拉斯新聞》2003年11月14日。
中國高校校史確定的原則與標準, 中國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聯考與錄取制度改革的教育與社會視角,中國教師,2004年第2期。《新華文摘》2004年11期。
傳統文化與兩岸招考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4期。
廈門大學校訓、校歌與校史的特色,教育評論,2004年第1期。
誰謂河廣 一葦可杭,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達拉斯新聞,2004年6月4日。
《中國考試思想史》序,見田建榮著該書,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
聯考制度中的千古難題,現代教育報,2004年6月14日。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榜進士,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1期;《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5年第4期轉摘;《文摘報》2005年3月6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5年3期轉載。
《泉州古代科舉》序,見陳篤彬等著該書,齊魯書社,2004年9月。
將博餅文化進行到底,廈門晚報,2004年10月9日。
論西部地區的“聯考移民”問題(劉海峰、樊本富),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關鍵時期的省思與直言》,開明出版社,2004年11月。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4年12期。
聯考制度與諾貝爾獎,湖北招生考試,2004年10月號下半月;科學時報,2006年8月1日。(《聯考、諾貝爾獎與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國教育報》2006年9月20日)
科舉制——具有世界影響的考試制度,中國考試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追求卓越——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精英教育,《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回應》,台北:高等教育出版中心,2005年1月。
為科舉制平反, 書屋, 2005年第1期。《新華文摘》2005年8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5期轉載;《基礎教育》2005年6期轉載;《中國社會導刊》2000年14期轉載(《終結科舉“惡制”100年的誤 會》);《深圳特區報》2005年月轉載(《理性認識和評價科舉制》);《文摘報》2005年3月6日轉摘;《最佳教育隨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英文版見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1, No.2, 2006.
濤聲依舊到客船——“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結語, 國際高等教育研究, 2005年第1期;達拉
斯新聞,2004年12月17日。
“科舉學”古今含義的演變,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 2005年7期。
重評科舉制度, 廈門大學學報, 2005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 報文摘》2005年3期。
聯考改革何去何從, 教育研究, 2005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5年17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 育》2005年7期。
為什麼要為科舉制平反,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4月號下半月。
《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序,見李兵著該書,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4月;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5年8月。
科舉西傳說的來龍去脈,考試研究,2005年第1期(創刊號)。
走進西藏 走近理想,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2期;中國教師,2005年8月。
鍾情書院譜新編----評鄧洪波著《中國書院史》,《中國書院》第6輯,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第3期。
聯考改革首重公平,光明日報,2005年6月22日第5版。
《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史》序,見李均著該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大學教育科學》2005年第6期。
終結盲目批判科舉的時代,東南學術,2005年第4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6期轉摘;人大復 印資料《教育學》2005年11期轉載;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5年9期轉摘。
百年回眸“科舉學”,《百年跨越——教育史學科的中國曆程》,鷺江出版社,2005年1月。
我們應該如何紀念科舉百年,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8月號下半月;新京報,2005年9月1日。
對科舉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新京報,2005年9月7日。
《科舉革廢與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的轉型》序,見張亞群著該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中國大陸科舉研究的發展與演進,見《東亞教育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
月。
科舉在國外,南方周末,2005年10月6日。
科舉制百年祭,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4期;中國教育報,2005年10月19日(《科舉制度應該如何 評價》);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6年第1期轉載;《高校招生》2005年《招生考試理論專輯》。
《泉州古代教育》序,見陳篤彬等著該書,齊魯書社,2005年10月。
院校合併、升格與發展中的更名問題,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1期轉載。
外來勢力與科舉革廢,學術月刊,2005年11期。人大複印資料《歷史學》2006年第1期。
競爭,聯考的必然選擇,中國教育報,2005年12月7日。
名山事業,丹桂飄香 華中師大報,2005年12月6日。
聯考並非萬惡之源,北京文學,2006年第1期。
科舉制為何需要平反昭雪,湖北招生考試2006年2月號下半月。
科舉制對域外的影響:文化的遷移與回歸,《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與融合》(二),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6年4月。
Liu Haifeng, Rehabili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1, Number 2, April 2006, pp. 300-315.
Liu Haifeng and Wu Qiong, Consequence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 China and the ReformChalleng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Korean), Volume 3, No.1, 2006, pp.7-21.
科舉停廢與文明衝突, 廈門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時來風送滕王閣,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科舉傳統與東亞考試文化圈,《中國與東亞的教育傳統(二):東亞的書院傳統與近代教育的轉折》,台北:喜瑪拉雅研究與出版基金會,2006年7月。
聯考改革與素質教育,紅旗文稿,2006年第17期。
《中國狀元殿試卷大全》序,見鄧洪波等編著該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科舉民俗與科舉學,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10期。
聯考改革的統獨之爭,教育發展研究,2006年11A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7年1期;《新華文摘》2007年5期轉摘。
大學教師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2期轉載。
在人文與社科之間——劉海峰教授訪談(劉海峰、樊本富),學術月刊,2006年12期。
中國對日韓越三國科舉的影響,學術月刊,2006年12期;《文摘報》2001年1月12日轉摘;《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1月26日轉摘;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07年3期轉載。
聯考競爭的本質與現象,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7年4期轉載。
聯考改革應穩步推進,中國高等教育,2007年2期。
2005:中國的科舉年,教育與考試,2007年1期。
聯考大勢:兼顧統一性與多樣化,瀟湘晨報,2007年4月6日。
我與聯考的不解之緣,北京考試報,2007年4月28日。
跨越時空的聯考故事,光明日報,2007年5月16日。
而立之年論聯考,東南學術,2007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9月。
“科舉文化與科舉學”學術研討會閉幕總結,《科舉文化與科舉學》,海風出版社,2007年5月。
《科舉學論叢》卷首語,《科舉學論叢》第1輯,線裝書局,2007年6月。
科舉試卷的史料價值——以科場策問為中心,《科舉學論叢》第1輯,線裝書局,2007年6月。
1977年聯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試,教育發展研究7-8A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10期轉載。
三十功名塵與土——從參加聯考到研究聯考,教育與考試,2007年4期;湖北招生考試,2007年8月號下 半月;《難忘1977:恢復聯考的歷史實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從古代科舉到當今聯考,《世紀大講堂》第13輯,遼寧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科舉學的形成與發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科舉學的特點,文化學刊,2007年第5期。
科舉研究與聯考改革,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7年6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7年12期。
2007:中國的“聯考年”,湖北招生考試,2007年8月號下半月。
30年聯考的回顧與思考,科學時報,2007年10月23日。
Influence of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s on Japan, Korea and Vietnam. Frontiers of History, Volume 2, Number4, October 2007. pp. 493-512.
聯考改革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2007年11期。新華文摘,2008年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 育》2008年2期。
1977年聯考:冬日裡譜寫的春天故事,廈門大學報,2007年12月1日。
科挙學の形成と發展,日本北海道中國哲學會《中國哲學》第35號,2007年8月。
大學“親民”與“止於至善”,教育與職業,2007年6月上。
科舉學與書院學的參照互動,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1期。
關於恢復聯考的一則考證,現代大學教育,2007年6期。
聯考是一種文化,教育與考試,2007年6期。
聯考改革的理論思考,招生考試研究,2007年第4輯。
跨越時空,從參加聯考到研究聯考,中國教育報,2007年12月26日。
《轉型與建構——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序,見吳光輝著該書,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12月。
地域性與相關的科舉文化圈——日本科舉制之考察(吳光輝、劉海峰),日本學術研究志(日文),
2007年創刊號。
科舉學과書院學의 參照互動,韓國學論叢(韓國),第30輯,2007年。
融會貫通科舉學——劉海峰教授訪談錄(劉海峰、林介宇),《科舉學論叢》2007年第2輯,線裝書局,2007年6月。
聯考改革與多元招生體制,中國教育科研報告,2007年第3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鑑古知今與知今通古——以教育史研究中的科舉評價為例,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1期。
史論結合 相得益彰——讀楊學為著《中國聯考史述論》,中國考試,2008年1期。
研究型大學的歷史與文化底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年1期。
考試立法應以史為鑑,湖北招生考試,2008年6月號下半月理論版。
考試如同游泳,考試研究,2008年3期。
為科舉制平反不等於否定廢科舉,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3期;新華文摘,2008年20期轉摘。
探訪廣東貢院明遠樓,科舉學論叢,2008年第1輯,線裝書局,2008年6月。
中國傳統文化:不薄今人愛古人,(劉海峰、谷振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第9期
“科舉”含義與科舉制的起始年份,廈門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8年第6期。
聯考改革:以“不變”應“萬變”,光明日報,2008年10月22日。
載著光榮與夢想遠航,廈門大學報,2008年5月11日。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高教所)建院(所)三十周年工作報告,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4期。
《二十世紀科舉觀之變遷》序,見陳興德著該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研究型大學的“兩校互競現象”,科學時報,2008年12月16日。
時代與人物的互動:77、78級大學生群體掃描,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大學教師要追求以學問為樂的境界,科學時報,2008年4月15日。
科舉制與儒學的傳承繁衍,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文理分科乎?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9日。
學術之美,一頭霧水?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16日。
大學教師不是蠟燭,中國教育報,2009年3月23日。
文字會影響健康嗎,中國教育報,2009年4月6日。
《聯考1977》:冬日裡的春天,中國教育報,2009年4月13日。
盡信網則不如無網,中國教育報,2009年4月27日。
科舉文學與“科舉學”,《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2期。
科舉文化與古代文學的關聯,《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2期。
貢院——千年科舉的背影,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5期。
科舉學的教育視角,理論月刊,2009年5期。《新華文摘》2009年15期轉摘。
《聯考紅綠燈:高招辦主任札記》序,見林其天著該書,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2008年科舉研究論著目錄(劉海峰、劉希偉),科舉學論叢,2009年第1輯,線裝書局,2009年6月。
聯考改革的思路、原則與政策建議,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2009年5期轉摘。
聯考是否有利於女生?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6日。
從重學歷到重“學校歷”並非偶然,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13日。
大師的離去與產生,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20日。
從大學方位看教育地位,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27日。
遵守規範關係學術成熟化與科學化,中國教育報,2009年7月30日。
聯考改革應顧及城鄉公平,中國教育報,2009年8月16日。
不應忘記79級,中國教育報,2009年8月24日。
擺脫大學排行榜的迷思,中國教育報,2009年8月31日。
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千年輪迴的爭論,法制日報,2009年8月26。
聯考不僅是一種考試,教育與考試,2009年第3期。
青春作伴 大學時光,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7日。
跨學科的研討與激盪,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14日。
聯合攻關與獨立研究各有所長,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21日。
高校的分類與定位,中國教育報,2009年9月28日。
板凳學問與行走學術,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12日。
統考為主,逐步走向多樣化,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14日。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09年12 期轉載。
獎掖後學 薪盡火傳,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19日。
漢字的繁簡與規範,中國教育報,2009年10月26日。
跨學科、國際化的科舉學研究,《科舉學論叢》,2009年第2輯,線裝書局,2009年6月。
正說科舉,《理工大講堂錄》,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秋月無邊,廈門日報,2009年9月28日。
學科交融產生科舉學,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8日。
聯考改革的理論思考,《教育領導智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中晚唐科舉與社會的變遷研究》序,見金瀅坤著該書,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聯考改革的方案選擇,湖北招生考試,2009年10月號下旬刊。
兩岸交流 一葦可航,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2日。
高校更名宜慎重,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9日。
最著名的大學校長,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23日。
招考改革事關教育全局,中國教育報,2009年11月30日。
高等教育學:在學科與領域之間,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簡評《明代科舉文獻研究》,光明日報,2009年12月12日。
治學的地理位置,中國教育報,2009年12月14日。

校長推薦制,能否打開另一扇窗? 中國教育報,2009年12月16日。

大學生態中的“兩校互竟”,中國教育報, 2009年12月21日。
知行合一的教育博士,中國教育報,2009年12月28日。
大學排行榜時代的“兩校互竟現象”, 現代大學教育, 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轉載。
“策學”與科舉學,教育學報,2009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0年4期轉載。
大學生的經典閱讀, 中國教育報, 2010年1月4日。
大學校史不可牽強附會,科學時報,2010年1月5日。
學術精品 知易行難,中國教育報, 2010年1月11日。
教授中的教授,中國教育報, 2010年1月25日。
盡信榜則不如無榜,中國教育報,2010年2月1日。
觀今宜鑑古 無古不成今,中國教育報,2010年2月8日。
知今有助於通古,中國教育報,2010年2月22日。
深泉學院:世界高校中的另類,科學時報,2010年2月1日。
裡面的世界很精彩,科學時報,2010年3月2日。
大學歷史:在古今中外之間,見《聆聽新知:2008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經典演講》, 華東師範大學出 版社,2010年3月。
科舉評價與聯考改革,見《聆聽新知:2008全國研究生暑期學校經典演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北大講座》(教育卷第一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2009年科舉學論著目錄,劉海峰、劉希偉,《科舉學論叢》2010年第1輯,線裝書局,2010年3月。
勉力捐款 勤苦向學,科學時報,2010年4月20日
中國聯考向何處去?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年2期;《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0年4期轉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小教育》2010年7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9期 ;中國教育科學·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
《中國高等醫學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研究》序,見黃子傑著該書,福建科學技術出版 社,2010年4月。
為科舉正名,廈門大學學報,2010年3期。
統一聯考無以取代 自主招生仍需探索,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27日。
聯考未必“一考定終身”,科學時報,2010年6月1日。
世界頂尖大學印象,科學時報,2010年7月6日。
蘇東坡的感嘆,科學時報,2010年8月3日。
科舉就像古代帆船,科學時報,2010年9月7日。
高教研究能否稱“學”,科學時報,2010年10月12日
聯考改革推進的速度與條件,大學教育科學,2010年4期。
科舉政治與科舉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0年第12期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1期轉摘。
《儒風同仰:首屆閩台孔廟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見該書,方誌出版社,2010年9月。
《多學科視野的科舉學研究》序,見馮用軍著該書,雲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2009年科舉學論著目錄(續)(劉海峰、劉希偉),《科舉學論叢》2010年第2輯,線裝書局,2010年3月
學術刊物與學者的依存互動,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先試點再推廣是穩妥之計,人民日報,2010年11月18日。
高校更名不足為奇,科學時報,2010年11月2日。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成立小記,科學時報,2010年12月7日。
高校辦學模式應多樣化,中國教育報,2010年12月20日。
北京論壇印象,科學時報,2010年12月28日。
《清代江西鄉試研究》序,見姜傳松著該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合縱連橫的大學聯考,科學時報,2011年1月4日。
在教育學與歷史學之間——我的跨學科研究感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1月20日。
清末鄉試中關於世博會的考題,科學時報,2011年2月1日。
《黃岡歷代進士考略》序,見王楚平著該書,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3月。
都是排行榜惹的禍,科學時報,2011年3月1日。
院系所的名稱需要規範,科學時報,2011年4月12日。
學術論文與學術隨筆,科學時報,2011年5月3日。
聯考改革的突破口:自主招生的一個制度設計,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9期。
2010年科舉學論著目錄(劉海峰、馮建民),《科舉學論叢》2011年第1輯,線裝書局,2010年5月
再論科舉文獻與科舉學,廈門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聯考改革:公平為首還是效率優先,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5期。《新華文摘》2011年18期重點轉摘;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轉載。
今又聯考,中國教育報,2011年6月6日。
當聯考成為文化,科學時報,2011年6月7日。
《中國科舉文化》後記,科學時報,2011年7月5日。
中國聯考制度與基礎教育的關係,『中國の基礎教育の現狀及び戦略』 (日本“中國総合研究センタ ー”),2011年3月。
科舉、儒學與古代通識教育,(台灣)通識線上,34期,2011年5月號。
高教供求關係發生逆轉,中國教育報,2011年8月29日。
兩校互競的變味,科學時報,2011年8月2日。
書院在中國的命運,科學時報,2011年9月6日。
大學聯考何去何從?(李木洲、劉海峰),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9期。
“平行志願”投檔模式的利與弊,教育發展研究,2011年18期。
高等教育模式,期待“百花齊放”,金融博覽,2011年10月上半月。
囊螢映雪讀書忙,科學新聞,2011年10期。
高校聯考向何處去?科學時報,2011年10月13日。
立德立功立言 堅持經世致用,中國教育報,2011年10月25日。
自主招生新招迭出,中國教育報,2011年11月7日。
悲喜大學排行榜,《科學新聞》2011年11期。
淨化高校學術環境,《科學新聞》2011年12期。
多元分解:保送生制度改革之道(李木洲、劉海峰),中國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書院與科舉是一對難兄難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12年4期轉載。
聯考改革是否能在公平與質量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報,2012年1月1日。
麻省理工:學院還是大學?中國科學報,2012年1月4日。
招考改革應穩中求進,中國教育報,2012年1月16日。
論文與課題的匿名評審,科學新聞,2012年1期。
. 清代科舉考試中的冒籍問題及其現代啟示(劉希偉、劉海峰),教育研究,2012年1期。
刊以文重 人以刊重,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2期。
聯考次數是否應該增加?中國科學報,2012年2月22日。
富潤屋 德潤身,中國教育報,2012年3月5日。
傾聽教育研究之花開放的聲音,中國教育報,2012年3月9日。
如何兼顧考試公平與區域公平,中國教育報,3月19 日。
聯考改革:理想圖景與現實困境,光明日報,2012年4月11日;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12年6期轉載
追溯歷史真實,確立高校校史,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4月18日。
西北聯合大學的命運,中國教育報,2012年5月7日。
《一夢五十年》序,見洪本祝著該書,海風出版社,2012年4月。
科舉革廢與辛亥革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3期;《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教
育——“第五屆海峽兩岸教育史論壇”論文集》,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9月。
小事件引發大改革——聯考分省命題的由來與走向(劉海峰、谷振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5期。
Liu Haifeng,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No.68, Summer 2012,pp. 23-25.
聯考60年,中國教育報,2012年6月4日;《重慶招考研究》,2012年第2期。
聯考:60年的歷史記憶,光明日報,2012年6月6日;《北京考試報》2012年6月9日。
77、78級大學生的命運與作為,光明日報,2012年7月25日。
《清代科舉冒籍研究》序,見劉希偉著該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5月。
1952-2012:聯考建制的花甲記憶,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6期;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12年1 期轉載。
2011年科舉學論著目錄(劉海峰、劉希偉),《科舉學論叢》2012年第1輯,線裝書局,2010年7月
《高校自主招生與聯考改革研究》序,見張亞群著該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
《十年來高校考試招生改革的新進展》,中國高等教育,2012年19期。
科舉學與科舉文學的關聯互動,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2012年6期。
聯考移民與移民聯考,中國教育報,2012年12月10日。
教育部直屬高校應分布至所有省區(劉海峰、李木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2期;人大複印資料 《高等教育》2013年6期轉載。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聯考,中國高等教育評論,第3卷,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1977,我兩次聯考的故事,中國經濟導報,2013年1月31日。
論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的成立,教育研究,2013年1期。
文化國情決定聯考模式,中國教育報,2013年3月22日。
理性認識聯考制度 穩步推進聯考改革,中國高等教育,2013年7期;《新華文摘》2013年15期重點轉摘。
《多校區高校運行成本最佳化》序,見彭懷祖等著該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年3月。
《清代科舉人物師承研究》序,見林上洪著該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
聯考不能脫離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光明日報,2013年6月3日“劉海峰專欄”
異地聯考應因地制宜,光明日報,2013年6月4日“劉海峰專欄”
嚴格限制和規範聯考加分,光明日報,2013年6月5日“劉海峰專欄”
聯考時間固定為好,光明日報,2013年6月6日“劉海峰專欄”
聯考可貴,在於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光明日報,2013年6月13日“劉海峰專欄”
維護聯考秩序須加強立法,光明日報,2013年6月14日“劉海峰專欄”
平行志願的利弊得失,光明日報,2013年6月17日“劉海峰專欄”
聯考還能改變命運嗎?光明日報,2013年6月18日“劉海峰專欄”
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構——基於中國高教史的考察,探索與爭鳴,2013年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10期重點轉摘。
科舉學的起承轉合——科舉研究史的千年回顧,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7期。
如何面對高校生源危機,光明日報,2013年7月31日。
全國統一命題無法化解異地聯考困境,教育發展研究,2013年17期。
歷史需要訴說:西北聯大的命運與意義,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
英語在招考中的權重應適度降低,光明日報,2013年10月22日。
以平常心看待聯考英語改革,中國教育報,2013年10月29日。
聯考改革需要頂層設計,光明日報,2013年11月6日。
實現聯考改革目標任重道遠,光明日報,2013年11月9日。
聯考改革的“路線圖”,中國教育報,2013年11月29日。
聯考與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如何掛鈎?中國教育報,2013年12月9日。
大學校慶的年輪、日期與功能,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5期。
台灣舉人在福建鄉試中的表現,廈門大學學報,2013年6期。

科研項目

“中國考試制度與教育制度關係的歷史考察”,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八五青年課題,1991--1995。
“科舉考試的作用與影響研究”,全國教育考試九五重點課題,1996--2000。
“自學考試與其它教育形式的比較研究”,全國自學考試委員會九五重點課題,1997--2000。
“自學考試理論研究”,福建省自學考試辦公室委託課題,1998--2001。
“科舉與自學考試比較研究”,福建省自學考試研究重點課題,1999--2001。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的影響”,教育部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項目,2000--2002。
“自學考試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全國高校教學研究會課題,2000--2002。
“高職高專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教育部高教司課題,2000-2003。
修訂普通高等學校辦學條件標準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1-2002。
確定高等學校校史的原則與標準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1-2002。
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研究,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1-2004。
聯考改革與多元入學體制研究,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2002-2005。
科舉文化的研究,全國教育考試科研“十五”課題,2002-2005。
師範院校與農業院校更名問題研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委託課題,2003-2004。
台灣教育行政部門取消聯考對台灣學生來大陸就讀的影響研究,教育部港澳台辦委託課題,2002—2003。
高校招生考試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4—2007。
《高等教育史》碩士生參考書編寫項目,中國高教學會項目,2005-2006。
我國高校招生考試的歷史特點與現實狀況研究,教育部法制辦公室委託項目,2006。
科舉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教育科學)2007年度課題,2007-2010。
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研究,中國留學服務中心委託項目,2008-2009。
《福建省志·社會科學志》之《教育學研究》,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2009-2010。
自主招生與聯考改革研究,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10—2012。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2011-2014。
寧德師範學院發展規劃,寧德師範學院委託課題,2011年。
中國科舉通史,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13—2015。
對港澳台地區研究生招生考試改革調研,教育部港澳台辦委託項目,2013。
正說科舉,2012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普及讀物項目。

獲獎記錄

《中國科舉文化》(個人專著),2013年3月獲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 獎2007年10月被評為湖北省“十大精品圖書”。
《科舉學導論》(個人專著),2009年9月獲第五屆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12 月 獲福建省第七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12月獲廈門市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2007年10月被評為湖北省“十大精品圖書”。
《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研究》(第一著者),2012年10月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1年12月獲 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科舉史》(第一著者),2011年9月獲第四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中國考試發展史》(第一著者),2006年獲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聯考改革的理論思考》(個人專著),2009年10月獲福建省第八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科舉制與“科舉學》(個人專著),2005年獲福建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個人專著),1994年12月獲全國第一屆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優秀獎
《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個人專著),1999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福建教育史》(第一著者),1997年9月獲福建省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
《“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2000年12月獲福建省第四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三論堅持統一聯考》,2000年6月獲廈門市第四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科舉學”發凡》,1997年3月獲廈門市第三屆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
《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獨立作者),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學優則仕:教育與科舉》(第一著者),2005年獲廈門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比較研究》(主編),2003年獲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
《中國科舉史》(第一著者),2005年獲第二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聯考改革中的全局觀》,2011年11月被評為《教育研究》創刊30周年優秀論文。
《聯考改革何去何從》,2011年11月被評為《教育研究》創刊30周年優秀論文。
1996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9年獲“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資助。
2002年被評為福建省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
2002年獲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獎。
入選2012年度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資助計畫。
入圍新浪網“2005年度文化人物”。
2007年獲廈門大學“南強獎” 。
1988年獲廈門大學嘉庚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