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

《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作者系黃速建,由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於2010年8月1日。本書是一次對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精密“透視”。通過這次“透視”檢查,研究報告得出了一份清晰、準確的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圖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

《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速建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08&ZD038)《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戰略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重大課題《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激勵政策》的主要成果之一。

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態,成為各類生產和創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產業集群作為區域性具有專業化特徵的生產系統、創新系統和公共管理系統的統合,既是廣大企業聚集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更是各項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載體,以及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傳統產業集群的升級和轉型,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培育和發展是中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最緊迫而重要的問題。而破解上述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構築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只有依靠創新發展,中國產業集群才能夠避免走向馬歇爾“工業區”衰退的境地,才能夠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境,才能夠在未來的新興產業競爭中處於“高端”地位。因此,打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黑箱”,就成為本書研究的重點。
本書是一次對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精密“透視”。從企業的視角去觀測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是打開這個“黑箱”,進行“透視”的基本研究路徑。通過這次“透視”檢查,研究報告得出了一份清晰、準確的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圖譜”。報告從創新意識、創新資源、合作創新網路、創新活動和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六個維度對中國十個典型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解析。它包括研究報告的理論框架、研究方法、問卷設計、資料庫建設和項目組織,而這些內容在以後都將不斷地得到完善。

本書特點

一、這是一部國家級項目支持和全國8家研究機構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中國產業集群創新發展報告(2010-2011)》是黃速建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08&ZD038)《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戰略研究》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重大課題《中國企業自主創新激勵政策》的主要成果之一。
這個研究團隊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浙江省工業經濟研究所、南京工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湖南省社會科學院遼寧大學商學院、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經濟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組成,涉及研究人員近百名。
二、這是一部聚焦中國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成果。在中國的經濟版圖上“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為區域產業發展的一種重要組織形態,成為各類生產和創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產業集群作為區域性具有專業化特徵的生產系統、創新系統和公共管理系統的統合,既是廣大企業聚集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載體,還是各項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載體,更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加快推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環節。
三、這是一部破解中國產業集群發展“低端鎖定”和“高端不足”的成果。傳統產業集群的“低端鎖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高端不足”是中國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最緊迫而重要的問題。而破解上述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構築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只有依靠創新發展,中國產業集群才能夠避免走向馬歇爾“工業區”衰退的境地,才能夠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境,才能夠在未來的新興產業競爭中處於“高端”地位。因此,打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黑箱”,就成為本報告的研究重點。
四、這是一本對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進行“深度透視”的成果。本報告從企業的視角去觀測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去打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的“黑箱”,通過這次從創新意識、創新資源、合作創新網路、創新活動、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六個維度的“透視”檢查,報告得出了一份清晰、準確的中國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圖譜”。本報告重點對福建晉江鞋業、浙江玉環閥門、浙江黃岩模具、江蘇丹陽高性能金屬材料、江蘇揚州半導體照明、遼寧鐵西裝備製造、湖南長沙工程機械、湖南株洲軌道交通、上海張江積體電路、四川成都軟體產業集群十個產業集群進行了深度解析。
五、這是一本基於高質量“一手數據”的成果。本報告研究團隊分別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選取了產業集群數據監測點,涉及鞋業、金屬製品加工等傳統產業集群,涉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積體電路、新材料和軟體等新興產業集群。針對這些產業集群,研究團隊進行了實地調研和訪談,並進行了“面對面”式的問卷調研,保證了基礎數據質量。

六點發現

一是產業集群內企業普遍存在“心欲騰飛力不足”的問題。突出表現為“創新意願強”,但“技術、市場機會認知度較低”的強烈反差。因此,提升集群內企業對於市場和技術的認知度,以及對於利用外部創新資源的認知度是強化產業集群創新意識的重點。
二是產業集群創新資源“質量不高”的問題最為突出。近年來,集群內企業的研發機構設定數量有所提高,但是普遍存在“質量不高”的現實。因此,提升企業研發機構的水平和平均技術人員強度是夯實產業集群創新資源的關鍵。
三是集群合作創新“深度不夠”的問題較為明顯。合作創新網路是反映產業集群創新優勢的一個重要方面。目前,中國產業集群正處於從“初步接觸”向“展開合作”過渡的階段。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合作創新網路基礎,但合作創新深度不夠的問題,以及同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參與度低的問題最為突出。
四是產業集群內企業的“產品開發和商業化能力”亟需提升。無論是傳統還是新興產業集群都面臨產品開發和商業化能力提升的問題。其中,傳統產業集群持續發展還面臨研發提升的問題,還需要以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和平均研發水平的提升為支撐。
五是產業集群內企業普遍將合作創新作為驅動創新績效提升的重要因素。集群內有較高比例企業認為的合作創新對企業銷售收入和技術水平提升具有貢獻。其中,新興產業集群中企業的認知度要高於傳統產業集群。
六是產業集群開放公共技術平台建設和合作研究開發激勵政策的制定最為迫切。

五點啟示

啟示一,從“規模導向”轉變為“創新導向”,以“創新能力”提升作為各項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價值導向。
政府的政策關鍵在於引導社會資源的配置,發揮好導向和槓桿作用。因此,無論新增項目投資、企業技術改造投資,還是科技項目投入、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還是對企業的各項獎勵,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集群創新能力”提升這一核心價值導向。換言之,政策選擇的對象不是以“大”為標準,而應該是以“創新能力強”為標準。政策不是簡單地向“大項目”、“大企業”傾斜,而是應該向“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和項目”傾斜。
同時,政策激勵的重點應該是“創新的產出”。即不僅僅企業經濟意義上的規模產出,更應該是在“品牌、專利、技術標準、技術先進性”等方面的產出。
啟示二:從“產業分割”轉變為“融合發展”,以技術融合發展作為產業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打破傳統“產業邊界”的桎梏。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術範式”不斷變化的動態演進過程。既定的基於統計意義的產業劃分,以及基於“高技術”和“低技術”的產業劃分都不符合產業集群發展的客觀實際。很難用一個統計意義上的“產業劃分”標準去概括一個產業集群,也很難用“低技術”去概括“傳統產業集群”,用“高技術”來概括“戰略新興產業集群”。這些都是不準確的。
因此,應該從“技術融合發展”的角度去思考,處理好傳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之間的關係。一方面,應該更多地、更有效地發揮戰略性新興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促進新的技術範式形成;另一方面應該更有效發揮傳統產業既有市場基礎的優勢,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儘快成熟。
啟示三:從“低水平競爭”轉變為“高水平競爭”,將領軍企業培育作為產業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
領軍企業缺乏,或者是沒有形成領軍企業梯隊是當前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的一個最突出瓶頸,並直接導致了集群內“競爭水平低”、“對市場和技術機會識別能力差”、“對外利用合作創新資源意識弱”等問題的出現。
首先,領軍企業是產業集群內產業鏈各環節分工的“組織者”。其次,領軍企業是新技術的“守門員”,是連結產業集群內外部創新資源的“橋樑”。通常是領軍企業最先識別,最先消化、吸收、套用,最先在產業集群中進行擴散。再次,領軍企業是集群內其他企業最直接的“示範者”。第四,領軍企業是高水平競爭的“驅動者”。領軍企業的培育不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注意形成產業集群內的“領軍企業梯隊”,從而強化了集群內的“競爭水平”,不只是低水平、同質化的競爭。
最後,要強調的是,領軍企業培育對象的選擇並不僅僅表現在企業規模層面上,更應該表現在創新能力和成長能力層面上,更應該關注企業的創新產出。
啟示四:從“單打獨鬥”轉變為“系統發展”,以建立高水平的產業配套體系作為產業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內容。
產品競爭力通常是產業集群企業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表現。而產品競爭力不僅僅來源於終端企業的設計和裝配能力,更重要的是來源於相關的原材料、零部件企業、生產設備企業。這些企業的集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產業配套體系。
中國產業集群形成了一定產業配套能力,但是在一定意義講是“雄厚的低水平產業配套能力”。具體表現為三類問題:一類是許多傳統產業集群配套的“低、小、散、污”問題;一類是先進制造類產業集群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外購問題,我們的產業集群更多是從事非核心、低附加值零部件的生產加工,以及裝配工作;最後一類是新興產業集群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生產設備”的國外依賴問題。
因此,需要分類制定相關政策,促進終端企業和相關配套企業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創新發展。以建立高水平產業配套體系作為產業集群政策的核心內容,真正釋放“集群互動優勢”,形成“集群創新體系的力量”。
啟示五:從“單點支撐”轉變為“平台支撐”,以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作為產業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點。

創新本身就是要承擔風險和付出成本的。如何使集群內企業創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容易,創新的成本更低,創新的成功率更高?這是產業集群公共服務服務平台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
產業集群優勢的發揮在於“共享”和“互動”。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台就是“共享”和“互動”的重要載體,在這個載體上各種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具體從產業集群要素的角度出發,公共服務平台又可以進一步劃分為四大類:
一是公共技術服務平台。這個平台是為產業集群內企業提供技術支撐、促進企業間合作創新、促進企業同大學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創新的平台。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是產業集群中的合作網路基礎設施,將直接影響企業合作創新的參與度和合作創新深度。
二是公共人才服務平台。“人力資源”是產業集群的創新發展的最重要、最活躍的要素,通常技術也是附著在人力資源要素上。
三是公共融資服務平台。在產業集群內企業創新過程中,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機構提供融資服務,來分散風險,分享收益。融資環境已經成為影響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因素。
四是公共管理服務平台。既包括了政府的政策服務,也包括了行業協會和商會的服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