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空權時代

內容介紹

空中力量發端於何處?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它在參與的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做了些什麼?它又將往何處去?
在《制空權時代》中,著名的軍事史學家馬丁·范克里韋爾德追溯了空戰發展史、指導空戰的各種學說及其成敗之處以及空戰的未來發展趨勢,勾勒出一幅空中力量發展歷程及未來走向的清晰圖景。
空中力量曾是軍事史上最具魅力的戰爭攻防工具。它起源於非常低調的起點,從早期的氣球實驗及其戰爭套用,到飛機的發明和在一戰中的套用,再到二戰時期空中力量的鼎盛,制空權的重要性以1945年廣島、長崎核子彈的爆炸達到高峰。然而,作者卻認為,二戰以後的空中力量發展卻緩慢下來乃至逐漸走向衰落:核子彈改變了遊戲規則,它使空中力量發生了徹底的變革,但也對其起到了束縛作用,對核升級的普遍恐懼,導致了國家軍隊間的傳統戰爭正被不規則戰爭等取代,空中力量的運用遇到了“瓶頸”。在“小規模戰爭”的諸多套用實踐中,空戰發生了根本性變革,而其局限性也日益顯現,無法控制地面並實施地面防禦、難以區分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成為空中力量的突出問題。飛機製造同時出現的技術過於複雜、成本高、產量下等問題也表明了其走下坡路的命運。

作者介紹

馬丁·范克里韋爾德(MartinvanCreveld),1946年出生於荷蘭鹿特丹,並長居以色列。以色列著名軍事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獲倫敦經濟學院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學位,並從1971年起擔任希伯來大學教職。他在軍事歷史和軍事理論方面著述頗豐,有22本著作被譯為20種語言,其代表作有:《戰爭中的指揮》(CommandinWar,1985),《補給戰:從沃倫斯坦到巴頓的後勤史》(SupplyingWar:LogisticsfromWallensteintoPatton,1977),《戰爭變革》(TheTransformationofWar,1991),《利劍與橄欖》(TheSwordandtheOlive,1998)和《國家的興衰》(TheRiseandDeclineoftheState,1999)等。他曾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等軍事院校擔任講座教授,還在西方世界多個戰略研究機構授課或發表過演講。他也是繼孫武、克勞塞維茨之後第三位有軍事著作進入美國軍官必讀書目的外國軍事作家。

作品目錄

序 言
前 言
第一部分 融入藍天:1900~
第一章 前史與開端
第二章 通過考驗
第三章 遠見、組織和飛機
第四章 從戰爭到戰爭
第二部分 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1939 ~ 1945
第五章 從勝利到僵持
第六章 工廠之戰 智慧之戰
第七章 縮緊包圍圈
第八章 從航母戰到大決戰
第三部分 史無前例的戰爭:1945 ~ 1991
第九章 主導因素
第十章 噴氣式飛機與直升機
第十一章 飛彈,衛星,無人機
第十二章 紙上談兵
第四部分 小型戰爭:1945 ~ 2010
第十三章 海軍航空的黃昏
第十四章 從朝鮮到西奈
第十五章 從西奈到德黑蘭
第十六章 虛假的勝利?
第五部分 人民戰爭:1908 ~ 2010
第十七章 最初四十年
第十八章 失敗與離開
第十九章 一場太遙遠的戰爭
第二十章 越南戰爭之後
結 論 衰落:19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