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三姐鄉

 劉三姐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城區東北部,全鄉跨北緯24°37′-24°42‘,東經108°26′-108°36’,東與柳城縣交界,北與羅城縣四把鎮和本市祥貝鄉相鄰,南鄰宜州城區,東南與洛西鎮隔江相望,西接懷遠鎮,總面積為352平方公里,是宜州市第四大鄉(鎮)。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劉三姐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城區東北部,全鄉跨北緯24°37′-24°42‘,東經108°26′-108°36’,東與柳城縣交界,北與羅城縣四把鎮和本市祥貝鄉相鄰,南鄰宜州城區,東南與洛西鎮隔江相望,西接懷遠鎮,總面積為352平方公里,是宜州市第四大鄉(鎮)。

行政區劃

劉三姐鄉轄流河社區、三合社區小龍村壩頭村、冬田村、洛漏村、天橋村、龍降村、良村村、岩田村、谷洞村、乍洞村、拉甫村、中和村、湖長村、龍元村龍潭村、飛高村等18個社區(村委),204個自然屯。
(一)流河社區轄下梘、馬山塘、壩頭、中梘、莫村、洞口、流河、鳳能、舊村、新村、長臘11個自然屯。
(二)三合社區轄沖良、上坡、泵村、在上、山腳、良村、那井、河村、紅星、三合、大石、龍骨、龍興、山底、田底、孔村16個自然屯。
(三)小龍村轄小上梘、小龍、羊角、竹坡、石拜、六里、小長沙、大長沙、六妹、五石沖10個自然屯。
(四)壩頭村轄上大灣、下大灣、葉洞、崩山、壩頭、牛洞上林、下林8個自然屯。
(五)冬田村轄冬田、社坡、甘竹、山帽、新村5個自然屯。
(六)洛漏村轄洛漏、前甫、後甫、白面、沙口、拉蚌、孟山、流莊8個自然屯。
(七)天橋村轄上天橋、下天橋、上龍安、下龍安、小寨5個自然屯。
(八)龍降村轄上木秋、下木秋、上龍降、下龍降、棚松、剪刀、明燈7個自然屯。
(九)良村村轄良村、泵村、大村、小村、立新、平頭山、大塘、里梘、外梘、香村、圍塘、黃坭、馬伶、灣口、里灣、毛洞、艾燈17個自然屯。
(十)岩田村轄紙幣、新村、愣頭、叫底、泵口、麻洞、動胡、利市、水勤、力田、仰洞、可懷、豐樹、炭底、幕洞15個自然屯。
(十一)谷洞村轄外谷、內谷、大上梘、巴山、風岩、任洞、泵底、欖房8個自然屯。
(十二)乍洞村轄塘底、乍洞、大村、立新、白幕、政洞、街洞、石板、拉范、後范、上洞、翁洞、木累、坡料14個自然屯。
(十三)拉甫村轄拉甫、牛洞、孔洞、竹絲、矮洞5個自然屯。
(十四)中和村轄孔萬、拉壩、回龍、東風、新甫、閉村、下鄧、下羊、上勞、下勞、中村、寨腳、山腳、吳沖趙村江口16個自然屯。
(十五)湖長村轄上岸、下岸、湖長、盤龍、木棉、大灣、冷境、五七、廠上、岩底、崩山11個自然屯。
(十六)龍元村龍岸、中團、龍元、龍任、龍村、大寨、龍貝、竹沙8個自然屯。
(十七)龍潭村轄龍懷、古坭、上龍潭、下龍潭、地運、藕塘、樟村、羅村、太平、龍關10個自然屯。
(十八)飛高村轄秧洞、上洞、石頭、斷洞、近洞、飛高、龍嶺、全洞、金竹、馬朝、六里、石灰12個自然屯。
劉三姐鄉轄社區(村委)統計表(2008年)

村(社區)名 戶數 人口數
流河社區 982 3318
三合社區 1011 3538
小龍村 466 1703
壩頭村 415 1472
冬田村 408 1496
洛漏村 649 2250
天橋村 674 2207
龍降村 745 2681
良村村 796 3003
岩田村 337 1339
谷洞村 362 1294
乍洞村 170 633
拉甫村 150 543
中和村 1117 3957
湖長村 543 1992
龍元村 675 2432
龍潭村 982 3574
飛高村 256 1028

歷史沿革

劉三姐鄉(原為流河鄉,2005年三合鄉所轄行政區併入劉三姐鄉,形成目前新的劉三姐鄉)1949年前屬小龍區、小龍鄉公所,1950年後仍為小龍區公所。1958年撤區分為小龍、天橋、白崖、中和四個公社。1962年四個公社仍稱為小龍區。1966年該為公社。1968年駐地從流河村遷到中梘村。1984年改為流河鄉,同時分出三合、中和、湖長、龍潭、龍元等五個行政村為三合鄉。流河鄉名一直沿用,2004年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流河鄉與更名為劉三姐鄉。
人口及結構
全鄉總面積352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2個社區,209個自然屯,總人口38940人,其中男性占總人口比例的51%,為20349人。女性占總人口49%,為19387人,性別比例結構協調。
劉三姐鄉性別結構

人口數及比重
性別
人口數(人) 所占比重(%)
20349 51
19387 49
劉三姐鄉性別結構人口數及比重性別人口數(人) 所占比重(%) 20349 51 19387 49 劉三姐鄉屬農業型鄉鎮結構,全鄉從業人口中,從事農業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80.3%,為18810人。
人口從業結構

行業
人口數(人) 所占比例(%)
全部實際就業人數 23431
農業 18810 80.3
工業 569 2.4
建築業 710 3
交通倉儲郵電 170 0.7
批發貿易商飲服務業 530 2.3
其他 2642 11.3

道路交通現狀

1、對外交通劉三姐鄉位於宜州市近郊,距宜州市區6公里,宜州市距柳州市125公里,距首府南寧266公里,柳宜高速公路將宜州和區內南寧、北海桂林柳州連為一體,323國道通過宜州,川貴出海通道重慶貴陽南丹—北海的等級公路也經過宜州,為川貴出海通道的重要門戶。
2、內部交通劉三姐鄉內有宜羅、流柳兩條公路,連通著劉三姐鄉到宜州、羅城柳城,其交通十分便利。
3、碼頭劉三姐鄉現有碼頭多個,其中流河社區的劉三姐一號、二號碼頭較大,其功能主要用於旅遊漂流接待,方便遊客。
4、橋樑(涵) 鄉政府所在地流河社區現有新舊橋二座,隨著道路改線,舊橋已廢棄,新橋承載交通功能。

建築現狀

由於缺乏規劃,目前鄉政府所在地中梘建築布局較為分散凌亂,民宅建築的質量和風貌普遍較差。

旅遊資源優勢

劉三姐鄉地處廣西石灰岩地區,岩溶地貌廣泛發育,奇峰異洞、風景優美、山光水色、美不勝收。歷史悠久、人文景觀眾多,傳說為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民政風情濃郁。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形成劉三姐鄉旅遊特質。
劉三姐鄉自然風光奇美,山歌文化源遠流長,以劉三姐文化為內涵的旅遊產業獨具特色,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尤其以“七個一”特色鮮明。即一條河——下梘河,包括劉三姐對歌台、扁擔山、眼淚泉、鯉魚石等。一座島——島上竹青水綠、風光旖旎。一首歌——傳唱久遠的劉三姐山歌;一書院——劉三姐風情苑;一個村——有驚無險古龍漂流終點六妹村,村中河面開闊,河中有一座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小島。一座寺——三門寺,原名花婆岩,內有滴水觀音、臥佛、藥師佛、普賢菩薩、日月菩薩、彌勒佛等十幾尊聖像;一個山莊——劉三姐鄉度假山莊,其坐落於山水相映的流河社區下梘河段上游。

制約因素

1、經濟基礎相對薄弱劉三姐鄉屬貧困山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主要表現在:一是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二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特色產業規模小;三是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水平低,對農業投入不足,缺乏農產品龍頭企業和農民經紀人,農民增收不穩定;四是旅遊資源沒有得到整合,缺乏挖掘和保護,打造旅遊品牌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2、村鎮建設相對落後由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劉三姐鄉的村鎮建設也相對滯後。表現在:一是中心城鎮建設滯後,對周圍的農村的設施服務提供和輻射帶動能力不夠;二是農村基礎設施欠賬多,建設步伐緩慢,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三是投資軟環境和政府公共服務有待進一步改善。

文化概況

2004年7月18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覆,同意宜州市的流河鄉更名為“劉三姐鄉”。宜州市流河鄉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的故鄉,位於宜州市北部,鄉府所在地距宜州市區4公里,占地面積230平方公里,劉三姐鄉風景秀麗,劉三姐文化深厚,每年三月三,這裡都舉行盛況空前的廣西“劉三姐故鄉三月三歌會”,為了進一步保護和弘揚劉三姐文化品牌,劉三姐鄉先後建成了劉三姐公園、劉三姐故居、劉三姐書院、劉三姐度假山莊(三星級)、劉三姐競技表演場等三姐文化景點和場所,宜州市決定將劉三姐鄉建設成為以山水田園風光和濃郁的劉三姐民族文化為主調的特色旅遊衛星城,為推動宜州旅遊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新的貢獻。
在2006年6月7日國家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廣西有19項,其中就有宜州市“劉三姐歌謠”。明朝孫芳桂的《歌仙劉三妹傳》更把劉三姐的身世加以演繹,“少女三妹,生於唐中宋神龍五年,七歲即好筆墨,聰明敏捷,時呼女神童。年十二,通經史,善為歌。父老奇之,試之頃刻立就。十五艷姿初成,歌名益盛。千里之內,聞風而來,或一日,或二日,都不能和而去。十六,來和歌者終日填門,雖與酬答不拒,而首禮甚嚴也”。崇拜積累到一定程度,便發生質變,於是從當地傳說的歌謠“唱歌好,唱得好歌會成仙。不信你看劉三姐,朵朵蓮花坐千年。”“三姐騎魚上青天,飛到天上做神仙;三姐成仙人人敬,世世代代共香菸。”歌王劉三妹成為歌仙劉三姐。
1961年,電影《劉三姐》將劉三姐文化推向一個高峰。該影片是在桂林拍攝的,影片中美麗的桂林山水、美麗的劉三姐、美麗的山歌迅速風靡全國及東南亞,從此,前來遊覽桂林山水、尋訪劉三姐和廣西山歌,便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劉三姐集體、劉三姐香菸、劉三姐景觀園……有關劉三姐的企業、產品、項目也不斷出現。
2007年以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為總導演,梅帥為總策劃、製作人的桂林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無疑是劉三姐品牌利用的一道濃墨重彩。
演出以“印象劉三姐”為總題,大寫意地將劉三姐留給人們印象中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不著痕跡地融入于山水,還原於自然,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創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發展前景

劉三姐鄉位於宜州市東北,是往來宜州的的北門,宜羅二級公路穿境而過,交通較便利,商業發展前景廣闊。同時,依託豐富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旅遊業已成為全鄉農業之外另一支柱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