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

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

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是經國家發改委立項,浙江省“十五”期間八大重點水利建設項目之一。

概況

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是經國家發改委立項,浙江省“十五”期間八大重點水利建設項目之一。壩址位於浙江省桐廬縣分水鎮上游2.5公里處的五里亭峽谷河段。該工程是錢塘江、分水江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推薦確定實施的防洪骨幹工程。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兼顧灌溉、供水、旅遊和改善水環境等綜合利用的國家大Ⅱ型水利項目。

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

工程動遷移民2420戶7000人,概算總投資7.84億元,2002年9月6日主體工程開工,2005年5月28日水庫下閘蓄水。工程建成後,與下游堤壩疏浚等工程相結合,可使下游沿江兩岸鄉鎮的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農田防洪能力提高到10年一遇,桐廬縣城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一遇。通過與富春江電站的合理調度,可顯著減輕富春江兩岸的防洪壓力,能進一步提高錢塘江流域中下游地區防洪標準。同時,對最佳化分水江富春江沿岸投資發展環境,促進流域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也起著積極的影響。

工程參數

壩址以上集雨面積:2630平方千米(占該流域面積的76.4%)

總庫容:1.926億立方米

防洪庫容:1.435億立方米

水庫正常蓄水位:45米

壩基寬度:33米

壩高:34.7米

設計洪水頻率:百年一遇

校核洪水頻率:千年一遇

電站裝機容量:3萬千瓦

多年平均發電量:6837萬千瓦時

建設過程

分水江是一條生命之江,它為桐廬秀麗山水增色,但也曾給桐廬人民帶來過巨大的傷痛。分水江在桐廬境內長53公里,流域總面積1059平方公里,沿江5個鎮、10.25萬人口。由於分水江上沒有一個控制性工程,加上該流域屬暴雨中心,極易引發洪災。1949年以來,分水江共發生大災10次,平均每5年1次,中災平均每2至3年1次。尤其是1969年的“7·5”洪水,洪峰流量12200立方米/秒,全縣6.1萬人受災,死亡465人,其中原印渚南堡一個村就死亡219人。1996的“6·30”洪水,洪峰流量8890立方米/秒,全縣受災9.8萬人,1800多家企業被沖被淹,直接經濟損失10億多元。分水江的洪水,不僅制約桐廬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給人民民眾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痛定思痛,眾望所歸。在分水江上建造控制性水庫,調節水流,免受其害,是全縣40萬人民的心愿。桐廬縣委、縣政府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組織技術力量,深入分水江流域,調查研究,制定了流域治理規劃。1998年,確定了以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為防洪骨幹工程的方案。該工程以防洪為主,結合發電、灌溉、供水,兼顧旅遊和改善水環境等綜合效益。壩址選於分水江五里亭,其控制集聚面積為263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76.4%;水庫壩頂高52米,總庫容1.85億立方米;水電站裝機3萬千瓦,總投資7.87億元。

1998年12月29日,縣委十屆三次全會通過《關於建設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決議》。1999年1月31日,在桐廬縣第十二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上,與會的205名代表,以198票贊成,6票反對,1票棄權的無記名表決結果,通過了縣人民政府關於提請審議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議案,並作出了《關於興建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的決定》。

後報國家計委(國家發改委的前身)、水利部批准,建造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2000年12月,國家水利部批覆《項目建議書》。2001年4月6日,通過國家計委審批,予以正式立項。2001年10月9日,樞紐縱向圍堰動工建設。2002年9月6日,浙江省分水江水利樞紐主體(一期)工程開工建設。2003年9月25日,二期截流順利完成。2004年9月25日,三期截流順利完成。2005年5月28日下閘蓄水;8月10日和8月14日,電站一號機組、二號機組分別進行了連續72小時試運行;10月20日~21日,浙江省水利廳主持召開分水江水利樞紐工程機組啟動階段驗收會議。會議同意啟動階段的驗收,待消防專項驗收完成後,電站可以投入試生產。截止2005年12月31日,已累計試運行發電1600萬千瓦時,產生經濟效益80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