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高蹺秧歌

凌源高蹺秧歌

凌源高蹺秧歌是傳統的民眾性的漢族民間舞蹈,為遼寧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凌源地方志記載,該秧歌形式在清代就已出現,有300多年的歷史。凌源高蹺秧歌舞蹈語彙豐富,舞姿優美,造型生動,充滿濃郁的遼西鄉土氣息。內容多以愛情、勞動、生活、神話傳說以及歷史故事等為題材,強烈地表現了勞動人民熱愛生活,嚮往美好,貶惡揚善的思想感情。在表演風格上集歌唱、舞蹈、戲曲為一體,具有完美的手勢、步伐等表演程式,使高蹺秧歌的表演既古樸淳厚、活潑浪漫,又熾烈火爆、舒展豪放。

基本信息

凌源高蹺秧歌凌源高蹺秧歌
所屬地區:遼寧·朝陽·凌源市
文化遺產名稱:凌源高蹺秧歌
遺產編號:Ⅲ-22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8
申報人/申報單位:凌源市
遺產級別:省級

遺產簡介

凌源高蹺秧歌是遼南高蹺秧歌的一個分支。據地方志記載,清代凌源高蹺秧歌即已出現,清末民初進入鼎盛時期。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凌源高蹺秧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根據故事情節和表演的需要扮演各種人物,腳踏木蹺,身著彩衣,手持摺扇手帕等物,隨著鼓樂節奏邊行邊舞,深受當地人民的喜愛。
凌源高蹺秧歌表演人員(當地稱為角上的)少則二三十人,多則七八十人,加上會首旗手、鼓樂隊等(統稱為角下的),有的可達近百人,給人以隆重、大氣之感。人物扮相和服飾也非常講究, 一般包括正公子、醜公子、包頭、漁翁(老生),此外還有扮成戲曲中人物的(當地叫戲出子),所著服裝和古裝戲劇服裝基本一致。
凌源高蹺秧歌主要有三類:一是“下出子”,以舞姿表演、啞劇表演、即興演唱為主,伴奏樂器有嗩吶、鈸、鼓等;二是“上打家什”,以扮演“漁、樵、耕、讀”為主,伴奏樂器沒有嗩吶,主要以挎鼓、顛鑼為主;三是“扮出子”,演員扮成某出戲劇中的人物,但不表演該劇目的情節,隨著文武場的節奏和其他隊員一樣表演。
凌源高蹺秧歌多為打場表演。表演技巧講究“扔、跨、蹲、別、擰”五字硬功,如醜公子的角色,對踩腿子的功夫要求就比較高,需要表演“鷂子翻身”、“落地叉” 、“鍘草節” 、“就地十八滾”等高難動作,步法靈活,動作無拘,特別是在啞劇節目中表演的“撲蝴蝶”、“頂燈”、“開茶館”等絕活,頗具古代“百戲雜耍”的遺風。它的獨特性及藝術性受到了上級文化部門的關注。1983年,國家和省市文化部門曾對凌源刀爾登高蹺進行專門考察並錄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