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毓璜

劉毓璜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劉毓珩回到巢縣後,積極開展工作,在巢中曾以《革命人生觀》為題作演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愛國熱情。

基本信息

家庭成員

父親: 劉晦九

兄弟:劉毓璜、劉毓璠、劉毓珩

劉晦九——巢縣最早走出的大學教授

成員介紹

劉晦九

該水師學堂始建於1890年,為清政府在洋務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設駕駛、輪機、魚雷3個班,課程有英語、機械、航海、天文等,此與劉的志趣及其後生活閱歷不符。況且辛亥革命後,江南水師學堂即改為海軍部辦公地,這更證明“畢業於水師學堂”之說欠實)。20世紀20年代初,劉晦九就以其博學執教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開巢縣(今居巢區)人在大學任教之先河。又有史料稱,他早年在北平時,就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1925年回鄉後,一度與黨組織失去聯繫,但仍念念不忘造福桑梓,先後在巢城創辦了明強國小,並發起成立居巢卿雲詩社。他知識淵博,為人謙恭,被詩社推選為社長,從而結識了一大批地方名人,如曾任縣教育局局長的李蘊初(李克農之兄),著名詩人胡資方,教育界名人陳灌蕪,書畫名家劉慎旃,以及早在1913年時,曾就讀於巢縣官立中學堂的劉■敬與其妹夫陶靜庵等。

出身於世代書香的劉晦九,更念及一度火紅桑梓的官立中學堂。中學堂天地雖小,卻不忘“憑山脊以為堂,士品宜從高處立;借湖光而作鑒,文風須向上游爭”,僅在1913年招收的學生中,便造就培養出諸如李克農(今上將)、劉■敬(留美碩士,時任金陵大學教務長)、劉■誠(留英博士)、楊亮功(1907年在柘皋首創“養正國小”即後為第二高等國小讀書,再至巢縣中學堂、合肥省立二中就讀,於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萬昌言、董質堅(時任合肥二中教師)等佼佼者。劉晦九目睹著列強對華虎視眈眈,念及到官場上下日趨腐敗,故而萌生出要為地方再辦中學動議,好培育振興國家的英才。適時,恰逢張治中將軍1927年回鄉掃墓,就讀於日本明治大學的陳灌蕪也於同期返里,他們均有熱衷辦學育人的心愿,一回到巢縣,就積極參與“復校”工作,並由陳灌蕪等人領銜,經過1928年一年的努力,後上報安徽省教委經審核批准,鑒於原名“中學堂”已不合時宜,始將學校定名“巢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仍選定於巢城臥牛山東麓定林寺旁原中學堂,並由縣財政局下撥開辦費3000元加以修葺、擴建。擴建後的校舍坐西朝東,校門迎著朝陽,右前遠處為“旗鼓相當”的旗山與鼓山,大門左前,為拔地矗天七層高塔,即俗稱羈絆臥牛(臥牛山形似一頭牛脊朝西、牛尾向北的老牛)的大寺塔,莘莘學子步入循此拾階步步而高,有催人奮進之深涵。

1929年3月,幾經坎坷的“巢縣縣立初級中學”終於開學,校長陳灌蕪。當時,學校共招收本科班、預科甲班、預科乙班、職工班四個班級。當年秋季,再增招一個女生班。至1930年秋,全校已發展為六個班,學生數達146人。劉晦九因學識淵博且熱心桑梓教育,受聘在校教授國文。是時,為了弘揚續辦的中學,進而擴大學校知名度,劉晦九曾執筆寫成《巢縣縣立中學校校歌》。其後,校歌又經童雪鴻譜曲,全文如下:

巢湖滋泱漭,大秀郁青蒼。人傑地靈熾而昌,振起新思想。

扶我好家邦,菁莪朴人中望。牛山隈,啟門牆;爾多士,翱以翔,祝願他巢山巢水俱以長,蹈厲發揚,蔚為國光。

劉毓璜

——知識分子中的一面旗幟

劉毓璜(1909—1993年),劉晦九長子,幼時聰慧好學,後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1935年冬,他與劉毓珩、劉毓璠、劉毓琳兄弟四人在北平參加“一二·九”運動。1936年暑假,兄弟四人又從北平回到家鄉巢縣。是時,劉毓璠正在南開大學經濟系讀書,曾於1935年冬入黨,並和賈明庸等領導過天津“一二·九”運動,老四劉毓琳(後改名劉剛)於1935年考上清華大學物理系,已是“民先”成員。他們回到家鄉,開了個家庭會議,當即做出三項決定:一、劉毓璜辭去南開大學經濟系研究所資料室負責人的職務,到巢縣初級中學當教導主任;二、小兄弟三人結伴去延安,家中老小讓大哥留下照顧;三、由大哥劉毓璜掩護從北方來的兩個中共秘密黨員陳元(後叛變)、賈明序(中央電影局賈霽),寄身在巢縣國中進行工作。劉毓珩回到巢縣後,積極開展工作,在巢中曾以《革命人生觀》為題作演講,內容豐富,語言生動,充滿愛國熱情。他的講話,深深打動了青少年的心,播下了抗日的火種。

當時,執掌巢縣中學大權的校長陳灌蕪在上海養病,學校工作全權委託當時在校任教導主任的劉毓璜負責。劉毓璜和當時在校任職的中共秘密黨員陳元、賈明序聚在一起,形成了學校的領導核心,陳元任教導副主任,賈明序當初二班主任,兼教數學。他們三人當機立斷,對學校工作做出四大改革,即:一、廢除國民黨的“紀念周”,改成自由學術講座,宣傳抗日救國;二、廢除公民課,改為生活座談,根據鄒韜奮主編的《生活雜誌》宣傳抗日民主,宣傳愛國七君子;三、編寫牆報《曉光》周刊,由劉毓璜、賈明序和進步學生徐負責,積極宣傳抗日思想;四、跟地方民眾教育館合作抄錄新聞,並編成簡訊再油印散發給民眾。此外,還用畫漫畫、出牆報形式,一度把巢中的抗日宣傳工作搞得熱火朝天。

1937年“七·七”事變後,章乃器成立安徽省抗敵民眾動員會,並委任劉毓璜為巢縣抗敵民眾動員委員會主任。同年10月下旬,劉毓璜又成立了巢縣戰時青年服務團,有2980名青年和學生參加,在含山接運前線退下來的傷兵,同時以多種形式宣傳抗日和慰問傷員。1938年4月29日即巢城淪陷前一日,劉毓璜已將戰時青年服務團改組為精幹的巢縣青年工作團,全團有近百名青年學生,年齡多為十四五歲,先至槐林鎮張揚即巢縣中學學生翟貴勛家,5月8日便踏上遠赴武漢、長沙的路途。一路上,他還組織學生,四處收集和創作抗日歌曲,編寫話報劇並不時搬上臨時搭起的舞台,怒斥敵寇的強盜行徑,喚起民眾的抗日激情。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抵達長沙,並拜會了徐特立。

9月初,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張治中決定要巢青成員往湘西國立第八中學校本部(駐所里鎮,現吉首市)報到,劉毓璜在該部任文史教員。抗日勝利後,劉毓璜返回巢縣,1947年去蕪湖師範任教,積極組織學生聲援南京“五·二○”運動。1949年4月30日蕪湖解放後,又協助方向明舉辦蕪湖市第一期教師訓練班。次年,受聘到南京大學任教直至離休。代表作有《先秦諸子初探》、《中國歷代名人詞典》、《論漢晉南朝的封建莊園制度》等。

劉毓珩

——劉少奇為之改名陳其五

劉毓珩(1914—1984年),幼年從祖父劉原道研讀經史,1929年就讀於巢縣中學,再升入揚州中學高中部,1934年秋,考進清華大學哲學系。次年5月,日軍大舉入關,國民黨步步屈膝,華北形勢萬分危急,形成了“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的局勢,清華校內學生鬥爭也十分激烈。是年暑期學生會改選,劉毓珩當選為學生會主席,“一二·九”前夕,學生會改名學生救國會,各高校還成立了北平學聯。此時,清華救國會主要負責人有黃誠、陸璀、吳承明、劉毓璜和華道一等,黨內領導人為姚依林、蔣南翔。

學聯得知,力主投降的冀察政務委員會原定12月9日成立,決定發動學生遊行請願,遭到軍警鎮壓。10日,各校宣布總罷課,學聯決定再次組織“一二·一六”大示威(因冀察政委會改期在16日成立)。

“一二·九”、“一二·一六”行動迅速得到全國回響。為了擴大北平學生運動的影響,學聯曾派燕京的陳翰伯和清華的韋毓梅(孫蘭)、陳元到上海,又派劉毓珩與燕京的朱南華去南京、武漢。在離開武漢時,他還應約寫了篇《北平學生運動的意義》,登在武大學生救國會出版的《救中國》第一期上。另有一篇根據他講話記錄整理的《北平學生運動的經過》,也登在同期。

1936年4月,劉毓珩回到北平繼續參加學運。這時,各校已經複課,為著眼於將來準備對日作戰,劉毓珩和黃誠受派遣,反對埋頭讀死書而去教授會議要求實施國防教育方案未果,6月下旬,學校宣布開除劉毓珩、黃誠等人學籍。

1937年“七·七”事變時,他偕其兄弟回巢縣從事抗日宣傳和抗敵工作。11月間,劉毓珩到武漢與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繫,並根據葉劍英的意見,被派到山西衛立煌部任秘書和戰地工作團主任。在參加中條山戰役後,又隨衛立煌部退至馮家堡一帶休整。次年2月途經延安時,由任天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2月,劉毓珩接受派遣,前往國民黨衛立煌部做地下工作時,劉少奇認為劉毓珩這個名字對國民黨來說太熟悉,建議他改名。當得知他母親姓陳後,就說:“那就取一個封建一點的名字,不容易引起敵人的注意。”當時他略加思索,說改為“陳其”。劉少奇說:“就叫陳其五吧,五世其昌嘛,好嘛?”從此,劉敏珩就改名為陳其五了。自此之後,不論是他擔任新四軍團政委、師政治部宣傳部長、《拂曉報》社長兼總編輯、華中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第三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長,還是建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第一副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均改名“陳其五”。1962年曾受到錯誤處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恢復黨籍。後任上海中共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副主任。1984年9月4日在上海病逝。

1939年1月,經組織決定,離開衛立煌部而由中共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介紹到彭雪楓部(即後來的新四軍四師)工作,2月,在皖北亳縣觀音堂書案店地區正式參軍。1945年秋,中共華東局和新四軍軍部北上山東,中共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在淮南成立。11月間,調任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1947年2月,三野即華東野戰軍成立,他出任前委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兼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社長。這一時期,又隨軍轉戰蘇皖地區,參加漣水等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山東重點進攻,參加過萊蕪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戰役,還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該文於1948年12月27日發表,後被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49年4月下旬勝利渡江後,又參加常、蘇、滬等地接管工作,出任上海市軍管會政治部副部長。同年7月起,在擔任華東局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和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長同時,還兼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宣傳部長、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黨組書記、第一副部長、上海高教科學工作部部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等職。1956年起,擔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一屆委員會委員、第二屆委員會候補委員,從事黨的宣傳、教育、理論和文藝戰線上的領導工作。1962年,因在上海主持傳達周恩來、陳毅在廣州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受到張春橋的追查;1963年,因在上海第二次文代會上支持巴金向黨交心的發言,遭到左傾路線的迫害。1965年被錯誤開除黨籍,調到江蘇農學院任教務處副處長。“文化大革命”期間,遭迫害致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中共上海市委複查,決定給予平反,恢復黨籍,恢復名譽。

劉毓璠

——英年早逝的革命驕子

劉毓璠(1915—1942年),劉晦九三子。1932年於巢縣縣立初級中學畢業,其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揚州中學。1935年秋,進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系,並在此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是時,東北三省已遭日軍鐵蹄踐踏,他在校期間,以“古流”、“黃河古流”等筆名不斷向本校學生會主辦的刊物投稿,積極宣傳抗日。“一二·九”爆發後,他先後參加鐵流文藝社、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並積極參與天津大中學校組織的“五·二八”大遊行,大力開展募集寒衣聲援綏遠抗日將士以及營救“七君子”簽名運動,爭取天津“洪幫”組織參加抗日活動。1936年夏,他隨兄長劉毓璜、劉毓珩等返回家鄉,投身到地方抗日救亡活動中。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毅然決然輟學,並告別了相聚僅僅一個月的新婚妻子而北上,奔赴山西八路軍總部。再由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國民政府新五軍十一團,擔任政訓室副主任。其間,劉毓璠經周密策劃與不斷開導,該團團長王天祥終於棄暗投明,率全團起義並加入八路軍。

劉毓璠身在污泥中仍一塵不染,平時省吃儉用,所余全交給黨組織作活動經費。1939年底,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他服從黨組織決定,返回中共北方局工作,任宣傳材料科科長,負責編輯《黨的生活》、《敵偽研究》、《材料彙編》等刊物,在黨內外廣為散發,宣傳團結抗日,揭露日偽暴行,反對投降分裂,激勵軍民抗敵。1942年5月,侵華日軍對太行山區進行大掃蕩,劉毓璠隨八路軍總部及中共北方局轉移。在左權縣反掃蕩戰鬥中,劉毓璠隨軍在十字嶺突圍時壯烈犧牲,年僅27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