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瘤海鞘

冠瘤海鞘

外殼背面橢圓形或指甲形,故名。成體殼長約25~40mm,身體呈深褐色。外殼腹面有一塊橫隔板,板的前緣中央有一處小凹痕,白色。具齒舌,每行7齒,包括中央齒及1對側齒、1對內緣側齒和1對外緣側齒,各齒外緣有小突起。

基本信息

簡介

冠瘤海鞘 冠瘤海鞘

海鞘(ascidians)是海洋化學家研究對象中進化程度較高的動物之一。八十年代以來的研究表明:海鞘中含有很多種生理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如抗腫瘤活性物質、抗菌及抗病毒活性物質、抑制鈣調蛋白活性物質、誘導肌漿網釋鈣物質

傳入和分布

(INTRODUCTIONANDDISTRIBUTION)

首次記錄(年,地區,參考文獻)

定殖 

目前僅在香港深圳發現。

來源 

原產中美洲波多黎各到美國加利福尼亞等地。

分布

有可能擴散至中國南部沿海港灣。

基本特徵

附著生活和成串群居。用腹足牢固地吸附在附著基上。附著基多為各種貝類活個體的殼,也附著在水泥柱、鐵管上。在香港碼頭,翡翠貽貝外殼是其最主要的附著基。除4~12mm的幼體會移動外,所有雌性和大個體都終生不移動。這種濾食性的腹足類,靠抬高貝殼,水流經殼緣抬高進行濾食和排出廢物。成串的形式是小個體在上,大個體在下;即雄性個體在上,雌性個體在下,性轉變的個體居中。

生態影響

該螺附著在船底隨過往的船隻或各種附著基移動傳播。1968年入侵日本東京灣瀨戶內海,1980~1982年又在日本廣島沿海發現。1979年在香港大潭灣及維多利亞港發現。極大量附著在翡翠貽貝的殼上,密度可達11~994個/m。指甲履螺入侵到香港後,已經歸化為本地污損生物的優勢種之一,估計是遠洋輪從日本帶來的。該種已經成為香港碼頭、網箱養殖場的污損生物。應跟蹤監視指甲履螺在我國沿海的擴散,尤其是對貝類養殖可能造成的危害。

冠瘤海鞘的化學成分

從中國惠州亞灣海域採集的冠瘤海鞘的甲醇-氯仿提取物中分離出混合甾醇和神經醯胺兩類化合物,混合甾醇經波譜分析和GC/MS在線上分析,發現其主要由十甾醇組成,含量甲醇-氯仿提取物的12%神經醯胺為十八碳醯基鞘氨醇,其結構通過波譜鑑定,含量為提取物的0.3%。是有關冠瘤海鞘化學成分研究的首次報導。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海路中含有很多種生理活性良好的化合物,如抗腫瘤活性物質、抗菌及抗病毒活性物質等t’j,因此,有關海路生理活性成分的研究正受到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注。我們南海有著豐富的海鞘資源,但國內對海鞘化學成份的研究還剛剛開始。本文將報導采自廣東惠州大亞灣冠瘤海鞘(Styds.SanopllS)化學成份的初步研究結果,這是有關冠瘤海鞘化學成份的首次報導。冠鞘海鞘的甲醇一氯仿提取物經乙酸乙酯一水分配,減壓柱色譜分離,得到自醇(1)和神經酞胺見這兩個有著強烈生理活性的組份,笛醇組份經波譜分析和GCIMS在線上分析鑑定出10種自醇,總量約占甲醇一領仿提取物的12%,含量相當豐富。神經酷胺經波譜分析證明為十八碳酸基鞘氨醇,總量約占提取物的0.3%,這也是首次有關海鞘中存在神經酷胺的報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