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

創新發展(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指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把重要領域的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背景

十八屆五中全會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十八屆五中全會於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
習近平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中,強調實施一批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的重大科技項目的重要性。

2014年6月份習近平總書記在2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中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同時指出我國經濟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成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他提到:“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裡?就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北京舉行,習近平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2015年11月15日,習近平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總結歷史經驗,我們會發現,體制機制變革釋放出的活力和創造力,科技進步造就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是歷次重大危機後世界經濟走出困境、實現復甦的根本。

內涵

理論創新是先導

思想理論創新屬“腦動力”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也是各類創新活動的思想靈魂和方法來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於不斷進行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因此,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永無止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都是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我們要繼續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我們要通過巨大的勇氣、深刻的洞察、理性的光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科學的闡述與回答,對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趨勢等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用創新理論為創新實踐開山辟路、揚旗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大方略就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新也最管用的理論創新,必將帶來發展道路新的面貌。

制度創新是保障

制度創新屬“原動力”創新,是持續創新的保障,能夠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也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緊迫的就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而改革則是點燃創新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中國30多年來改革開放本身就是規模宏大的創新行動,今後創新發展的巨大潛能依然蘊藏在體制改革之中。比如十八大以來構建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這“三張清單”就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最大創新。這樣的創新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企業和市場活力,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最佳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可以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擁有自主創業的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我發展的精神在民眾中蔚然成風。

科技創新是基礎

科技創新屬“主動力”創新,是全面創新的重中之重。新常態下,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層次偏低、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急迫問題,兼顧發展速度與質量、統籌發展規模與結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髮展動力。培育壯大新產品、新業態,淘汰落後產能,提升中國產品和服務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讓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背後都是科技創新在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曾堅定地說到:“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科教興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科技強國之路。”為此,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步伐,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如此,方能破解經濟社會發展瓶頸,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文化創新是根本

文化創新本質上是“軟實力”創新,培植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基礎,為各類創新活動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創新是文藝的生命。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有人講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造就了一種保守的文化,其實不然。中國社會從來不缺文化創新的基因,“日新之謂盛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周易》中的核心要義,也是中國社會數千年來不息脈動的文化精魂。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這種求新求變的稟賦與新時代的大變革、大轉型有機結合起來,讓歷史的品質煥發出時代的光輝,正是今日中國文化創新已經和正在做的事情。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因此,文化的創新有足夠的空間能讓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歷久彌新、活力煥發。

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這四大創新連同其他方面創新一起“發力”、一起“給力”,共同構成了創新發展理念的完整內涵,指明了我國發展的方向和要求,代表了當今世界發展潮流,也體現了我們黨認識把握髮展規律的深化。以創新之楫,奮發展之舟,謀改革之路,一定會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注入強勁動力。

本質

創新驅動的本質是指依靠自主創新,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大幅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無論從國家層面來講,還是科技組織層面來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意義深遠。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角度來看:

首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

現今國際競爭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態勢,中國必須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才能從容應對國際社會的變化和挑戰,這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戰略決策。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它們有如下共同特徵: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對經濟成長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而我國科技對經濟成長貢獻率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40%,與創新型國家存在明顯差距。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距世界最主要創新型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世界各國紛紛強化創新戰略部署——美國出台《創新戰略》,從國家發展戰略上重視創新,從國家發展路徑上強化創新;歐盟通過《歐洲2020戰略》,致力於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國家聯合體;日本2009年就出台《數字日本創新計畫》,逐步進入科學技術立國與戰略調整階段;韓國在2000年制定科技發展長遠規劃《2025年構想》,提出2015年成為亞太地區主要研究中心的目標。面對世界已開發國家的超前部署,中國只有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在綜合國力的競爭中搶占先機。

第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

中國長期依靠物質要素投入推動經濟成長,經濟發展方式以粗放型為主,屬於由投資帶動的要素驅動階段,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偏低,生態環境的瓶頸制約非常嚴重。這種增長方式不可避免而且正在遇到資源和環境不可持續供給的極限,造成產業大多仍然處於全球價值鏈低端,經濟發展缺乏可持續性。

以下數據足以說明問題:我國天然氣石油人均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和8%,水資源、土地、耕地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5%、33%、40%。2009年我國GDP總量約占世界的8.6%,能源消耗量約占20.3%,人均能耗達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倍,是美國、德國、英國的2.4倍、4.2倍、4.4倍。

高投入、高能耗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國7大水系1/5水質為劣V類,每年因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代價已接近1萬億元。長時間大範圍霧霾天氣影響了國土面積的1/4,受影響人口達6億。2007年至2011年全國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趨勢,2011年度水排放量達659.2億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達427.9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2.2億噸。2011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為6026.2億元,占當年GDP的1.27%。

總體來看,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重大挑戰,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必須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科技新秩序的重構。

第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提升科技實力的戰略選擇。

縱觀世界各國創新發展趨勢,科技是推進創新的引擎,然而我國各項科技實力指標明顯落後於其他已開發國家。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的4.8%,為瑞士的17%、美國的25%,日本的37%。各國三方專利(美日歐授權專利)占世界比例中,中國的三方專利僅為2.4%,為美國的7.84%,日本的7.58%。2005至2009年有效PCT專利(多國專利)中,美國、日本、德國分別占32.2%、20.4%和11.3%,我國僅占2.5%。我國2008-2012年專利實施許可契約數約占專利申請受理數的1.48%,“垃圾專利”居多。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總量世界第一,但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80%以上是外資企業的產品,其中72%是加工貿易產品,自主創新能力難以支撐經濟高速發展。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2013年12月20日在中國經濟年會上的發言中指出,“我國科技資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轉化為套用技術的問題十分突出。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於已開發國家40%的水平。”因此科技發展必須把握創新驅動發展主線,圍繞關係國家全局與長遠發展的關鍵領域,凝練科技目標,搶占科技經濟制高點,全面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

必然選擇

從科技組織層面來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適應世界科技革命和迎接競爭挑戰的必然選擇。

第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科技發展大勢所趨。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生態下,技術創新呈指數函式增長,創新周期大大縮短,科技發展向極限化逼近,科學研究呈現多學科交叉滲透。整合創新資源,加強物質、生命、信息、地球等可能初現革命性突破的科學前沿及交叉領域方向布局,積極適應初現端倪的新科技革命成為大勢所趨。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促使科研機構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選準關係全局和長遠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和優先方向,前瞻布局,協同創新,使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組織和技術的界限,從而在關係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端科技領域率先實現重大突破,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

第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應對國外科研機構改革形勢明確方向。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部分國立研究機構已邁出改革步伐:俄羅斯科學院成立於1724年,是俄羅斯國家學術機構,世界重要研究機構之一,六年前就啟動改革方案。為使俄羅斯科學院成為卓越中心並更具競爭力,2013年9月俄國杜馬通過了《俄羅斯科學院改革法案》。根據改革方案,已有289年歷史的俄羅斯科學院與醫學科學院和農業科學院合併,並每年向普金總統匯報它所作出的決定和取得的成就。德國現有科研體制和科研資助機構已經難以完全適應德國科技發展的新戰略,因此一直在進行必要的結構性調整。採取的具體措施包括建立更多的私立研究中心,提供更多的科學政策和經濟政策諮詢服務。日本的國立科研機構是根據政府管理、社會和經濟的實際需求,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日本一直在改革現有科技體制,不斷地建立新的國立科研機構。日本科技廳在21世紀初制訂有關新型研究所的計畫方案,擬在10年內創建30-50個打破日本傳統模式的研究所,與此同時,加強科技廳對科研機構的領導,以保證科研機構更好地為國家服務。

面對國外科研機構的改革態勢,國內科研機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引導之下,可以進一步理清推進科技改革和創新中存在的制約和關鍵問題,分析與國際先進科研機構的差距,在密切科技與經濟結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改變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分散封閉重複低效、完善科技經費管理、健全創新環境和政策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務求新的突破。通過加快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等多種方式來不斷自我完善,全速發動創新驅動引擎,確保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科研機構對國家期望的積極回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參加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一次會議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討論時發表重要講話。他從歷史縱深角度,同時結合我國科技發展差距,深刻闡述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為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習總書記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科技工作者的關心關懷。面對國家期許,科研機構必須抓住歷史機遇,增強創新自信,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實際行動落實好、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中科院為例,作為國立科研機構、科技國家隊,中科院必須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實現總書記對科學院提出的“四個率先”統攬改革創新發展大局,抓好“率先行動”計畫的組織實施。具體來講,要以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為目標,推進科研布局調整最佳化和科技活動組織模式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位目標,推進人才人事制度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要以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為目標,推進與“三位一體”相適應的思想庫建設體制機制改革;要以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為目標,推進科研院所制度改革。通過以上舉措,進一步提升科學院創新能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