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舉文化

中國科舉文化

《中國科舉文化》內容簡介:科舉是一種離我們既遠又近的傳統考試制度,它已走入歷史,屬於已經過去的時代。在當今中國已不可能再度恢復,但它又有抹之不去的歷史記憶時常被喚醒,還有大量的歷史遺蹟和蹤影可以追尋,甚至還以不同的形態在現實社會重新復活。《中國科舉文化》五個部分的內容雖然不能囊括中國科舉文化的所有方面,但基本上涉及了科舉文化的主要方面。無論科舉制的是非功過如何,它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要素,或者說是中國歷史與文化中的重大存在。不管我們是否意識或是否承認,科舉文化這種存在照樣在起作用。因此,充分認識並深入研究科舉文化,在今天還有明顯的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劉海峰,福建人。1977年考入廈門大學歷史系,1984年碩士畢業後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8年在職獲歷史學博士學位,1992年晉升教授,1994被評為博士生導師。2000年開始擔任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現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已出版《科舉學導論》《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研究》《高考改革的理論思考》《科舉考試的教育視角》《科舉制與“科舉學”》《中國科舉史》等著作19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曾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等部、省級一等獎6次。2005年被新浪網評選入圍“年度文化人物”。

內容簡介

但願《中國科舉文化》的出版,能促進中國科舉文化的研究,並為科舉學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

作品目錄

自序

一、科舉制百年祭

科舉制百年祭

為科舉制平反

重評科舉制度

終結盲目批評科舉的時代

科舉制為何需要平反昭雪

為科舉正名

外來勢力與科舉革廢

科舉停廢與文明衝突

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榜進士

二、科舉制的興起

“科舉”釋義與科舉制的起始年份

唐代秀才科存廢與秀才名目的演變

唐代俊士科辨析

唐代的科舉出身與銓選入仕

唐代考試糊名起始時間再析

“韓門弟子”與中唐科舉

唐代學校與科舉的消長

唐代選舉取士中的經術與文學之爭

貢院——千年科舉的背影

三、科舉教育的得失

論書院與科舉的關係

科舉學與書院學的參照互動

雙刃劍:科舉考試的利弊分析

科舉考試的發展規律

科舉能否選拔真才

科舉:中國古代的高教自學考試

論科舉的智力測驗性質

“科舉學位說”可以確立

四、科舉文化的影響

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科舉文學與科舉學

東亞科舉文化圈

中國對日朝越三國科舉的影響

科舉西傳新證

科舉西傳說的來龍去脈

科舉制——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博狀元餅——科舉文化的獨特遺存

從狀元籌到博會餅

五、“科舉學”的形成

“科舉學”古今含義的演變

科舉學的旨趣

科舉學——21世紀的顯學

科舉學:一門古老而全新的學問

科舉學:一門引人入勝的專學

科舉學研究與教育考試改革

科舉文獻與科舉學

“策學”與科舉學

百年回眸科舉學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