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侗[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

劉侗[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
劉侗[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侗,男,國家一級編劇。北京平穀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鄉土藝術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藝“百人工程”成員。 198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到中國評劇院從事劇本創作工作,2001年11月任中國評劇院院長助理、影視部主任,2002年7月任中國評劇院副院長,2006年11月調入北京京劇院任業務副院長,2012年12月調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任院長。

基本信息

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

基本信息

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侗 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侗

劉侗,男,國家一級編劇。北京平穀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鄉土藝術協會理事,北京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文藝“百人工程”成員。

198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同年到中國評劇院從事劇本創作工作,2001年11月任中國評劇院院長助理、影視部主任,2002年7月任中國評劇院副院長,2006年11月調入北京京劇院任業務副院長,2012年12月調入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任院長。

主要作品

舞台劇

《碰碰車》(評劇音樂劇)發表於《北京戲劇新作》1988年4期;《嬉皮歌手》(評劇音樂劇)發表於《北京戲劇新作》1989年1期;《二十二棵樹》(小戲曲)發表於《新劇本》1990年;《法律專家》(獨幕話劇)評劇院二團演出1990年12月;《荒誕的二胡》(單本電視劇)發表於《新劇本》1995年2期;《五嫂尋夫》(小戲曲)評劇院青年團演出1995年7月;《姑娘小伙正當年》(大型評劇)評劇院青年團演出1995年12月;《李素麗的小木箱》(戲曲小品)評劇院華夏團排演1996年;《金喇叭特別節目》(小戲曲)評劇院演出2000年;《大桃又熟了》(小戲曲)平谷區文化館演出2001年;《要嫁妝》(小戲曲改編)順義區文化館演出2001年;《桃花盛開的地方》(當代大型評劇)中國評劇院演出2003年5月;《長霞》(當代大型評劇,合作)中國評劇院一團演出2004年12月首演;《圓明》(京劇歷史劇)發表於《新劇本》雜誌2009年第五期;《昭王渡》(小劇場京劇)北京京劇院2009年首演。《楊七娘》(新編京劇歷史劇、合作)2012年首演。

長篇電視劇

《針眼警官》(合作20集系列,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公安部金盾中心1992年出品);《廣告人》(合作30集系列,北京電視台、久久廣告公司1993年出品);《換個活法兒》(22集連續劇,北京君合文化公司1995年出品);《神州警士錄》(15集系列。公安部華盛音像出版社1996年出品);《護士小姐》(合作20集系列,北京電影製片廠電視劇部1997年出品);《松花湖畔的較量》(21集連續劇,吉林省公安廳、南京電視台1997年出品);《畢業生》(13集連續,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1998年出品);《男生女生》(合作20集系列,提威廣告公司2001年出品);《筒子樓》(20集連續劇,中央電視台、中視公司2001年出品);《血脈》(14集連續劇,中央電視台、國家稅務總局2001年出品);《善惡重圍》(20集,中央戲劇學院音像中心2002年出品);《裴家大院》(20集,中國文聯音像中心出品);《娶你不後悔》(北京凱凱世紀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

電影作品

《生死相依》(電影頻道、兒童電影製片廠,1999年出品);《紫氣東來》(電影頻道、黑龍江影視製作中心,1999年出品);《解脫》(電影頻道,1999出品)。

小說

長篇偵探小說系列《中國神探龍黑子探案傳奇》之一《死亡行動》、之二《完美謀殺》、之三《超級替身》(中國華僑出版出版);長篇小說:《血脈》(2002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善惡重圍》(2003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

長篇紀實文學

《慾火焚身——愛滋病與人類》、(中國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面對面的血——20世紀末重大犯罪案件的紀實與思考》(工人出版社1995出版)。

獲獎

接受採訪 接受採訪

舞台劇《嬉皮歌手》、《十二尺巷》分別獲北京“建國四十周年”和“建國六十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二等獎、“佳作獎”。小戲曲《大桃又熟了》獲文化部“群星獎”二等獎。評劇《長霞》獲第五屆中國評劇藝術節優秀劇本獎。散文《老家的房子》獲北京市文化局“改革開放二十周年”徵文一等獎。報告文學《中俄刑警聯手行動》獲藍盾雜誌報告文學三等獎。 電視劇《畢業生》獲西北五省電視劇小飛天一等獎、1998年度第16屆全國長篇電視劇飛天三等獎、第17屆大眾電視金鷹優秀長篇電視劇獎、1999年度(第七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媒體專訪

劉侗 劉侗

2013年06月20日,北京戲曲職業學院院長劉侗接受了中國藝術網的專訪,當記者問到:你是怎樣走上戲劇創作這條路的?他回答說:“1984年大學畢業以後,實際上是我自己選擇了這條路。當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本來是把我分配到北京市文化局機關。我報到時,跟文化局負責人提要求,申請從事專業創作工作。時值中國評劇院要培養青年編劇,我就這樣走上了職業編劇這條路,從1984年2001年,這一乾就是十七年,從舞台劇到影視劇,以及小說等文學創作,沒有不涉略的。十幾年的創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文化局的領導卻從來沒有放棄對我的培養。幾次安排參加青年幹部的培訓班學習。2001年,文化局又從培養劇院團管理幹部的角度,提拔我在劇院任院長助理,負責評劇院的新劇目創作,從02年開始,做中國評劇院的副院長,還是主抓劇目創作和戲曲電視劇的創作拍攝製作。這期間,我帶領評劇院的主創團隊,完成了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斗》的五部戲的創作和製作,全部在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播出,產生很好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收入。為那個時候的評劇院贏得了很好的榮譽,並推出了一批青年演員和導演等主創。那期間,也為評劇院組織創作了《劉巧兒新傳》《樂家老鋪》《桃花盛開的地方》等舞台劇目。新創評劇《長霞》取得了中國評劇藝術節上獲最佳編劇等七項大獎的創紀錄殊榮。2006年,文化局黨組安排我從中國評劇院到北京京劇院任副院長,依舊是抓劇目創作工作和藝術生產工作。但這次角色轉換也是一次艱難的歷程,評劇京劇都是戲曲,但卻有著很多形式上的不同,我需要重新學習和研究。身為創作管理幹部,必須是行業的專家。我一邊熟悉業務,一邊從事京劇文學研究,並且開始創作。在京劇院工作6年的時間,我帶領北京京劇院一批年輕的主創團隊,先後完成了小劇場京劇《浮生六記》《昭王渡》和新編京劇《楊七娘》《宋家姐妹》《鼎盛春秋》等十餘部的劇目創作和整理加工改編。並取得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這樣的榮譽。我自己也先後完成了新編京劇歷史劇《圓明》、十集京劇電視劇《李清照》的劇本創作。2012年12月,我再一次轉換角色,從北京京劇院到北京戲曲藝術職業學院做院長,變化比較大,工作性質有很多不同。做編劇是專門從事劇本文學創作,這是職業要求,而做劇院的業務院長,已經從專業創作轉換成創作管理。做戲曲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已經基本上脫離開了劇本創作的專業,進入了全面行政和業務管理的領域。但我慶幸,在中國評劇院和北京京劇院工作期間,積澱了一定的戲曲專業知識能力和素養,為我在北戲工作,打下深厚的基礎。學校是育人單位,培養後備人才的兩個方面——教育和實踐一個都不能少。而藝術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新劇目創作。到北戲的第一個月,我就提出了開班”少兒戲劇場“的理念,為孩子們的成長開闢舞台藝術實踐的平台,為傳統藝術的傳承建立一個園地。我慶幸我的創作歷程中遇到了很多知名的專家和優秀的同行,比如中國評劇院的劇作家郭啟宏、高琛、胡沙、張寶申和劉敏庚,京劇院的著名編劇王新紀,他們都積極影響了我的創作。還有一批著名表演藝術家,也對我的創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和鼓勵,比如評劇藝術家趙麗蓉、谷文月、李維銓,著名評劇導演張瑋,以及京劇院的藝術家們。我在影視圈也結識了一批優秀的導演和創作同行。可以這樣講,我以自己的努力贏得了環境的支持,成就了一個編劇夢想。而我在編劇、特別是戲曲編劇工作中的積累,也成就了我在北京戲曲職業學院全面順利開展戲曲和藝術教育的工作。”

評劇名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