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

出爾反爾(chū ěr fǎn ěr),漢語成語,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其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

基本信息

成語信息

【詞目】出爾反爾

【拼音】chūěrfǎněr

【英譯】

1. to go back on one's word; to contradict oneself

2. now yes, now no

【感情色彩】貶義詞

【近義詞】反覆無常、翻雲復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義詞】說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為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用於責備反覆無常的人。

【基本解釋】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

詳細解釋

含義

爾:你。反:同“返”;回。反爾:意謂你怎樣對待人家,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

原指你怎樣對付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後,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後自相矛盾;反覆無常。說話不算數。

出處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原文

鄒與魯拱①。穆公②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④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曰:“凶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⑤,壯者散而之對方者,幾(6)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7)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8)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注釋

①鄒與魯拱:鄒國與魯國交戰。昭,爭吵,衝突,交戰。

②穆公:即鄒穆公。孟子是鄒國人,所以穆公問他。

③莫之死:即“莫死之的倒裝,“之’”指“有司”。意思是“沒有人為他們而死。”

④疾:憎恨。

⑤轉:棄屍的意思。

(6)幾:接近,差不多。

(7)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

(8)尤:動詞,責備、歸罪。

譯文

譯文1

鄒國與魯國交戰。鄒穆公對孟子說:“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而犧牲的。殺他們吧,殺不了那么多;不殺他們吧,又實在恨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到底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災荒年歲,您的老百姓,年老體弱的棄屍于山溝,年輕力壯的四處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糧倉里堆滿糧食,貨庫里裝滿財寶,官吏們卻從來不向您報告老百姓的情況,這是他們不關心老百姓並且還殘害老百姓的表現。曾子說:‘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現在就是老百姓報復他們的時候了。您不要歸罪於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會親近他們的領導人,肯為他們的長官而犧牲了。”

譯文2

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然而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拚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並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後,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後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並且願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賞析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就是“一報還一報”,近於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後世演變為成語“出爾反爾”,則成了言行前後矛盾,此一時,彼一時,反覆無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這裡,實際上還是說的君與民、官與民的關係問題。孟子的意思很簡單,普通老百姓看到當官的戰死而見死不救固然是不對,但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你當官的見死不救就對嗎?當官不為民作主,又要你這當官的來乾什麼呢?說到底,就是我們常說的“你不仁,我不義”,一報還一報,也就是曾子所說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話說回來,只要你當官的施行仁政關心加民眾的疾苦,那么,自然就會出現“你仁我義”的情況,那還是叫做一報還一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所以,“出爾反爾”的思想其實與《易經》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是相通的。善惡都是報應。當然,這裡的報應不是佛教神秘意義上的來世因果報應,而是現世現報,不是天報神報,而是人報。但其因果關係卻是存在無疑的。

引申開來,當然不只是君與民、官與民之間才有這種關係,就是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著這種關係。我們周圍的多人,不就是因為沒有善處這種關係而弄得來“你不仁,我有義”,今天你打我一個小報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關鍵時間讓你丟人現眼,下不了台。就這樣愈演愈烈,最後釀成公衝突,甚至大打出手,鬧出事端來的也不鮮見。遇到這種事情,最後解決的時候追根溯源,多半會發現正是“出爾反爾”所致。甚至我們偶爾看新聞報導某個殺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於“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後果如此嚴重,難怪得曾子在說這句話時一再提醒我們:“成之戒之!”難道我們不應當“戒之”嗎?

作品

《出爾反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

孟子像孟子像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

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

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示例

1.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九回:“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們不能做出爾反爾的事。”

2.既然你已經答應幫助他,就應該盡力而為,不能出爾反爾。

辨析

1.爾;不能讀作“ér”。

2.爾;不能寫作“耳”或“而”。

3. 出爾反爾和“反覆無常”都形容常常變卦。但出爾反爾偏重在說話上;指說話前後不一致或說話不算數;“反覆無常”偏重在表現上;強調行為變化無常。

相關成語

半路出家 別出心裁 不出所料 層出不窮 衝口而出 醜態百出 出乖露醜 出乎意外
不過爾爾 爾虞我詐 國爾忘家 溫文爾雅 新婚燕爾 戚戚具爾 聊復爾耳 率爾成章
撥亂反正 反唇相譏 反唇相稽 反覆無常 反戈一擊 反躬自問 反躬自省 反面教員
不過爾爾 爾虞我詐 國爾忘家 溫文爾雅 新婚燕爾 戚戚具爾 聊復爾耳 率爾成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