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效應

盧梭最早使用劇場效應症,概括以巴黎為代表的整個文明生活狀況。他指出當時的巴黎被戲劇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劇場,市民既觀劇,亦被動演劇,在不自覺狀態中被徹底異化,拋出了自我,生活於別處。

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尼加拉:十九世紀巴厘劇場國家》中提出的“劇場社會”概念,他指出,“劇場社會”是一個革命表象掩蓋(甚至是替代)了真實生活的社會,一個儀式化的表演勝過實際言行的社會,一言以蔽之,“權力服務於誇示,誇示更服務於權力”。

由此可見,所謂劇場效應,在現實生活中表現為,人們習慣通過一個畫面隔開一段距離去觀賞別人的喜怒哀樂,生活被戲劇化,本身成了一座大劇場,人既觀劇,亦被動演劇,在不自覺狀態中被徹底異化,拋出了自我,生活於別處,人們的生活處於佛教所說的“依他起性”的狀態而沒有自性。

完善

劇場效應( theatre effect )

在經濟學中是指,如果劇院著火了,按照個人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先跑出去,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這么做,其結果必然是大家都擁堵在門口,誰都跑不出去,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考慮他人利益的行為,導致了群體悲劇的上演。正如世界正處於金融危機之中,美國為了自保,美聯儲宣布決定直接購買較長期國債,這就意味著要在市場上投放美元,說白了就是開動印鈔機器製造通脹來處理債務。美國這么做雖然可以暫時解決自己的燃眉之急,但是卻嚴重的損害了其他國家尤其是債權國的利益,美國這種只顧自己利益不管他人死活的做法,最終會導致新一輪的經濟泡沫,結果是大家一同遭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