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再復人文經典

劉再復人文經典

作者:劉再復 ——劉再復 07《罪與文學》劉再復

圖書信息

作者:劉再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7月18日)
平裝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bkbkad0817
條形碼: bkbkad0817

內容簡介

《劉再復人文經典(收藏裝共8冊)》是劉再復人文經典作品系列套裝,一共8本,為著名思想家、文學評論家、散文家劉再復先生畢生為學為文之精華,集中呈現了他至情至性的人格力量,以生命悟讀的方式,在全球視野里開掘中國文化的生命力量。值得珍藏。

專業書評

從啟蒙到普世
——劉再復文學思想的一條主線
張夢陽 

從事文學研究的學者,有文學評論家、文學鑑賞家、文學考據家、文學理論家、文學思想家之分。我以為其中最為難得是文學思想家。所謂文學思想家,就是在文學思想領域裡能夠“從思想方法開始進行變革”的人。這種人要在文學思想發展的關鍵時刻,以自覺的主體性精神,提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新的思維角度、思維模式、認知方式和邏輯結構,總結出新的概念,使人們從“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奴隸的奴隸式思考”中驚醒,換以嶄新的思考方式,把文學思想史推進到新的階段。而與文學思想家相區別,那些技術性的文學研究學者,卻往往僅限於“技術化”地處理知識,缺乏“問題意識”,不具有理解問題特別是根柢性思想問題的興趣與能力,對文學思想家提出的問題僅肯也僅能在技巧的層面作出反應。他們常常滿足於憑藉自己的知識積累,把遇到的問題進行歸類分析,卻無法使眼前的問題在與知識積累發生關聯的狀況下轉變成新的“問題意識”。所以,儘管他們有時對知識掌握得很精確,資料積累很豐富,文章也寫得條分縷析,甚至於很漂亮,但是卻始終跳不出甚至意識不到奴性的思維窠臼,總是在奴性的思維定勢制馭下進行著無效的勞動。即便他們做出的種種成果被貼上所謂“科學”的標籤,換取了導師、教授甚至大師的頭銜,也只能如日本思想家和魯迅研究家竹內好在《何謂近代》中所指出的,是“奴隸的科學,奴隸的理性主義”。他們的勤勉,也不過是“奴隸的勤勉”。如此而已,豈有他哉!很多人只生活在別人製造的概念當中,迷失而不自知。這正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目前一種沒有思想的文學研究者的精神狀態,如尼采
所說的那樣長期讓別人的思想在自己的頭腦中跑馬,完全不能獨立使用自己的理智,寫的文章多是從外在原則出發的演義和詮釋,少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劉再復先生則屬於文學思想家,他從概念的包圍里逃亡出來,爭取解放人的主體性,他很清楚,自己是“以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參加文學藝術的活動的”。有些人玩的是學術姿態,玩走火入魔;是世故大於學術,寫文章要先考慮各種利害關係,永遠不可能進入自由的境界。他始終是以自由思想家的身份從事著文學評論和研究工作,在他的文學思想中貫串著一條由啟蒙到普世的主線。

20世紀80年代,劉再復是以一位啟蒙思想戰士的姿態出現在文壇上的。他的《魯迅美學思想論稿》,是憑藉魯迅的美學思想對當時籠罩整個文藝界的蘇式僵化教條進行衝擊。他的文學理論著作《性格組合論》,則是對單一化的性格模式的衝決,而《論文學主體性》等論文,則進一步啟悟人們要擺脫奴隸性格,實現精神獨立和思想自由,使文學成為具有“主體性”的獨立、自由的文學,從而改變了大陸整個文學理論的基本模式。如果要寫一部中國新時期的啟蒙思想史的話,劉再復肯定是其中重要的一章。

正是這種對獨立、自由的追求,驅使深愛中華民族的劉再復來到海外。
他不僅沒有停止自己的思想,而且向著更高的境界升華,從啟蒙升華為普世。所謂普世,就是以世界的眼光,探索人類文化的深層共性,打通中外文化的氣脈,探究人類共同的生存困境,走出狹隘的“民族經驗”,走向更深更廣的精神領域。
正如他自己所說這些年在海外,在走向世界當中,最重要是把視野打開了,並建立出一種自己的眼光,當中包括一種孩子的好奇的眼光,這就是童心的視角。他在散文集《獨語天涯》中有“童心說”:“童心的主人,堂堂正正。心上無邪,身上無惡,形上無垢,影上無塵,不愧不怍。頂天立地地向做假的人挑戰:誰敢邀堂堂而擊正正?”
劉再復的赤腳蘭花
董 橋

我在《過客達達的馬蹄》里引述一些前輩的經歷和觀點,說明者老一輩中國人經過戰亂流離一心盼望國家安全,百姓無恙,風調雨順;新一代中國人長期順境,沒有苦難意識,相信民主,相信科技,不能接受任何維護民族主義的法律概念。一位來港定居九年的秦先生托我一位朋友傳話,說是讀了《過客》一文百感交集,既同意我的分析和顧慮,也不能不想到大陸幾經波折的兩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秦先生說,他們的苦難感是“深刻的、不易磨滅的”。《過
客》—文主要說香港回歸前新一代人的心態,我心中當真也想到大陸上二三十歲人的情況,他們也不會有太深沉的苦難感,“文革”時期畢竟還是些娃娃。
秦先生說的當是四十歲以上的人。聽了朋友轉述秦先生的話,我心裡很難過,格外懷念大陸我認識的所有中年、老年師友。

我在《明報》副刊上讀劉再復的文章,感觸常常也很深,覺得他寫得真好。他過去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現在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研究教授。我不久前才讀到余英時先生給他的散文集《西尋故鄉》寫的序文。余先生引經據典,闡釋“西尋”和“故鄉”的歷史源流,描繪出當代中國知識分子蒼涼的旅程,給劉再復的命運下了深刻的腳註。最近,《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請劉再復加入《三少四壯集》筆陣,第一篇寫的是
《努力做一個人》。他說他心中淤積的苦難記憶實在太多太重,那是“20世紀下半葉祖國土地上集體性的經驗”,所以“還有話要說”。文章里有一段話我印象很深:“我兩次到台灣,留心遇同齡的作家學者,這才發現,他們具有許多大陸作家學者所沒有的長處,例如,他們一般外文的水平都比較高,國際資訊的掌握都比較豐富,言論舉止都比較平和平實,然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天生不足,這就是缺少苦難記憶,與此相關,也就缺乏大陸作家所普遍經歷到的心靈大震盪、大分裂和大痛苦,於是,也難有大愛大憎大悲傷與大歡樂。想到這裡,便覺得苦難記憶乃是一種精神寶藏,不妨把它挖掘出來。”香港成長的作家學者跟台灣的作家學者也很相近,只是外文水平更高,中文水平稍弱。

劉再復有今日的成就,也許真是來自苦難記憶的精神寶藏。瀏覽他的著述,我感佩之餘,往往覺得不忍。劉再復的文集題為《漂流手記》、《遠遊歲月》、《西尋故鄉》,閃閃發光的才情學養。我不認識劉再復、讀他的文章卻往往掛念不已。

媒體推薦

以生命悟讀的方式,在全球視野里開掘中國文化的生命力量,21世紀,你不可不讀劉再復,人格是人自身的乳汁,它取之不盡並會滋潤整個曲折的人生。
——劉再復
我常把自己界定為思想者,和年輕時的自我期待有些不同。我對自己的一生,敢說滿意的只有一點,就是始終處於積極的奮鬥狀態。
——劉再復

作者簡介

劉再復,1941年生於福建南安,1963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文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後旅居美國,先後在芝加哥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科羅拉多大學任教,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榮譽教授。著作有《性格組合論》、《文學的反思》、《論中國文學》、《魯迅傳》、《魯迅美學思想論稿》、《傳統與中國人》罪與文學》(與林崗合著)、《放逐諸神》、《人論二十五種》、《讀滄海》、《漂流手記》(十卷)、《紅樓四書》(四卷)、《雙典批判》等四十幾部學術論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譯為英、韓、日、法、德等多種文字出版。

目錄

大時代思想足跡 劉再復人文經典書系
01《傳統與中國人》 劉再復 林崗 著
02《人文十三步》 劉再復 著 林崗 編
03《人論二十五種》 劉再復 著
04《思想者十八題》 劉再復 著 劉劍梅 編
05《走向人生深處》 敘述者 劉再復 訪問者 吳小攀
06《文學十八題》劉再復 著 沈志佳 編
07《罪與文學》劉再復 林崗 著
08《魯迅論》 劉再復 著 劉劍梅 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