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

出口導向戰略:也稱出口替代戰略。是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以非傳統的出日產品來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出口導向戰略在中國要以新的外貿戰略加以代替。對此,從亞洲金融危機前後東亞相關國家的發展現實,結合中國的實際,來說明中國出口導向戰略不僅不能因亞洲金融危機或加入WTO而被拋棄,更要在堅持中加以調整,在調整中加以發展。

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導向戰略探討
出口導向戰略:也稱出口替代戰略。是指國家採取種種措施促進面向出口的工業部門的發展,以非傳統的出日產品來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的出口,擴大對外貿易,使出口產品多樣化,以推動工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出口導向戰略在中國要以新的外貿戰略加以代替。對此,從亞洲金融危機前後東亞相關國家的發展現實,結合中國的實際,來說明中國出口導向戰略不僅不能因亞洲金融危機或加入WTO而被拋棄,更要在堅持中加以調整,在調整中加以發展。

基本概況

出口導向戰略中國出口
在出口供給方面,作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供給國,中國的貿易條件現階段趨於惡化,而且國際上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中國此類產品生產規模增長過快,引起此類商品價格逐年下降。由於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一帶,而近期這些地區中部分企業出現了破產倒閉等問題。這些負面衝擊了中國實體經濟

暫時有必要通過財政政策的適當調整,防止出現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響中國實體經濟。這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中國的服裝紡織行業、玩具機電行業以及高附加值醫藥行業構成一定程度的利好。

美國次債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中國外貿出口,中國應抓住這一契機,調整出口導向戰略,要通過適度降低外貿依存度,擴大內需,充分利用大國優勢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避免向長期產品附屬化增長模式的方向發展。放棄單一的出口導向型戰略,通過鼓勵與扶持高附加值產業與產品出口,走向內外需求均衡的大國經濟,走向技術引領的經濟成長模式。

戰略背景

出口導向戰略海運出口
出口退稅調整一共涉及3486項商品,大約占海關稅則中全部商品總數的25.8%。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適當提高紡織品、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稅率;二是提高抗愛滋病藥物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率

由於中國出口型企業受多方面不利因素衝擊,利潤下滑顯著。中國通脹壓力較大,原材料漲價比較厲害,同時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也比較大,給中國企業帶來較大成本壓力;人民幣不斷升值,給中國出口型企業也帶來了較大的出口壓力;與此同時,全球經濟瀕臨衰退,市場需求不斷萎縮,也給中國出口帶來了較大的障礙。受上述不利因素衝擊最大的就是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最具代表性的紡織品、服裝、玩具等企業。

紡織、服裝及玩具類企業虧損數不斷增多,相當一部分企業不得不關門倒閉。據國家發改委中小企業司8月初發布的統計結果顯示,在國際經濟形勢增速放緩、中國巨觀調控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下,2008年相當部分中小企業面臨資金鍊斷裂等困難,全國約十分之一的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在2008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長率接近30%,較去年同比減少15%;中國2008年上半年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表的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倒閉超過1萬多家,有2/3的紡織企業面臨重整。

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至9月份,中國紡織品、服裝及玩具出口增速持續下滑;其中,服裝及衣著附屬檔案、鞋類及玩具出口增速下滑最為顯著,前9個月各月份出口增速均顯現較大程度的下滑。數據顯示,2008年1-9月份,服裝及衣著附屬檔案出口累計增速下滑幅度達到了21.2個百分點;同期,玩具類出口累計增速下滑幅度也達到了16.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此類企業的利潤大幅下滑,數據顯示,1-8月份,紡織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長為12.69%,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7.86個百分點;同期,紡織服裝、製造業利潤累計同比增長10.10%,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8.98個百分點。

2008年中國出口增速與去年同期相比下滑較為明顯。前9個月數據均較去年同期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2008年9月份出口增速為22.3%,較去年同期下滑4.8個百分點。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逐步蔓延到實體經濟,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時期,由此造成的市場需求萎縮和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將使中國出口增速持續下滑。此外,從新出口訂單指數來看,2008年9月份,該指數儘管較8月份略有回升,但仍是2008年7月份以來第三個月小於50%。總體來看,中國出口增長面臨快速下行風險

全球實體經濟下行趨勢已經明朗化,在實體經濟中大量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財務壓力很大,正如美聯儲所發布公告中所稱:“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活動的步伐顯著放慢,另外,金融市場動盪的加劇有可能進一步壓制支出,部分是由於它將進一步降低家庭和企業獲得信貸的能力。”加上美國房價持續下跌,這都將對消費開支與存貨投資產生抑制作用,必將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衝擊,由於美國經濟與歐洲、亞洲經濟關係密切,美國經濟減速正向非美地區傳導,這將直接拖累亞洲、歐洲地區的出口,從而阻礙全球經濟成長。

整體而言,在出口供給方面,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供給國,中國的貿易條件現階段趨於惡化,而且國際上勞動密集產品出口競爭日益激烈,再加上中國此類產品生產規模增長過快,引起此類商品價格逐年下降。由於以出口為主的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與珠三角一帶,而近期這些地區中部分企業出現了破產倒閉等問題。這些負面衝擊了中國實體經濟。

與進口替代差別

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導向戰略分析比較
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戰略政策扭曲的效率差別在於,出口導向政策會通過規模經濟或競爭刺激提高一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進口替代政策則會通過削弱競爭對降低成本的刺激而降低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進口自由化可以加強競爭對降低成本的刺激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出口導向和進口自由化會通過放鬆外匯約束和便利進口不可替代的中間產品和資本品來加速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

進口替代的內向型戰略和出口導向的外向型戰略的經濟實績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歸結於要素市場扭曲的差別,因為要素市場的扭曲導致總的生產能力的下降。在開發中國家如果貿易戰略下的各種政策使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而對資本的需求相對增加,那么這種扭曲及其程度越高越是不利。進口替代的內向型戰略正是造成了這一結果。要素市場這種扭曲的形成來源於政府在不同戰略下對資本與勞動力市場的各種政策,主要是管制產品價格,指導私人投資,控制利率和信貸分配以及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由於內向型戰略下的各項政策,資本的成本相對於勞動力的成本下降,形成二者間的巨大扭曲。

在外向型戰略中,對要素市場的干預及貿易政策引起的扭曲較小,因而導致單位產出的增加中實際需要的勞動力與潛在的直接勞動力的偏離程度較小,從而對就業問題的解決即本國富裕要素的利用影響比較有利。

扭曲抑制增長與發展的因素在於:

第一,過度出口激勵政策下的價值流失。不論是調低(在一個時期內低估)的匯率政策,還是低稅利、出口退稅、外匯鼓勵、生產扶持等政策,一個共同點是使生產企業能在不變的或者有所提高的本幣收入下擴大產品的生產與出口。所以,部分利益流向國外,這就是價值流失,國民財富的流失。

第二,勞動密集型發展戰略下的反資本積累傾向。應看到這種要素密集型偏向政策下的偏向效應。經濟成長理論指出資本的積累是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如果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激勵大到抑制投資激勵的程度,那么投資的相對不足就抑制了長期的經濟成長。

第三,保護低效導致資本—產出難以提高。過度的出口激勵政策也具有兩個負面效應,一是政策部分地減輕了出口生產提高效率的壓力,二是進口商品價格的提高降低了國產替代品的競爭壓力。

第四,價格機製作用的抑制導致實際生產能力的下降。在激勵政策中總是包含著政府付出代價,或其他經濟部門付出代價 (政府偏向),如果資源重新配置是受其他因素制約的,那么激勵政策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第五,為激勵政策而付出的社會成本反過來約束了社會對發展的激勵能力。激勵政策中的政府成本如退稅讓利、低價的基礎設施服務等,結果是政府財力的下降,政府對整個經濟的調控、投資能力減弱,再轉化為在經濟成長與發展中作用的減弱。

發展方向

出口導向戰略出口導向戰略=服裝業
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的惡化並向全球蔓延,中國經濟也面臨著快速下行風險,在此形勢下,政府的調控目標逐步由過去的“一保一控”轉變為全力“保增長”。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預期通脹壓力減緩,那么,防止中國經濟成長的快速下滑成為當前政府巨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這次政府針對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中小型企業,調高其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儘管中國政府試圖改變現階段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造成了負面後果是中國(特別是廣東浙江兩省)有不少中小企業破產倒閉,儘管倒下去的企業大多數是高污染高能耗、勞動密集型企業,但是,鑒於這部分企業吸納勞動力多、就業面廣,所以暫時有必要通過財政政策的適當調整,幫助企業樹立信心、度過難關,防止出現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響中國實體經濟。

不過,政府同時調高部分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稅,就是為了鼓勵產業升級,改變過去簡單的低附加值、簡單加工產品出口,試圖引導企業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從可持續經濟成長角度而言,技術進步是非常關鍵的要素。

總體上,這次出口退稅率調整對中國的服裝紡織行業、玩具、機電行業以及高附加值醫藥行業構成一定程度的利好。

不過,在現階段美國次債金融危機嚴重影響中國外貿出口時,中國反而應抓住這一契機,及時調整出口導向戰略,變壓力為動力,必須認清中國已成為貿易和經濟大國的基本事實,要通過適度降低外貿依存度,擴大內需,充分利用大國優勢加速產業結構升級,避免向長期產品附屬化增長模式的方向發展。放棄單一的出口導向型戰略,儘管在短期內可以維持出口規模,但是必須促進出口商品結構的最佳化,通過鼓勵與扶持高附加值產業與產品出口,走向內外需求均衡的大國經濟,走向技術引領的經濟成長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