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參苗越冬技術

12.3 1.25 13.5

近幾年來,隨著海參養殖業的發展,對大規格參苗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之受市場供求關係的影響,當年繁育的海參苗賣不完,參苗越冬技術得到了發展,利用地下海水培育海參苗越冬技術就是其中之一,現將試驗過程介紹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02年冬季,從養殖牙鮃魚的車間調出兩個池子,共200立方米水體(每池100立方米)。越冬過程中,與牙鮃魚共用一套設備,同步進排水,水源為地下海水,經曝氣後入池。

2002年11月3日,從大連金州運進30千克、規格為5毫米左右的當年繁育的參苗200萬頭放入池中越冬。於2003年4月19日運往大連銷售,歷時5個半月。總重量為335千克,100萬頭,平均個體達到5厘米,最大個體可達8厘米。平均月增重55千克。所用越冬費用為4萬元。

二、試驗方法

1.前期準備

(1)選擇水源 25米深井,抽取地下海水,該水因經過深層過濾,水質清澈,無污染,常年水溫恆定在13~17℃,鹽度27‰~32‰,pH值7.4~8.2。

(2)清池消毒 對兩個越冬池進行反覆沖刷後,用50克立方米的高錳酸鉀溶液全池潑灑,池底浸泡20分鐘,用淨水沖淨餘藥,擺好消毒過的氣泡石後,注入新水到1.4米水位(池深1.5米)。

(3)下附著基 附著基為40目的篩絹網片。先裁成0.5米×0.5米的片狀。用聚乙烯繩拴成串,每串長1.2米,每串11片,用泡沫做浮漂,放到消毒池中浸泡後投放到越冬池中。每池500串,共1000串。

2.參苗運輸與暫養

(1)參苗運輸 運輸採用乾運法。參苗放於泡沫箱中,箱底鋪放濕毛巾,參苗均勻平放,上蓋濕毛巾。30千克苗分6箱,裝車時,箱子垛起來,用苫布蓋上,用汽車運輸,時間為8小時,成活率為50%,成活率較低。

(2)參苗投放 參苗運到後,用地下海水緩苗5分鐘,用勺子均勻灑到附著基上,在一個池子中暫養,此時水溫為16.5℃,鹽度為29‰,水溫差為2℃,鹽度差為2‰。

三、越冬管理

1.控制參苗密度

保持合理的密度是提高參苗成活率的關鍵措施,參苗5毫米左右時,每立方米水體苗密度可控制在10萬頭。隨著個體的增大,不斷疏稀。每次倒池時,投出部分大苗到另一個池中暫養越冬。

2.投餵餌料

投餵的餌料以新鮮的海泥為主,配合餌料為輔。每天投餵量為每池15千克海泥,2.5千克合成餌料。每天晚7點定時投喂,投餵時注意往附著基上投放,視吃食情況,增減投餵量。

3.水質管理
 
(1)換水 每天上午11點換水,視水溫的高低決定換水量,一般為1/3~1/2,用於改善水質,調節水溫。

(2)倒池 由於越冬池比較大,形狀不規範,倒池困難,所以每15天左右倒池一次,先把附著基連苗移到準備好的越冬池中。之後放水,同時沖洗附著在池壁及池底的參苗,使之隨水排出池外,用40目網袋接苗,測完重量,選出大苗後,均勻灑到越冬池的附著基上。對原池徹底清理消毒後再用。

4.生長速度測量

倒池的同時測量體重。測得數據見表1。
 
表1 刺參生長情況
日期 11.15 12.3 12.21 1.10 1.25 2.4 2.21 3.8 3.27 4.19
溫度℃ 16.5 16 16 15.5 14 14 13.5 13 12 10
重量(千克)18 29 46 103 160 213 257 299 325 335

5.日常巡池

每日巡池3次,觀察參苗攝食情況、殘餌及排泄物的沉澱情況、病害發生情況等並做好記錄。

四、病害防治

以防為主,附著基使用前嚴格消毒,越冬期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按時倒池,徹底清除殘餌、糞便。同時,全池潑灑3~5克/立方米的土黴素殺菌,預防外傷造成的潰爛及交叉感染。投餵新鮮海泥時提前用藥物殺死其中的橈足類及猛水蚤。
(本文已被瀏覽 2557 次)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