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沁

是對詞語的解釋,主要針對兩個字分別作了相應的闡釋。

基本資料
拼音:chū  

五筆:puv

簡體總筆畫:6宋體“初”字解釋:

①開始的;開始的部分:~夏。年~。

②第一個:~伏。~句。

③第一次;剛開始:~試。~出茅廬。~次見面。~學乍練。

④最低的(等級):~級。~等。

⑤原來的;原來的情況:~心。~志。~願。和好如~。[1]

⑥(Chū)姓。

詳細解釋
名詞
(會意。從刀,從衣。合起來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製衣服的起始。本義:起始,開端)

同本義

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說文》

初,舒也。——《廣雅》。按,謂展帛以就裁。

初吉終亂。——《易·既濟》

名曰初慮。——《易·書大傳》

我生之初。——《詩·王風·兔爰

初疾畏驚,見鬼之來。——《論衡·訂鬼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陶淵明《桃花源記》 又

如:初歲(年初);初枯(秋季里植物開始枯萎);初頭(起初;開頭);初化(變化之始);初末(始末)

本原〖nature〗

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唐·韓愈《符讀書城南》

形容詞
表示次序居第一。如:初度(生日);初鼓(一更);初入蘆葦(比喻初入仕途);初民(上古時代的百姓)

本,本來的。如:初願;初志;初心(本意,最初的心意)
副詞
往昔;當初初,鄭武公娶於申。——《左傳·隱公元年》

初,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資治通鑑·赤壁之戰》

表示時間、頻率,相當於“才”、“剛剛”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用葉者取葉初長足時。——李漁《芙蕖》

又如:初生(剛剛出生);初涼;初寒

全;本來就〖whole;all〗

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後漢書》[2]

基本資料

拼音:qin

詳細解釋
名詞
形聲。從水,心聲。本義:沁水

同本義

沁水,出上黨谷遠羊頭山,東南入河。――《說文》

即出今山西省沁源縣東北綿山東谷,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南入黃河

縣名
動詞
①(香氣、液體等)滲入或透出:~人心脾|額上~出了汗珠。

②<方>方向下垂:~著頭。③<方>往水裡放。(摘自商務印書館 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1107頁)

吸水

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唐·韓愈 孟郊《同宿聯句
詞語
【沁人心脾】qìn rén xīn pǐ吸入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令人感到舒適。也形容優美的詩文、音樂等給人清新、爽朗的感受。

〖例句〗陣陣沁人心脾的清香從湖上飄來,愈往前走便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綠。

玉器-沁
玉在土中年久,本質松朽,他物浸染,名曰沁。但凡出土或傳世的古玉真品,光亮如新者極其罕見,其上多帶有一種非人為造成的沁色,因為它的沁色豐富多彩、絢麗斑斕,故而為歷代收藏家、鑑賞家所珍愛。 僅以青類的沁色為例,在《玉紀》和《玉紀補》中就有蝦子青、鼻涕青、蟹殼青、竹葉青、澄潭水蒼、雨過天青六種。這還不算,古玉上還有各種巧沁和多色沁,巧沁例如唐瀾斑、黑蚓跡等,多色沁例如天地玄黃、群仙上壽、萬福攸同者,可謂變化神奇。若按照今人的智慧加上現代的科學技術和考古學中的某些方法,還是可以把握一些玉器受沁規律的,這主要應從地理位置、埋藏環境葬具結構等幾方面來驗證。地理位置。眾所周知,我國的地勢西高東低,尤其是西北五省,土壤多呈鹼性。反之,東部海拔低,土壤濕潤肥沃並呈酸性,因而對玉器的腐蝕和色變就不盡相同。同理,以北緯32度為界,南溫北寒,這也是造成北方多土沁,南方多水沁的重要原因之一。埋藏環境。玉沁的各色名稱許多都源自於此,例如新石器時代,人葬的禮儀中有往棺底鋪設硃砂(辰砂)的習俗,因而造成陪葬的玉器出土後,浸染了硃砂並深入肌理,美其名日:“寶石紅,、“灑也紅,、“孩兒面”。其餘例如銅沁、水銀沁等,一望名稱即可知其然。葬具結構。除去直接掩埋外,葬具中的棺株一般分為石質和木質的棺槨堅質和木質固耐用,但由於石棺不嚴,故耐用細泥沙隨水會滲入,因而造成底部的沁色會重於上部。木質棺槨是用榫卯構成,時間一長便會腐朽,形同直接掩埋,玉器上就會出現滿沁現象。當然,後代的墓葬法中也用木質葬具,即便朽盡塌陷,玉器卻能保存完好,但造成了接觸地表的一面沁色嚴重,而沒有接觸地表則基本無沁。絢麗的冶色是歷代偽古玉者追求的對象,最晚從明代始,就有用蒼黃、雜色、邊皮、蔥玉冒充玉沁而“每得高值”的記載,其後的清,民國乃至當代,作沁的方法更加隱蔽,手段也更加高明,給無比燦爛的古玉文化蒙上了,—層陰影。綜上所述,古玉的沁色是鑑賞古玉的關鍵之—,也是偽制古玉的關鍵,真假之辨卻無非只在“自然”二字。這需要多看書、多看物、多請教、多思考才能親自掌握要領。不要急於求成,不再急功近利,必會收穫大成。 玉是一種像有生命的物質,具有善於吸收其他物質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後,一方面會將近鄰的物質吸入自己體內,同時,其體內原有的物質也會起酸化作用。特別是地中水銀,會沁入玉質,同時相鄰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種有色物質也皆隨之浸淫到裡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會沾染上某種顏色,這便是所謂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後,經過人體的盤玩,其體內的物質成分由於受到人氣的涵養,玉性又會慢慢復甦,從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發生奇妙的變化,呈現出無光十色的豐富色彩。 古玉沁色是我國獨有的,它的價值不可等閒視之。據報載,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時懷中就揣著一塊玉中之王---"脫胎",後來在路上送給追隨皇室的軍機大臣王文韶。"脫胎"是一塊質地優良的羊脂白玉,經幾百年埋於土中,飽經屍血、氣浸入,出土後又佩在人身上長達百餘年,受活人氣息滲入,然後又入土、再出土,幾次反覆才形成,存世罕見。據史籍記載,一塊小小的"脫胎"浸入水中,可讓一大缸清水變為通紅。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會千差萬別,是由於入土地時間、地點不同,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行業內有沁色"十三彩"之說,就是極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則主要和近鄰物質有關,一般玉埋於土中,總會受到土的侵蝕,受土侵蝕較輕的稱"土蝕"、"土銹",較重的稱"土浸"、"土斑",它們都是受地氣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時間長的古玉,其"土銹"、"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為含沙性的土已經滲到了玉的肌理中,並與玉合而為一了。受黃土沁的古玉顏色如栗子黃;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蠟,呈淡黃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這是由於服裝上的靛藍深入到玉的紋理;受血沁的古玉顏色赤紅,稱"棗皮紅",色深的稱"醬瓣紫";受銅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稱"鸚哥綠",這是因為銅器入土後,產生銅綠,如果玉器在它邊上,銅綠就深入其中,出土復原後色澤比翠更加嬌嫩滋潤;受地火影響的古玉則都變成白色,謂之"雞骨白"、"象牙白"、"魚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成淡緋色,經過盤玩後,色如緋霞一樣光彩奪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