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畸

利畸神父(台灣史書譯李科羅,Victorio Ricci)是多明我會(亦稱:多米尼克會、道明會)來華宣教士。在華期間與鄭成功父子交往甚密,曾作為鄭成功的使節出使馬尼拉,留下了一段中、西交流史的佳話。

人物簡介

1605年,利畸生於義大利名城佛羅倫斯。他的家族與中國頗有淵源,中、西交流史上赫赫有名的利瑪竇神父就是他的親戚。1635年,利畸加入多明我會。曾在羅馬多明我會的神學院深造、任教。1643年在莫勒萊神父的勸說下,利畸決定到東方宣教。1648年抵達菲律賓,在馬尼拉的華人聚居區宣教,並學習漢語。1654年,馬尼拉多明我會派遣他到思明州(當時廈門的名稱)宣教,此時的廈門已成為鄭成功的抗清基地。
鄭氏家族與天主教會關係密切。早年鄭芝龍在澳門與葡萄牙人交往,受洗加入羅馬天主教會,聖名尼古拉(荷蘭人記載鄭芝龍名尼古拉·嘉斯巴特)。他雖然稱不上虔誠的基督徒,對基要真理也不甚了解,但其家族與天主教會始終保持友好的關係。另據日本學者稻垣孫兵衛推測,鄭成功為天主教徒,只是缺乏史料依據,無法證明。但鄭成功優待天主教宣教士確是不爭的事實。
利畸到達廈門後,立即受到鄭成功的禮遇。史載“成功禮之,延為幕客。”(據《台灣通史》)鄭準許他在其轄區內自由宣教。由於當時廈門沒有教堂,就租用廈門港鄭氏祠堂附近的房子作為彌撒場所。因福音發展很快,信徒增加,舊教堂容納不下,又擇地在曾厝垵建教堂和住房。但鄭經(鄭成功之子)對天主教甚為反感,他趁其父北伐南京之際,派兵在夜間破壞教堂和神父樓,後又誣陷利畸勾結清軍。利畸被迫逃離廈門,到一艘葡萄牙船上躲避,教堂也被鄭經霸占。鄭成功回師後,洗清了利畸的清白,教堂也恢復主日彌撒。
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台灣。鄭成功聽聞呂宋(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當局屢次屠殺華人,部將認為必須武力占領呂宋,此一來可解救當地華人,二來可擴大生存空間。鄭成功遂派遣利畸前往馬尼拉向西班牙總督遞交國書,譴責其殺戮掠奪華僑的罪行,嚴令其改邪歸正,俯首納貢。並命利畸暗中與華人接觸,準備裡應外合,奪取呂宋。可以說利畸之行表面上是勸說西班牙人向明鄭稱臣,實則鼓動華人發動起義,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利畸到馬尼拉後,開始實行鄭成功的計畫,但是計畫卻意外被西班牙人獲知。史載:“事泄,西人戒嚴,集兵馬尼拉,毀城裂寨,以防竊踞,而華人已起矣。鏖戰數日夜,終不敵,死者數萬人,或駕小舟至台灣,多溺死,成功撫之。”(《台灣通史》)事後,西班牙人怕鄭成功報復,乃命使者隨利畸到台灣乞和。鄭成功得知華人遭到集體屠殺後大怒,馬上決定南征呂宋,但卻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1662年7月,利畸從呂宋回到台灣,他在雞籠(今基隆)登入。許多原住民從山中跑出來,用土語和拉丁語向利神父宣告信仰,並出示十字架、珠數、聖像等。利畸為他們實施洗禮及舉行彌撒後,返回廈門處理教務。
次年4月,利畸奉鄭經的命令前往馬尼拉和西班牙人修復關係。到馬尼拉後,利畸向西班牙總督說明了鄭經願意摒棄前嫌,通商友好的意向後,總督遂盛情款待鄭經的使節,並歸還了華人的財產。後利畸帶回總督致鄭經的書信復命後,返回廈門
1664年清荷聯軍攻下廈門時,利畸被清軍俘虜,後被荷蘭人往雞籠。為城中士兵和土人宣教。利畸在雞籠待了大概一年左右,在此福音廣傳,不少原住民悔改歸主。後利神父到東南亞一帶宣教,直到1685年2月在馬尼拉安息主懷!
利畸晚年撰寫了《在中華帝國布教使命》這本書,書中記載了許多有關明末清初廈門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情況,關於鄭氏家族的記述更是詳細。此書是研究思明州歷史和鄭氏集團的重要材料,受到海內外學者的重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