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米粿

冬米粿又稱“白粿”,也稱“土地公粿”。在逢年過節或是婚喪喜慶之際,永春縣的許多鄉鎮都保留有製作冬米粿的習俗。

起源

早在唐乾元年間(758-760年),有邑人在雲峰村山上修建天竺寺,弘揚佛法。宋代該寺廟極為興盛,占地五十多畝,僧人百餘人,乃八閩聲名遠播的授戒之所,被賢弘法師譽為“南禪聖地”。

宋時,天竺寺因一場大火,僧眾們於是遷至雲峰村並進行擴建,規模更加壯觀。此時僧人亦禪亦農,大量拓荒造田,種糧自給之外,還有餘糧,於是僧人們就用自己種植的早稻冬米製作出一種熟稱“冬米粿”的供品來敬神敬佛,並將製作技術教予當地人。此後的千百年來冬米粿的製作在當地廣為流傳。

至於當時僧人為什麼會想到製作冬米粿以及冬米粿經歷了怎樣的曲折才製作出來,因為沒有史料文字記載,所以現在不得而知。“但是,現在村里人還沿續以前的製作技藝,因純手工製作,工序比較複雜,所以平時很少人做。

製作方法

要製作出柔潤而有筋道的冬米粿,選材很關鍵。要注意選用優質純正的冬米(又稱旱稻、畲稻)作為原材料,然後將淘洗後的冬米放入煮沸的大鍋中,用沸水煮至半熟,就要馬上撈出並加以瀝乾水分,並在上面撒少許鹽巴。“做這一步要特別注意控制火候,不能煮得過熟,否則,冬米飯就會失去粘性。

此後,再將瀝乾水分後的半熟冬米飯放到石臼中進行捶打,做這一道工序至少要有兩個人,一人用石錘對冬米飯進行捶打,一人則是在一旁幫忙翻捶打後的冬米飯,

經過一番的捶打後,半熟冬米飯就會被搗成柔和的團狀,還要將米粿拆撕成細片後放入竹製的蒸蘢,再放入大鍋中進行蒸煮。

等米粿蒸煮至熟時,再將其拿出重新放到石臼中進行捶打,經過人工數百次捶打至米粿均勻柔潤時即可。這時就可以取出粿團放置到竹匾上,根據需要,通過不同的模型,製成不同形狀、規格的米粿。至此冬米粿的製作也就算完成了。

習俗沿續

在以前,平時很難吃到冬米粿,自上世紀90年代後,機械碾冬米粿代替了石臼搗,既省時間,又省人力,市場化的運作使得村民們可以隨時嘗到冬米粿。但在雲峰村乃至於整個永春,遇到清明、冬至、七月半、喜事喪事、過年等,冬米粿仍作為頭道菜餚出場。

按照雲峰村人的風俗習慣,在嫁娶時,男方在結婚前一天,要送盤擔到女方家中,這盤擔中必需要有每塊一斤重的120塊冬米粿,還要配上120斤的豬腳,以供女方家長送給親朋好友。而在小孩做周歲生日時,冬米粿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做出四塊印有大龜印的大冬米粿,然後讓小孩子穿好鞋襪,每邊放上兩塊,讓小孩立於其上,“寄寓讓小孩子快長大,健康長壽。當然,舊時冬米粿也是山里人送禮的最高規格禮物。

吃法

冬米粿的吃法很多,可烤可炒可煮湯,而現制的冬米粿在撒上白砂糖後就可以吃,味道也是很不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