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毛蟲[動物名稱]

刺毛蟲[動物名稱]
刺毛蟲[動物名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刺毛蟲,刺蛾的幼蟲。每年6~9月份是刺毛蟲的盛發期。它屬於鱗翅目刺蛾科。生活史分卵、幼蟲、成蟲、蛹四個時期。該蟲種類較多,我國常見的刺毛蟲有黃刺蛾及青刺蛾的幼蟲。多見於綠色葉面。食葉而生。多毛且易蜇人。常見品種較多,如扁平狀、稜柱狀(如圖)等,多為刺蛾幼蟲。曾大量生長在北方夏、秋季的紫穗槐等灌木和臭椿植物上。幼蟲結繭於枝條上,直徑約6-10mm,呈卵圓形,白色帶灰色條文像微縮的西瓜。 有地區稱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山東淄博地區稱呼掃毛架、掃馬架、騷毛架等。

基本信息

形態

在個別地區稱呼它做刺毛花、火辣子、扒架子或吧唧毛子近幾年較少見。

幼蟲蟲全身長滿帶有毒性的剛毛,一旦與皮膚接觸,剛毛就刺入汗毛孔,使毛孔迅速發炎,腫脹,奇癢難忍,並伴隨疼痛,不敢用手觸碰。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但對沒有汗毛孔的皮膚(比如手指面)一般不造成傷害,所以這種蟲子雖然毒性厲害,但小心地用手指拿它是可以的。

毒性

刺毛蟲皮炎是由於刺毛蟲的毒毛刺傷皮膚後由毒毛釋出的毒液所引起的急性皮炎。在刺毛蟲生長較多的地方,死去的刺毛蟲剛毛在一定時間內仍具有毒性,會隨風飄散到人身上,所以沒接觸過刺毛蟲的人也會突然出現刺毛蟲皮炎。

刺毛蟲繭 刺毛蟲繭

一般以面、頸項部多見。損害常表現為水腫性紅斑、風團或大片水腫,間有水皰或大皰,多單發或為一小片。自覺劇烈的痛,後期常伴瘙癢。

治療

刺毛蟲離開後的殼 刺毛蟲離開後的殼

局部外搽止痛、止癢劑。用橡皮膏反覆貼上患處以拔去毒毛。

土法治療:患處搽煤油少許,可減輕或消除疼痛、紅腫。由於毒液呈酸性,患處可用稀釋的鹼水或小蘇打水沖洗;用白膠布粘下來,再用風油精塗抹。

民間傳說

刺毛蟲[動物名稱] 刺毛蟲[動物名稱]

山東民間傳說刺毛蟲是奸臣秦檜死後的汗毛變成的,秦檜的陰險、狠毒可見一斑,同時也反映了民間對秦檜這一歷史人物的痛恨與無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