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帝國

冉魏帝國,十六國時期冉閔所建政權。公元350年正月冉閔自稱皇帝,國號大魏,建都鄴城。公元352年,慕容儁南下冀州,冉閔率軍抵抗,兵敗被俘,前燕軍攻入鄴城,冉魏政權為前燕所滅。

簡介

十六國時期漢族冉閔所建政權。都鄴城(見鄴)。歷二主三年,冉閔為平帝,其子冉智為惠帝。

冉閔,字永曾,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父瞻原屬乞活軍,閔為石虎養孫。改姓名石閔,是石趙統治集團中較重要的將領,以勇敢善戰著稱。349年石虎死,諸子爭立,互相殘殺,閔乘後趙政局混亂,又得大司馬李農之助,於350年正月殺石鑒,自稱皇帝,國號大魏。複姓冉氏,仍都鄴城,史稱冉魏。石鑒死後,石祇(石虎子)據襄國稱帝,聯合羌酋姚弋仲和鮮卑族前燕慕容儁,與冉閔常相攻伐。351年石祇為其部將劉顯所殺。352年閔攻破襄國,殺劉顯,消滅了後趙的殘餘勢力。其時,慕容儁勢力漸盛,南下冀州,冉閔率軍抵抗,兵敗被俘,前燕軍攻入鄴城,冉魏亡。

冉閔在建立魏國的過程中對胡羯不論貴賤、男女、老少一律誅殺,共死二十餘萬人。冉魏建立後,立即與東晉政府聯繫,請求派兵共同討伐胡人;又清定九流,實行九品官人法(見九品中正制),以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在經濟上,開倉散糧,以求得百姓的擁護。在軍事上,竭力與後趙殘餘勢力石祇、羌酋姚弋仲、前燕慕容儁爭衡。由於殘酷的民族仇殺和連綿的戰爭,加之饑饉,先前被遷到冀州、司州的胡漢各族人民數百餘萬各還本土,路上互相殺掠,飢疫死亡甚眾。冉魏轄地漸小,人口銳減,農業生產陷於停頓,於352年終為前燕所滅。

說明:冉閔對羯人報復的原因

留在北方的人命運很悲慘。凶奴、羯等族軍隊所到之處,屠城掠地千里。(如《晉陽秋》殘本所稱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殺百姓數十萬,諸晉史中也有大量屠殺記錄,屠殺在數個州開展)石勒其子石虎更加殘暴。他跟一條毒蛇一樣,腦筋里只有三件事,一是淫慾,二是殺戮,三是享樂。

石虎發男女十六萬,運土築華林苑及長牆於鄴北。時逢暴雨,漳水水漲,死者數萬人;他已有多處宮殿,還不滿足,又驅漢丁四十餘萬營洛陽、長安二宮,造成屍積原野;修林苑甲兵,五十萬人造甲,十七萬人造船,死亡超過三分之二;奪漢女五萬入後宮肆意變態凌殺污辱之行,其間由於負婦義夫的反抗,死者不計其數;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上吊自殺的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恐嚇世人,數萬反抗將士的屍體被棄之荒野餵獸;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北方漢人銳減至六七百萬,造成赤地千里的景象;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傍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

石虎將邯鄲(一說臨漳以南)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里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創全人類有史以來的吉尼斯世界記錄。規定漢人不得向野獸投一塊石子者,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漢人的地位竟連野獸都不如。住在“富麗唐皇”宮殿里的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復何愁?。。。 當時“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

正因為這樣 當冉閔首舉義旗 才會應者雲集 遠在隴西的漢民也紛紛回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