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念先

劉念先(1927-2006),字小石,別名劉岩,男,漢族,中國共產黨黨員,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念先先生 劉念先先生

劉先生1927年7月4日生於陝西省三原縣城裡的一個書香門第。其祖父為清末孝廉,父輩曾追隨於右任先生多年。他幼承家學,在經史、文學、詩詞及書法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功底。1947年以前在三原、西安等地接受國小和中學教育。1947年10月考入西北大學歷史系學習,1951年畢業後因成績優異留本校歷史地理系當助教。1952年6月上旬被抽調去西北大學物理系做畢業生分配時的思想工作。

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文化教育等事業開始了新的發展時期。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西北行政委員會決定把西北大學的師範學院遷出獨立建校,成立西安師範學院,與同時建校的西北俄語專科學校的校址選在西安市南部吳家墳地區的一個歷代墓群所在的坡嶺上(即陝西師大雁塔校區),這時,劉先生又被西北行政委員會教育部(簡稱西教部)抽調參加新院校的籌建工作,擔任採購組副組長。三人同住在一間簡易的工棚中,白天奔波於材料市場、材料供應地和建築工地,晚上在屋內思慮籌劃,既艱苦又緊張。1953年2月,學校的辦公院和部分教室和學生宿舍青一色的灰磚平房拔地而起,新大學初具規模(即雁塔校區家屬區的大部分地區)。遷校、招生,開始教學活動。這代表了新中國教育事業的良好起步,也凝聚著老一輩建校者的心血。他提起該校的籌建、選址、初建時的設計施工、人員組成、專業機構設定、學校發展狀況等等,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是我校前身西安師範學院建校初期的見證人之一。

工作成就

西安師範學院建校後,劉先生在史地系歷史組任助教,精通英語。解放後向蘇聯學習,要求學俄語,他一度曾去西北大學接受俄語培訓。1954年至1955年又到北京大學進修,跟國內世界史名教授楊人鞭學習和研討法國革命史,結識張志廉等世界史的名教授。進修期滿剛回到學校,1955年下半年系主任史念海先生又派他去北京購買文物,在一些行家裡手的幫助下買回了一批青銅器和唐三彩等貴重器物,加上鄭慶雲先生於1956年買回的一批明清瓷器,就奠定了西安師範學院歷史系文物陳列室的基礎。

50年代中期按照引進蘇聯的教學計畫和課程設定,講授世界近代史課程,教材和科研成果主要是引進蘇聯的。中蘇發生齟齬以後,開始了自己的教材建設,他和老教師張幟范一起為編寫世界近代史教材做了大量紮實的工作,為使《世界近代史》部頒教材適應我校學生水平,撰寫了幾十萬字的輔導資料。他勇挑重擔,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幾十年如一日為本科生講授世界近代史基礎課程。先後為研究生、本科生開設世界近代史專題、英法近代史比較、世界近代國際關係史等多門課程。他授課認真細緻,內容新穎,觀點明確,材料翔實,自成體系,盡職盡責,教書育人,堪稱楷模;他深諳教學藝術,深入淺出,循循善誘,幽默風趣,生動感人,能夠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受到歷屆學生好評。1963年晉升為講師,1981年升為副教授,曾任世界史教研室副主任。1982年至1983年度榮獲校教學質量優秀獎,1983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8年被評為教授。他培養的研究生多數已成為大學的教學與科研骨幹。他退休後仍從事部分教學工作,多次被校外邀請參與研究生的指導、答辨和論文評審工作。

先生摯愛自己從事的學術事業,曾加入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中國法國史研究會,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等多個學術團體。他勤于思考,勇於探索,視野開闊,思想敏銳。在承擔繁重地教學任務的同時,積極從事科研工作,具有較高的的學術造詣,在世界近代史的多個領域取得了成就,尤其是在世界近代史的體系變革方面,撰寫論文多篇,見解深刻獨到,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先生業餘常精心研究中國歷代書法理論,兼習詩歌和書法,主攻漢隸。其重要經歷、活動和情志以吟詩為快。摯友聚會常即席作詩對答或慶賀。退休後除學術論文外,發表的詩詞、書法理論佳作約數百篇。《長嶺詩集》、《華夏吟友》第二集等均有收錄,僅《陝西耆老詩詞選》編入的五律、七絕、七言律詩、詞就有22首之多。他長期擔任陝西師範大學和外校數個院系的書法課,並從事書法理論與當代我省書法名家的研究與評介,曾在《書法教育報》、《陝西師大報》、《少年書法報》、《三秦書畫》、《書法世界》、《衛門書法研討會論文集》等多種報刊及書法藝術研討會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並被特聘為多家書法報刊專欄撰稿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長期擔任我校書畫研究會會長,並為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省老年書畫學會藝術顧問。在書畫研究會的活動中,淡泊名利,無私奉獻,傳道授業,為提高廣大師生參加書畫活動的興趣,長期開設了書畫專題講座和研討班,親自主講詩律解讀、讀詞常識、《蘭亭敘》研究、行書和楷書的發展及技法等等。提倡會員自作自書詩詞,定期展出互相觀摩、講評,並多次發起舉辦了跨省跨校際間的書畫展覽交流及“衛俊秀書法研討會”等大型活動。先生不顧年事已高,仍積極參與推動最佳化育人環境活動,主持編纂了《啟夏墨緣---陝西師大教工珍藏衛俊秀書法精選》、《藝苑存珍—陝西師大師生書畫作品選》等書,親自撰寫前言,校正釋文、統稿校對等具體工作,不辭勞苦,不計報酬,確保作品的質量水平。他發動和帶領學校書畫研究會、老年書畫學會的會員為我校新老校區的教室、圖書館、閱覽室等學習場所創作了五百餘幅書畫作品以美化環境,增添文化氛圍,激勵學生學習,並給我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增光添彩。

他一生積極樂觀,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不懈努力。他身居斗室而心繫天下,其書法作品楷行草俱佳,尤其隸書,秀逸精勁,結體波折逶迤,舒展大度,平和簡淨,橫直相安,人書俱老,漸趨化境,曾多次參加省內外書展並獲獎或收入選集中,其書風和詩風均含蓄高古,儒雅大度,“一生博學史貫中西,三原遺風敬業書藝”,是他為人的真實寫照。

先生因心臟病突發,於2006年6月20曰不幸辭世,享年79歲,“詩文翰墨留遺愛,厚德高風寄人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