凖

“凖”與“準”在古代是兩個獨立漢字,各有內涵和外延,並不完全相等。在《漢語大字典》袖珍本中,“凖”字列在第746頁,“準”列在第128頁。但在古時這兩個字有時也有通用的情形。“準”字今為“凖”的簡體字字。部外筆畫:10,總筆畫:12,五筆:86&98UWYF,倉頡:IGJ,筆順編號:413241112112,四角號碼:30401,UniCode:CJK,統一漢字:U+51D6。

基本信息

讀音

zhǔn

部首筆畫

凖
部首:冫,
部外筆畫:10,
總筆畫:12
五筆86&98:UWYF
倉頡:IGJ
筆順編號:413241112112
四角號碼:30401
UniCode:CJK
統一漢字U+51D6

字形字義

凖zhǔnㄓㄨㄣˇ形聲。字從冫,從隼,隼亦聲。“隼”指“獵隼”,引申為“對準目標”。“冫”指“冰”,引申為“凝固”、“凍結”。“冫”與“隼”聯合起來表示“獵隼鎖定目標”。
本義:(獵隼)鎖定目標。
引申義:1.在水平儀上將刻度指針鎖定在“零度”(絕對水平)上。2.測量水平度或傾斜度。度量。
再引申義:1.水平(“傾斜”的反義詞)。2.均等。相等。3.標準。準則。4.準確。正確。5.確切。確實。6.依照。依據。7.比照。揣度。8.準許。允許。
轉義:1.箭靶。2.(有指針和刻度盤的)水平儀。3.定音器。4.鼻子。5.監獄官員。6.木工刨子。
◎見“準”。
English◎rule,guideline,standard

漢語字典的解釋

準凖zhǔn【形】
(形聲。從水,隼(sǔn)聲。本義:平,不傾斜)同本義(取義於水平,側重於平穩)〖level〗凖,平也。——《說文》
字亦俗作準。段玉裁注:“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謂之凖”推而放諸東海而凖。——《禮記·祭義》
注:“猶平也。”亦指其他物體的平輈注則利凖,利凖則久,和則安。——《周禮·考工記》
又如:準望(測繪地圖的方法之一)準確〖accurate;precise;exact〗。如:不知準不準;投籃準;打得準;猜得準;準成(準星;準確可靠);準當(準確恰當);那準不對;沒準兒輕重相當;
均等〖equal〗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易·繫辭》
幸少從女言,得厚息,略相準。——《聊齋志異》
準凖zhǔn【名】古代測量水平的儀器〖level〗 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漢書·律曆志上》
又如:準平(測量平面的儀器)標準;法則〖standard;rule〗禮者,節之凖也。——《荀子·致士》
又如:準式,準格(標準,準則);準限(標準)箭靶,靶子。通“埻”〖target〗我有平肩輿,前途猶準的。——杜甫《鄭典設自施州歸》
又如:準的(箭靶;標準;準則);準執(箭靶);準鵠(即正鵠。箭靶。引申為目標);準式(標準;楷模);準格(猶言標準、規格)鼻子〖nose〗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李白《梁甫吟》
姓準凖zhǔn【動】
允許;批准〖permit;allow;grant〗。唐、宋以來公文上許可的批語,俗作“準”乃於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周書·文帝紀下》
我要放他,你又苦苦的不準。——《兒女英雄傳》
又如:準查記錄;準行(準許;許可);準奏(君主批准臣屬的奏章)料想;打算〖expect〗。如:準擬(料想;打算);準承(料想;打算)仿效,效法〖follow〗始都樂壽,號金城宮,備百官,準開皇故事

。——《新唐書》

又如:準遵(遵循;依照);準據(依據);準擬(遵循;模仿)

漢語大詞典

凖1[zhǔnㄓㄨㄣˇ]同“準1”。宋唐庚《受代有日呈談勉翁謝與權》詩:“分題踴躍誰避席,得句歡呼同破凖。”明何景明《進舟賦》:“泥軌度而侷促兮,放凖墨而外求。”
準1[zhǔnㄓㄨㄣˇ][《廣韻》之尹切,上準,章。]亦作“凖1”。“綧1”的今字。
1.水之平。《說文·水部》:“準,平也。”段玉裁註:“謂水之平也。天下莫平於水,水平謂之準。”
2.指其它物體的平。《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準,利準則久,和則安。”鄭玄註:“‘準則久’謂輈之在輿下者平如準則能久也。”賈公彥疏:“準,平也,亦水之類,故以準為平解之。”
3.古代測量水平的儀器。《韓非子·有度》:“故繩直而枉木斲,準夷而高科削。”《漢書·律曆志上》:“準者,所以揆平取正也。”《新唐書·天文志一》:“至七年儀(渾儀)成。表裏三重,下據準基,狀如十字。”
4.標準;準則。《荀子·致仕》:“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熔裁》:“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於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故三準既定,次討字句。”清陳鱣《對策》卷五:“董仲舒、華令思何以尚此,可謂後生之準也。”
5.指使合乎標準。
6.確定的主意、方式、規律等。元袁易《燭影搖紅》詞:“幾多心緒,鵲語無憑,燈花無準。”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十三:“現在呢,她只要去‘串門子’,他就是這么說的。只要去同人敘道,就像他同她談話一樣,這個她有準,別人一定也會歡迎她的。”胡萬春《生長在黃浦江邊的人》:“‘哪兒去找沈阿四呀?’‘他這個人呀,沒一個準。’”
7.符合;等齊;相當。《易·繫辭上》:“辭也者,各指其所之,《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孔穎達疏:“言聖人作《易》與天地相準。”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抗喉矯舌之差,攢唇激齒之異,廉肉相準,皎然可分。”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秋練》:“生以所言物價告父。父頗不信,姑以餘貲半從其教。既歸,所自置貨,貲本大虧;幸少從女言,得厚息,略相準。”
8.衡量,比較。《韓非子·難二》:“以刑名收臣,以度量準下。”三國魏嵇康《釋私論》:“言不計乎得失而遇善,行不準乎是非而遇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交州外城記》曰:‘從日南郡南去,到林邑國,四百餘里。’準徑相符。”《新唐書·鄭元璹傳》:“夷狄以馬羊準盛衰,今突厥六畜不蕃……不三年必亡。”
9.引申為揣度。《淮南子·覽冥訓》:“大夫隱道而不言,羣臣準上意而懷當。”高誘註:“準,望。”
10.瞄準;測定。《淮南子·齊俗訓》:“強脊者使之負土,眇者使之準,傴者使之塗,各有所宜。”《宋史·蘇軾傳》:“軾始至潁,遣吏以水平準之,淮之漲水高於新溝幾一丈。”《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施復自己也摸出等子來準一準,還覺輕些,又爭添上一二分,也就罷了。”清俞樾《茶香室續鈔·稱水》:“自元旦至十二日,當一歲之月,以瓶汲水,準其輕重。”
11.見“準的”。
12.依照;以為準繩。《漢書·刑法志》:“《書》不云乎?‘惟刑之恤哉!’其審核之,務準古法,朕將盡心覽焉。”《舊唐書·唐紹傳》:“又準令,五品官婚葬,元無鼓吹,惟京官五品,得借四品鼓吹為儀。”清錢泳《履園叢話·雜記下·尺》:“尺寸古今不同,余嘗仿製一尺,準以工部營造尺為則,將周制銅劍莖較於今尺則五寸一分半。”
13.仿照;效法。《文 選·左思〈詠史〉之一》:“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李周翰註:“賈誼作《過秦論》,司馬相如作《子虛賦》,準擬此以為法則也。”準,一本作準。《新唐書·竇建德傳》:“始都樂壽,號金城宮,備百官,準開皇故事。”
14.抵償;折兌。南朝梁任昉《奏彈劉整》:“米未展送,﹝劉整﹞忽至戶前,隔箔攘拳大罵,突進房中,屏風上取車帷準米去。”唐韓愈《贈崔立之評事》詩:“牆根菊花好沽酒,錢帛縱空衣可準。”《明史·湯開遠傳》:“諸臣有過可議,亦有勞可準。”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元太宗八年,始造交鈔……以貫計者,曰一貫文、二貫文。每二貫準白銀一兩。”
15.謂程度相近,可以看作一類。梁啓超《科學精神與東西文化》:“兩方比較,我們隋唐佛學時代,還有點‘準科學的’精神不時發現。”瞿秋白《亂彈·亂彈(代序)》:“他們始終也是鹽官兒,至少也是類似於官的‘準官兒’。”毛澤東《論持久戰》四:“台兒莊勝利之後,有些人主張徐州戰役應是‘準決戰’。”郭沫若《在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過去的讀書人﹞唯讀一些官家或準官家的史料。”
16.準確。《西遊記》第十回:“長安城裏,西門街上,有個賣卦先生,算得最準。”《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那班婦女見老爺斷的這等準,轟一聲都圍上來了。”《老殘遊記》第一回:“那三人卻俱是空身,帶了一個最準的向盤。”茅盾《子夜》十一:“我記不準老趙在這裡的房間到底是幾號。”
17.準許;允許。《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晦翁準了他狀,提那大姓到官。”丁玲《母親》二:“我說要讀書,你就不準,偏生她一說讀書,你就幫她。”曹禺《雷雨》第二幕:“太太準她來跟您請安就是老大的面子。”
18.一定;肯定。《三國演義》第六三回:“心疑則致夢,何凶之有……主公再勿多言,來早準行。”《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這準是使猛了勁,岔了氣了。”老舍《四世同堂》二:“冠先生每天必定刮臉,十天準理一次髮,白頭髮有一根拔一根。”丁玲《小火輪上》:“那有著玻璃窗的一家,是萬無一失的,準是這埠頭熱鬧集中的地方,某某茶館了。”
19.準人。古代獄官。《書·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後矣。”孔穎達疏:“居汝掌事之六卿,居汝牧民之州伯,居汝平法之獄官。使此三者皆得其人,則此惟君矣。”參見“準人”。
20.鼻子。《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司馬貞索隱引李斐曰:“準,鼻也。始皇蜂目長準,蓋鼻高起。”《金瓶梅詞話》第二九回:“承漿地閣要豐隆,準乃財星居正中。”清魏源《聖武記》卷六:“﹝俄羅斯人﹞面白微頳,高準,采鬢髯,紅氊帽,油鞾。”
21.據以校定樂律(音高)的古樂器名。《後漢書·律曆志上》:“太史丞弘試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罷。自此律家莫能為準施弦,候部莫知復見。熹平六年,東觀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張光等問準意。光等不知,歸閱舊藏,及得其器,形制如房(京房)書,猶不能定弦緩急。”宋高承《事物紀原·樂舞聲歌·準》:“漢元帝時,京房造準,中瑟而十二弦,隱開九尺,中央一弦,下有盡分寸六十律之節。”

常用詞

【準人】古代獄官,掌管司法刑獄的官。
【準夫】即準人。
【準正】據一定標準查對。
【準平】1.測量平面的儀器。
【準式】1.標準,準則。2.作為標準模式
【準成】準星;準確可靠。
【準折】抵消;抵折
【準局】謂職責範圍的劃分
【準直】準繩
【準的】1.箭靶
【準法】1.供人遵循的法度、仿效的模式2.以“準”調和樂律的方法。
【準限】猶標準。
【準則】1.所遵循的標準或原則。
【準星】1.槍炮瞄準裝置的一部分。
【準保】表示可以肯定或保證。
【準信】1.確信。
【準度】測量;衡量。
【準度】瞄準器。
【準格】標準;準則。
【準時】確守規定的時刻。
【準家】主人家,東家。
【準執】箭靶。
【準望】1.謂辨正方位。2.測繪地圖的方法之一。3.猶對等,平等。
【準提】佛教菩薩名。
【準裁】衡量,裁定
【準揆】猶測度。
【準量】1.計量;估量。2.引申為比例。
【準程】準則;法式。
【準備】1.預先安排或籌劃。2.打算。
【準當】準確恰當。
【準準】猶整整。
【準模】比照;仿效。
【準確】謂與實際或預期完全符合。
【準噶爾】清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因部族首領以綽羅斯為姓,故又名綽羅斯部。
【準遵】遵循;依照。
【準據】依據。
【準頭】鼻尖。
【準頭】1.靶子;目標。2.即準星。3.猶一定。
【準衡】均衡,使均等。
【準擬】1.遵循;模仿。2.希望;料想。3.準備;打算。4.準定;一定。
【準點】謂依照規定的鐘點。
【準矱】繩尺。引申為法度、標準。
【準鵠】即正鵠。箭靶。引申為目標。
【準譜兒】謂一定的主意、方法等。
【準繩】1.測定物體平直的器具。準,測平面的水準器;繩,量直度的墨線。2.喻言行所依據的原則或標準。3.衡量;裁督。4.指使嚴格遵守法制。
【準驗】猶言事實的驗證。

古文中的用法

準1[zhǔnㄓㄨㄣˇ][《廣韻》之尹切,上準,章。]
1.允許;批准。《周書·文帝紀下》:“乃於戰所,準當時兵士,人種樹一株,以旌武功。”宋李上交《近事會元·金銀銅魚帒》:“至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並準京官帶魚帒。”《水滸傳》第一一一回:“那人道:‘好漢聽稟,小人是此間揚州城外定浦村陳將士家乾人,使小人過潤州投拜呂樞密那裡獻糧。準了,使箇虞候和小人同回。’”《兒女英雄傳》第三二回:“我要放他,你又苦苦的不準。”
2.依據;根據。漢王褒《洞簫賦》:“於是般匠施巧,夔襄準法。”唐薛用弱《集異記·王安國》:“寇詎敢逃焉,里人送邑,皆準於法。”宋宋鹹《進〈孔叢子〉表》:“臣鹹言:準中書札子,以臣注《孔叢子》,奉聖旨附遞投進者。”梁啓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準是以談,謂土地之地代,以食社會之賜故,而當然屬於國家之所有。”
3.同“準”。標準;準則。《南齊書·禮志上》:“﹝永明﹞十一年,右僕射王晏、吏部尚書徐孝嗣、侍中何胤奏:‘故太子祔太廟,既無先準。’”《梁書·孔休源傳》:“﹝徐孝嗣﹞曰:‘董仲舒、華令思何以尚此,可謂後生之準也。’”唐崔行功《贈太師孔宣公碑》:“及埏深夏屋,樹列遠方,五勝迭遷,六籍無準。”清李漁《慎鸞交·心歸》:“二位的話都作不得準,且聽王又嬙的尊裁。”
4.同“準”。推斷;衡量。漢王充《論衡·講瑞》:“夫三王之時,麟毛色、角趾、身體高大不相似類。推此準後世,麟出必不與前同,明矣!”準,一本作“準”。《周書·姚增垣傳》:“﹝姚增垣﹞對曰:‘臣無聽聲視色之妙,特以經事已多,準之常人,竊以憂懼。’”宋王安石《上時政書》:“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
5.同“準”。折算;折合;抵償。《管子·山至數》:“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幣,以幣準谷而授祿。”《南齊書·王敬則傳》:“漸及元嘉,物價轉賤,私貨則束直六千,官受則匹準五百。”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我有心看上她與我做個媳婦,就準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白秋練》:“既歸所自置貨,資本大虧,幸少從女言,得厚息,略相準。”
6.同“準”。準確。《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那客人真箇只撿細絲稱準,付與施復。”魯迅《且介亭雜文·儒術》:“這種教訓,是從當時的事實推斷出來的,但施之金元而準,按之於明清之際而亦準。”
7.同“準”。一定;肯定。《水滸傳》第四六回:“﹝楊雄﹞尋思:‘此一事準是石秀做出來的。’”清李漁《奈何天·厓略》:“大爺的田稅房租,一年準有四十萬。”魯迅《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假使有一個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著,不久準可以圍滿一堆人。”
8.同“準”。用作名詞,猶把握;準頭。或表示確定的主意、方式、規律等。元無名氏《凍蘇秦》第四折:“他是一箇紫衫銀帶祗候人,他倒肯憐咱困窮,齎發與雪花銀,齎發的我功名有準。”
9.同“準”。猶言足;整。《警世通言·宋小官團圓破氈笠》:“兩個老人家不道女兒執性如此,無可奈何,準準的看守了一夜。”《何典》第二回:“今又猝不及備,要拿出準千準萬銀子來,甚覺費力。”
10.同“準”。鼻子。《戰國策·中山策六》:“若乃其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主之後,非諸侯之姬也。”鮑彪註:“準,鼻。”漢王充《論衡·骨相》:“高祖隆準,龍顏、美須。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11.“準”的簡化字。

拼音是zhun的漢字

拼音是zhun的漢字共有11個,如下: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