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碧池

凝碧池,唐代洛陽禁苑中池名,據計有功《唐詩紀事》載:安祿山叛逆唐王朝之後,曾大會凝碧池,逼使梨園弟子為他奏樂,眾樂人思念玄宗欷噓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擲棄樂器、面向西方失聲大慟,安祿山當即下令,殘酷無比地將雷海清肢解於試馬殿上。詩人王維當時正被安祿山拘禁於菩提寺,聞之,作詩云“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報與大家得知,這篇歌詩,說的是至德元載逆賊安祿山僭偽,在東都禁苑凝碧池上張樂,迫令梨園子弟供奉,人所不堪,樂工紛紛聲隨淚下……”
“朕於行在亦聞此詩,不勝悲感。作此詩的王維,如今何在?”
“王維天寶末年為給事中。上皇幸蜀,王維扈從不及,為賊所獲,曾受偽官。如今天日重輝,龍馭返京,陷賊官以三等定罪,維與鄭虔、張通等人都囚禁在宣楊里楊國忠舊宅,候有司發落。”
曾經陷身賊營、接受偽職,於朝廷是難以寬宥之事,聽了此言連天子都沉默了。侍奉的內侍小心翼翼進言:“大家初即位時,在靈武聞得‘凝碧池頭奏管弦’一句,也曾悲傷唏噓,誓必討賊還京。想王維能作此詩,畢竟心向王庭……”天子打斷道:“王維既受偽官,詩篇如何傳誦出來?”
“聞說是其友裴迪私自抄錄,流傳出來。”
“命裴迪入見有司,悉數供述當日情狀。”
裴迪此刻並無官職,卻是關中名士,有司也不敢太過簡褻,見他奉旨來供述情狀,還恭恭敬敬稱呼了一聲:“秀才。”裴迪灑落就座,娓娓道來:“王維委實不曾甘心從賊。西京陷落之際,他便服下痢藥自殘身軀,口喑不語,抗拒賊命。只是安祿山素來重他才華,強加偽官,逼迫著送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里……”
洛陽菩提寺,其實是極其蕭條冷落的所在,秋深時分踏入寺門,枯黃的槐葉鋪了滿地也無人掃,負責看管的叛軍小卒懶洋洋地指點:“探看王啞子官?自家入去,僧舍深處便是。”
拘禁的斗室不甚惡劣,蕭然一間,唯有四物:茶鐺、藥臼、經案與繩床。這布置其實與主人在長安居官時的別業還是一般樣,使得推門進來的客人,一時恍惚,覺得冒著亂世流離、亂軍烽煙,一路追隨趕到東都來探看朋友的經歷,卻原來是一場夢境,踏進的還是昔年閒適安樂時光,怔然中想起朋友字號,稱呼出來:“摩詰。”
釋了自家得名的經卷《維摩詰經》起來相迎的主人,卻霎時間將光景又拉回這朝夕難保的亂世,搶過來執手相看,只能無語潸然。半晌手指在自己掌心裡胡亂劃著名,寫的是對朋友的稱呼,這個動作讓人恍然驚覺——他服藥自殘,還在喑啞。
那么相敘不成,只敘述罷,或者全然是傾訴——摩詰,你可知道我們的長安,如今埋沒在胡塵里,千家錦繡萬戶羅綺,俱是舊夢。王孫公子骨成灰,內家宮苑為誰麗!
而如今的洛陽,是叛軍的巢穴,布滿了磨牙吮血的豺狼,享受著至高無上的供奉。“尚記上苑馴養的大象么?常於聖人飲宴之際,擎杯跪獻。安祿山得了西京,也欲享受,大宴諸叛將的時候,命象奴牽了象來奉承。不料大象最通人性,望見南面而坐的不是天子,盡數僵立不動。象奴勉強送杯,卻被大象卷了酒杯,拋擲開去,抵死不獻。安賊大怒,將大象盡行殺了……”
“畜生都知道大義,人何以堪?摩詰,你還記得梨園供奉雷海青罷?舊年西京號他為‘田都元帥’,內家琵琶第一好手。你最擅音律,也曾與他過往談藝。想當年你在岐王府上奏《郁輪袍》,他還同你較過宮商來……”
“前日,雷樂師在凝碧池頭……卻已殉國了……”
凝碧池頭奏管弦,不是心甘情願的獻藝,而是在刀槍威逼下為踐踏家園的逆賊作樂。這般情勢下的音樂其實不成曲調,奏得斷斷續續,梨園子弟的哽咽聲和著管弦,聲聲刺耳,紛紛墮淚。安祿山拍案大怒:“飲宴歡樂,何得哭泣!左右查看,有淚痕者,斬!”
驀地嗆啷一聲,是琵琶擲落,金徽玉軫散落了滿地,琵琶手轉身面西,向著長安方向放聲大哭:“我是大唐皇家梨園子弟,怎堪忍辱!”逆賊們都驚得目瞪口呆,安祿山狂怒大叫:“拖下去!……”
敘述人悲痛得說不下去了,聽話人也無聲流淚,整了衣衫,向西哭拜。他上前抱住朋友清瘦病軀,一道哽咽許願:“但願早日海晏河清,聖人歸來,天下太平。”
隔了兩年的時光,供述到此處,堂上官員也不禁感嘆唏噓:“國家危難之際,必有忠烈。王維便是為此作了‘凝碧池頭’一詩的?”
“是,王維當日口喑,是以指代筆,在裴某掌心裡一字一句寫下此詩。裴某暗記於心,傳誦出來,致蒙上聽。”
供述狀即日傳送內家,不一刻便下了玉旨綸音:“按裴迪所述,查得王維雖然陷賊,不負天家。其弟刑部侍郎王縉亦願削職為兄贖罪。姑且免責,降級聽用。”
赦罪中使和供述證人一道出了皇城,往宣楊坊方向去的時候,頗是笑吟吟稱恭喜:“王維免罪,固然是他自家忠心可嘉,得蒙天眷,卻也得裴秀才之力不淺。秀才一道去賀喜么?”對方謙謝微笑:“正欲歸去輞川,便可與摩詰同往。”
他心頭浮想起來的,卻是當日菩提寺中抱著朋友一起向西哭拜,還曾許下諾來:“有朝一日得獲平安,定與摩詰同歸輞川,再效少年南山之游,相隨相伴,安度此生。”
向西哭拜的,其實並不是在西面的天子朝廷,而是終南山層層翠微,少年舊遊如夢處。
終南山的少年時光,正如摩詰筆下清淡秀美的畫卷,又如他寧靜細膩的詩篇。回憶起來有如最清澈的露珠,十二萬分小心翼翼呵護著,生怕沾染了塵俗。是什麼日子他去做了官,便纓了塵網,遠了閒適?自己曾經寫詩相問:“輞水去悠悠,南山復何在?”他回答道:“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原來兩個人心底,都有那么一個不可觸及的夢境,卻遠在白雲之外。
甚則他不是沒有悔意的,拋擲了山林清逸,朋友間也會微生隔閡,正如他又寫詩贈自己道: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當時自己在想:“摩詰,豈能與你便分攜?”
是的,你處朝堂,我不棄輞川與你同游;你囚賊庭,我乾冒鋒鏑趕赴探看。千軍萬馬都不懼,千山萬水也相從,豈能便分攜?
世事白雲蒼狗,終究炎涼轉變。經歷了國破家亡,身危名辱,兜兜轉轉總能相隨相伴,便知曉了那悠悠白雲外的終南山樂土,其實就在自己心中。
其實當日賦畢凝碧池,他一字一句寫在自己掌心裡的,還有另外一首詩:
“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沉思微笑,策馬跟隨赦罪使得得而去,一顆心輕揚飛舞起來:“如今你真箇逃脫了天羅地網,好赴世外桃源。摩詰,我們歸去,輞川莊上看畫圖。”
——大唐詩人行吟集之《凝碧池》完——
【這一篇是裴迪/王維(貌似我逆了CP,變年下了……)因為前一個劉希夷的故事不吉祥,作為生日賀文不妥當,於是向某人告罪,重寫一篇HE的文補賀。某人,請接受我遲到的生日祝賀!
凝碧池故事,載見《安祿山事跡》、《明皇雜錄補題》、《唐詩紀事》等。《隋唐演義》小說也有描寫,章回題目道:“凝碧池雷海青殉節 普施寺王摩詰吟詩。”兩唐書將王維被安祿山囚禁的地方都寫作“普施寺”,前引三書則作“普提寺”,而王維本詩詩題為:“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示裴迪”。姑以王維詩題為準。該寺有說在長安,但根據詩題,是在洛陽。
詩題中說是“口號”(另一首也是口號),也就是口誦的意思,顯然王維當時是能說話的,不過他服藥裝病,就是自稱得了“瘖疾”,於是為了行文效果,姑且算他當時真的啞巴了:)
王維被赦罪是由於凝碧池詩以及弟弟王縉請求削職為哥哥贖罪,沒有記載裴迪與此相關,這裡是小說家言。不過裴迪是當年凝碧池詩的見證人與傳播人,設計這么一個情節,自覺還是不算離譜的,呵呵,達人切莫深究。
其實按照考據,裴迪小王維十多歲,而王維弱冠即出仕,所謂少年終南山隱居,他們究竟是怎么相伴的,我自己也打了個問號。但王裴詩歌來往,常常道及南山隱居,而王維行年事跡,空白甚多,於是就不拘泥了。
凝碧池有說在長安,但其實當在洛陽禁苑。唐肅宗還京後追究偽官之罪,王維和鄭虔等人被拘禁在宣揚里楊國忠舊宅,事出《太平廣記》轉引《集異記》。
此篇散亂,自覺不佳,於是HE的文果然不容易寫好嗎?】
凝碧池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報與大家得知,這篇歌詩,說的是至德元載逆賊安祿山僭偽,在東都禁苑凝碧池上張樂,迫令梨園子弟供奉,人所不堪,樂工紛紛聲隨淚下……”
“朕於行在亦聞此詩,不勝悲感。作此詩的王維,如今何在?”
“王維天寶末年為給事中。上皇幸蜀,王維扈從不及,為賊所獲,曾受偽官。如今天日重輝,龍馭返京,陷賊官以三等定罪,維與鄭虔、張通等人都囚禁在宣楊里楊國忠舊宅,候有司發落。”
曾經陷身賊營、接受偽職,於朝廷是難以寬宥之事,聽了此言連天子都沉默了。侍奉的內侍小心翼翼進言:“大家初即位時,在靈武聞得‘凝碧池頭奏管弦’一句,也曾悲傷唏噓,誓必討賊還京。想王維能作此詩,畢竟心向王庭……”天子打斷道:“王維既受偽官,詩篇如何傳誦出來?”
“聞說是其友裴迪私自抄錄,流傳出來。”
“命裴迪入見有司,悉數供述當日情狀。”
裴迪此刻並無官職,卻是關中名士,有司也不敢太過簡褻,見他奉旨來供述情狀,還恭恭敬敬稱呼了一聲:“秀才。”裴迪灑落就座,娓娓道來:“王維委實不曾甘心從賊。西京陷落之際,他便服下痢藥自殘身軀,口喑不語,抗拒賊命。只是安祿山素來重他才華,強加偽官,逼迫著送到洛陽,拘禁在菩提寺里……”
洛陽菩提寺,其實是極其蕭條冷落的所在,秋深時分踏入寺門,枯黃的槐葉鋪了滿地也無人掃,負責看管的叛軍小卒懶洋洋地指點:“探看王啞子官?自家入去,僧舍深處便是。”
拘禁的斗室不甚惡劣,蕭然一間,唯有四物:茶鐺、藥臼、經案與繩床。這布置其實與主人在長安居官時的別業還是一般樣,使得推門進來的客人,一時恍惚,覺得冒著亂世流離、亂軍烽煙,一路追隨趕到東都來探看朋友的經歷,卻原來是一場夢境,踏進的還是昔年閒適安樂時光,怔然中想起朋友字號,稱呼出來:“摩詰。”
釋了自家得名的經卷《維摩詰經》起來相迎的主人,卻霎時間將光景又拉回這朝夕難保的亂世,搶過來執手相看,只能無語潸然。半晌手指在自己掌心裡胡亂劃著名,寫的是對朋友的稱呼,這個動作讓人恍然驚覺——他服藥自殘,還在喑啞。
那么相敘不成,只敘述罷,或者全然是傾訴——摩詰,你可知道我們的長安,如今埋沒在胡塵里,千家錦繡萬戶羅綺,俱是舊夢。王孫公子骨成灰,內家宮苑為誰麗!
而如今的洛陽,是叛軍的巢穴,布滿了磨牙吮血的豺狼,享受著至高無上的供奉。“尚記上苑馴養的大象么?常於聖人飲宴之際,擎杯跪獻。安祿山得了西京,也欲享受,大宴諸叛將的時候,命象奴牽了象來奉承。不料大象最通人性,望見南面而坐的不是天子,盡數僵立不動。象奴勉強送杯,卻被大象卷了酒杯,拋擲開去,抵死不獻。安賊大怒,將大象盡行殺了……”
“畜生都知道大義,人何以堪?摩詰,你還記得梨園供奉雷海青罷?舊年西京號他為‘田都元帥’,內家琵琶第一好手。你最擅音律,也曾與他過往談藝。想當年你在岐王府上奏《郁輪袍》,他還同你較過宮商來……”
“前日,雷樂師在凝碧池頭……卻已殉國了……”
凝碧池頭奏管弦,不是心甘情願的獻藝,而是在刀槍威逼下為踐踏家園的逆賊作樂。這般情勢下的音樂其實不成曲調,奏得斷斷續續,梨園子弟的哽咽聲和著管弦,聲聲刺耳,紛紛墮淚。安祿山拍案大怒:“飲宴歡樂,何得哭泣!左右查看,有淚痕者,斬!”
驀地嗆啷一聲,是琵琶擲落,金徽玉軫散落了滿地,琵琶手轉身面西,向著長安方向放聲大哭:“我是大唐皇家梨園子弟,怎堪忍辱!”逆賊們都驚得目瞪口呆,安祿山狂怒大叫:“拖下去!……”
敘述人悲痛得說不下去了,聽話人也無聲流淚,整了衣衫,向西哭拜。他上前抱住朋友清瘦病軀,一道哽咽許願:“但願早日海晏河清,聖人歸來,天下太平。”
隔了兩年的時光,供述到此處,堂上官員也不禁感嘆唏噓:“國家危難之際,必有忠烈。王維便是為此作了‘凝碧池頭’一詩的?”
“是,王維當日口喑,是以指代筆,在裴某掌心裡一字一句寫下此詩。裴某暗記於心,傳誦出來,致蒙上聽。”
供述狀即日傳送內家,不一刻便下了玉旨綸音:“按裴迪所述,查得王維雖然陷賊,不負天家。其弟刑部侍郎王縉亦願削職為兄贖罪。姑且免責,降級聽用。”
赦罪中使和供述證人一道出了皇城,往宣楊坊方向去的時候,頗是笑吟吟稱恭喜:“王維免罪,固然是他自家忠心可嘉,得蒙天眷,卻也得裴秀才之力不淺。秀才一道去賀喜么?”對方謙謝微笑:“正欲歸去輞川,便可與摩詰同往。”
他心頭浮想起來的,卻是當日菩提寺中抱著朋友一起向西哭拜,還曾許下諾來:“有朝一日得獲平安,定與摩詰同歸輞川,再效少年南山之游,相隨相伴,安度此生。”
向西哭拜的,其實並不是在西面的天子朝廷,而是終南山層層翠微,少年舊遊如夢處。
終南山的少年時光,正如摩詰筆下清淡秀美的畫卷,又如他寧靜細膩的詩篇。回憶起來有如最清澈的露珠,十二萬分小心翼翼呵護著,生怕沾染了塵俗。是什麼日子他去做了官,便纓了塵網,遠了閒適?自己曾經寫詩相問:“輞水去悠悠,南山復何在?”他回答道:“君問終南山,心知白雲外。”原來兩個人心底,都有那么一個不可觸及的夢境,卻遠在白雲之外。
甚則他不是沒有悔意的,拋擲了山林清逸,朋友間也會微生隔閡,正如他又寫詩贈自己道:
“不相見,不相見來久。日日泉水頭,常憶同攜手。
攜手本同心,復嘆忽分襟。相憶今如此,相思深不深。“
當時自己在想:“摩詰,豈能與你便分攜?”
是的,你處朝堂,我不棄輞川與你同游;你囚賊庭,我乾冒鋒鏑趕赴探看。千軍萬馬都不懼,千山萬水也相從,豈能便分攜?
世事白雲蒼狗,終究炎涼轉變。經歷了國破家亡,身危名辱,兜兜轉轉總能相隨相伴,便知曉了那悠悠白雲外的終南山樂土,其實就在自己心中。
其實當日賦畢凝碧池,他一字一句寫在自己掌心裡的,還有另外一首詩:
“安得舍羅網,拂衣辭世喧。悠然策藜杖,歸向桃花源。”
沉思微笑,策馬跟隨赦罪使得得而去,一顆心輕揚飛舞起來:“如今你真箇逃脫了天羅地網,好赴世外桃源。摩詰,我們歸去,輞川莊上看畫圖。”
——大唐詩人行吟集之《凝碧池》完——
【這一篇是裴迪/王維(貌似我逆了CP,變年下了……)因為前一個劉希夷的故事不吉祥,作為生日賀文不妥當,於是向某人告罪,重寫一篇HE的文補賀。某人,請接受我遲到的生日祝賀!
凝碧池故事,載見《安祿山事跡》、《明皇雜錄補題》、《唐詩紀事》等。《隋唐演義》小說也有描寫,章回題目道:“凝碧池雷海青殉節 普施寺王摩詰吟詩。”兩唐書將王維被安祿山囚禁的地方都寫作“普施寺”,前引三書則作“普提寺”,而王維本詩詩題為:“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示裴迪”。姑以王維詩題為準。該寺有說在長安,但根據詩題,是在洛陽。
詩題中說是“口號”(另一首也是口號),也就是口誦的意思,顯然王維當時是能說話的,不過他服藥裝病,就是自稱得了“瘖疾”,於是為了行文效果,姑且算他當時真的啞巴了:)
王維被赦罪是由於凝碧池詩以及弟弟王縉請求削職為哥哥贖罪,沒有記載裴迪與此相關,這裡是小說家言。不過裴迪是當年凝碧池詩的見證人與傳播人,設計這么一個情節,自覺還是不算離譜的,呵呵,達人切莫深究。
其實按照考據,裴迪小王維十多歲,而王維弱冠即出仕,所謂少年終南山隱居,他們究竟是怎么相伴的,我自己也打了個問號。但王裴詩歌來往,常常道及南山隱居,而王維行年事跡,空白甚多,於是就不拘泥了。
凝碧池有說在長安,但其實當在洛陽禁苑。唐肅宗還京後追究偽官之罪,王維和鄭虔等人被拘禁在宣揚里楊國忠舊宅,事出《太平廣記》轉引《集異記》。

讀音

nínɡ bì chí

得名

1.唐禁苑中池名。唐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兵入長安,曾大宴其部下於此處。
王維曾賦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王維小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font],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被稱為“詩佛”。 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王維在唐詩的範疇顯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科第一(即狀元)。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後兩京收復,降職為太子中允,復累遷至給事中,終尚書右丞。

(凝碧池)

凝碧池,唐代洛陽禁苑中池名,據計有功《唐詩紀事》載:安祿山叛逆唐王朝之後,曾大會凝碧池,逼使梨園弟子為他奏樂,眾樂人思念玄宗欷噓泣下,其中有雷海清者,擲棄樂器、面向西方失聲大慟,安祿山當即下令,殘酷無比地將雷海清肢解於試馬殿上。詩人王維當時正被安祿山拘禁於菩提寺,聞之,作詩云“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落葉深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
大概是“醉別西樓醒不記”
碧,字面上的意思,碧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