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殺胡考

簡介

冉閔十六國時期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建立了一個短命的政權魏(350-352),一般稱為冉魏。冉閔以349年頒行的殺胡令而廣為人知。目前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對冉閔的過高評價中,存在一些諸如篡改史料和隱藏不利證據等問題。這樣描述出的人物與真實的冉閔有很大出入。本文從冉瞻冉閔父子史料的考證,殺胡令的考證,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冉閔與東晉的關係,及冉閔與同時代其他歷史人物的比較五個方面對冉閔及殺胡令的史料進行了考證和分析。

1、關於冉瞻冉閔父子的考證

網上拔高冉閔的文章,將他描述為“十一二歲親人死盡後忍辱負重二十載,最終手刃仇敵,為所有親人和天下漢人報國讎雪家恨”的形象。這裡涉及到史料中一處矛盾的記載。在《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六中稱,
“………惟游擊將軍石閔一軍獨全。閔名瞻,內黃人,本姓冉,趙主勒破陳午,獲之,命虎養以為子。閔驍勇善戰,多策略。虎愛之,比於諸孫。”
按照這個說法,石閔就是石瞻。但是在《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四》里則稱:
“(328年,劉曜)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
如果328年石瞻就已經被匈奴人劉曜陣斬。那么338年“一軍獨全”的就不可能是同一個人。而且這裡的記載也不合人之常情:如果石閔是石勒交給石虎撫養的孩子,而且石虎本人也喜愛這個孩子的話,那么合理的舉動應當是把這個養子像親生兒子一樣養。沒道理為了表示喜愛而把養子降一輩當孫子對待。《資治通鑑》成書於宋,這個矛盾的記載很可能是年代久遠、記錄錯亂造成的。在成書於唐初的《晉書》里就沒有這個矛盾。《晉書載記第七》記載:
“閔字永曾,小字棘奴,季龍之養孫也。父瞻,字弘武,本姓冉,名良,魏郡內黃人也。………勒破陳午,獲瞻,時年十二,命季龍子之。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歷位左積射將軍、西華侯。閔幼而果銳,季龍撫之如孫。………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
這樣我們可以歸納出事情的來龍去脈:被石勒俘虜的是十二歲的冉良。石勒命石虎收冉良為義子,改其名為石瞻。石瞻成年後有子石閔,深得石虎喜愛,“撫之如孫”。
一個仍然存在的問題是,石勒破陳午是在310年,此時的石勒36歲,石虎只有15歲,讓一個15歲的人給12歲的孩子作義父有點不合情理。深入的考證只好等以後了。
網上有的文章說冉閔從來沒有和漢人武裝打過仗。事實上,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時,都有過和東晉交手的記錄,而且攻城拔地,頗有戰功,沒有手下留情的跡象。 關於冉閔父子在後趙軍中的攻戰事略散見於各篇記載,茲整理如下:
(324年)春正月,勒將兵都尉石瞻寇下邳,敗晉將軍劉長,遂寇蘭陵,又敗彭城內史劉續。(《晉書 載記第五》)
(325年)夏四月,後趙將石瞻攻晉兗州刺史檀斌於鄒山,殺之。(《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三》)
(326年)十二月,石瞻攻河南太守王瞻於邾,拔之。彭城內史劉續復據蘭陵石城,石瞻攻拔之。(《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三》)
(328年)七月,中山公石虎帥眾四萬……進攻蒲阪。趙主劉曜……自將中外精銳水陸諸軍以救蒲阪;虎懼,引退。曜追之。八月,劉曜軍追石虎軍及於高候,與虎戰,大破之,斬石瞻。(《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四 》)
(338年)五、六月,季龍之敗於昌黎,閔軍獨全,由此功名大顯。(《晉書 載記第六》)
(339 年)八月,庾亮鎮武昌,卒使毛寶、樊峻戍邾城。趙王虎惡之,以夔安為大都督,帥石鑒、石閔、李農、張貉李菟等五將軍、兵五萬人寇荊、揚北鄙,二萬騎攻邾城。毛寶求救於庾亮,亮以城固,不時遣兵。九月,石閔敗晉兵於沔陰,殺將軍蔡懷;夔安、李農陷沔南;硃保敗晉兵於白石,殺鄭豹等五將軍;張貉陷邾城,死者六千人,毛寶、樊峻突圍出走,赴江溺死。夔安進據胡亭,寇江夏;義陽將軍黃沖、義陽太守鄭進皆降於趙。安進圍石城,竟陵太守李陽拒戰,破之,斬首五千餘級,安乃退。遂掠漢東,擁七千餘戶遷於幽、冀。(《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六》,《晉書 載記第六》)
(349年)定陽梁犢反,攻拔長安、洛陽,石虎討之。此戰散見記載於《晉書載記第六》,稱此戰石閔有出色表現,“及敗梁犢之後,威聲彌振。胡夏宿將莫不憚之。”但具體經過又語焉不詳。參考《資治通鑑卷九十八》可將戰役經過整理如下:349年春正月,定陽梁犢率涼州戍卒反,眾十萬,攻長安,又東出潼關。石虎以李農為大都督、行大將軍事,統十萬討之。石閔以征虜將軍隨行出征。李農兩戰兩敗,退保成皋,梁犢軍占洛陽,東掠滎陽、陳留諸郡。石虎大懼,以燕王斌為大都督,督中外諸軍事,再討之。石閔仍隨行出征。戰犢於滎陽,大破之,斬犢首而還。班師途中傳來石虎病死的訊息。於是石閔等會石遵於李城,說服石遵進鄴城奪位。
綜合上面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冉瞻冉閔父子兩代人都是生長於胡人之中,未曾見有在石虎處受辱之記錄,相反是頗受親重,冉瞻還為了石氏後趙而殞命,而冉閔也屢次大敗代表漢人正朔的東晉,為石氏頗建功勳。看不出冉閔有多大的華夷之分和民族大義,也無從感覺到“忍辱負重”的意味。那么,冉閔為什麼要頒行殺胡令呢?

2、關於殺胡令的考證

網路上流傳的文章中,對殺胡令前後的史料描述多是這樣的:
公元350年正月,石閔宣布複姓冉閔,殺死羯趙皇帝石鑒及石虎諸孫,遂滅羯趙。其後冉閔即皇帝位,國號魏。為了鞏固這個新生的漢人政權,冉閔頒布了殺胡令。並驅逐胡人出中土。
這裡把幾件重要的史實次序顛倒了,在《資治通鑑 卷九十八》和同書《卷九十九》中,詳細記載了殺胡令頒行直到冉魏建立前後的史實,茲節略翻譯如下:
349 年石虎死後,諸子爭位,以殺戮為常。諸子之一的石遵對石閔(此時仍是石虎義孫)許願,得位後封其為儲。但是真的登位後卻沒有履行這個承諾,遂引起石閔怨恨。加上石閔自恃功高,欲專朝政。這引起石遵的猜忌。石遵聯繫石虎的另一個兒子石鑒和其他親信密謀殺石閔。石鑒卻去向石閔告密。於是石閔反殺石遵,並在 349年11月把石鑒扶上王位。此後兩個月間,後趙官員中多次有人密謀殺石閔,石鑒也參與其事。最後一次也是規模相當大的一次,孫伏都帶三千羯胡士兵挾持石鑒攻石閔。石閔追殺三千羯兵,鄴城內“橫屍相枕,流血成渠”。石閔判斷胡人不肯為他所用,這才頒行殺胡令。這是349年12月的事。殺胡之後一個月(350年正月),石閔去石姓,改姓李,並改國號衛。對石鑒仍保留了皇帝位。石虎的其他子孫也並沒有殺掉。直到一個月後,石鑒又密謀殺石閔。這次終被察覺。石閔(此時該叫李閔)才廢殺石鑒,殺石虎三十八孫,盡滅石氏。此時,再也沒有可以擁立的傀儡了。李閔這才自稱帝,改國號魏。又過了一個月,李閔才恢復自己祖父和父親少年時的冉姓
這裡有兩點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殺胡令頒行時,冉閔的身份是“後趙大將軍,武德王,石虎義孫”。由此可知說冉閔殺胡是為了“維護新生的漢人政權”是不可能的。第二,殺胡令頒行時,冉閔“躬率趙人誅諸胡羯”,卻唯獨放過了鄴城內的石鑒和其他石虎子孫,並且,連石鑒的皇帝位都沒有廢去。這與“冉閔對石虎家人懷有深仇”的說法大為矛盾。試想,如果冉閔真的是在心底對石虎及其後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么在他頒行殺胡令後,第一要殺的就應當是石鑒和其他石虎子孫。沒道理拖到一個月後才殺,更不應該給石鑒保留皇帝的位置。一個更可能的解釋是,冉閔頒行殺胡令只是在權利鬥爭中自保的手段。出於同樣的理由他保留了石鑒的皇帝位,目的很可能是脅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後趙境內的其他諸王侯都不聽他的調遣,於是石鑒對石閔就不再有用。這才被廢殺。那么,殺胡令是否在客觀上起到了保護漢人生存的作用呢?
殺胡令本身針對的是“內外六夷”。也確有造成羯族滅族的記載。但是《晉書》和《資治通鑑》都記載了,殺胡令產生了極大的混亂,各地回響殺胡令所殺的人中多半是長了大鼻子大鬍鬚的漢人。《晉書》記載“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半”。《資治通鑑》里也說“或高鼻多須濫死者半。”可見,殺胡令在殺死大量胡人的同時殺死了幾乎相同數量的漢人。並不是有選擇地只殺胡人,或者多殺胡人少殺漢人。因此,說它“起到了保護漢人的作用”未免牽強。
網文中常被引的一段說明殺胡令效果的文字是:
青、雍、幽、荊州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
然後由此展開的論證,殺胡令間接殺了數百萬胡人的百分之七十到八十,並驅逐胡蠻數百萬出中土,這必然根本上改變當時北方的胡漢人口比例。胡人見識了漢人血腥報復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仗云云。
而在《晉書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的原文是:
“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
在網上所有拔高冉閔的文章中,都沒有“徙戶”二字。這裡的徙戶可理解為“遷徙的編戶”。按萬繩楠整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黃山書社出版)中的論述。胡族統治者實行胡漢分治,對胡人實行單于制度,編以部落;對漢人則實行編戶制度,將漢人以州郡為單位編入戶籍。如《晉書 載記第十二 符洪》云:
“季龍滅石生,洪說季龍宜徙關中豪傑及羌戎內實京師。季龍從之,以洪為龍驤將軍、流人都督,處於枋頭。”
這裡的“關中豪傑”是用地名稱呼的編戶漢人,“羌戎”則是胡人。又如在《晉書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
“鎮遠王擢表雍、秦二州望族,自東徙已來,遂在戍役之例,既衣冠華胄,宜蒙優免,從之。”
這裡的“雍、秦二州望族”是用州郡編戶的漢人中的世族。這樣我們再考察《晉書 載記第七 石季龍下》中的原文。就可以判斷“青、雍、幽、荊州徙戶”是從四州遷移到冀並編戶的漢人,“諸氐、羌、胡、蠻”則是胡人。就是說,《晉書》的原意是“從青、雍、幽、荊州徙於冀州的漢人和居住於冀州的諸氐、羌、胡、蠻等等胡人總共數百餘萬”。而網上所有拔高冉閔的文章都把徙戶兩字去掉,意思就變成了“散居於青、雍、幽、荊州的諸氐、羌、胡、蠻等等胡人總共數百餘萬”。如果我們籬清了這個史料,並考慮當時胡漢的人口比例,就可以知道這幾百萬人里還是漢人占了多半。於是,一幅亂世之中黎民百姓流落四方、相互攻伐,生還者十之二三的人口大滅殺的慘景,就變成了諸胡狼狽逃竄、漢人高歌猛進恢復河山的振奮場面。
《晉書》中最後的這句話同樣在網上拔高冉閔的文字中從不見引用:“諸夏紛亂,無復農者。”這說明,殺胡令引起了極大的混亂,漢人再沒有能安心種地的了。可見所謂殺胡令,其實結果是不分民族的混亂的人口大滅殺
補充一點,胡夏遷徙的原因是“趙法禁不行”,造成石虎當政時被大規模遷徙的各族人口紛紛“各還本土”,才有這樣大的人口損失。照這樣的說法,這種人口大滅殺與殺胡令更是沒什麼關係了。

3、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

一些歷史記載顯示,殺胡在冉閔的根據地鄴城執行了不過半年多就廢止了。而且,冉閔此後還一度走上“撫納諸胡”的道路。目的是安撫招徠境內的胡人,擴充軍事力量。在《資治通鑑》卷九十八和卷九十九里詳細記載了這樣一件事,350年11月,冉閔帶十萬大軍攻襄國,任命自己的兒子太原王冉胤為大單于,“以降胡一千配為麾下”。光祿大夫韋上書勸諫,言詞懇切。說胡兵不保險,將來難保不會出事,單于這樣的胡人的名號也應該去了才好。冉閔大怒,為了安撫招納胡人,把韋謏肢解,同處死的還有韋謏的兒子。第二年的三月,冉閔打了大敗仗,軍隊潰敗。有軍中降胡趁亂抓了他當大單于的兒子去胡人那裡邀功。冉閔為此頗為後悔,追贈韋謏大司徒。
這個故事被所有頌揚冉閔的文章所忽略。它說明,最遲在350年11月,冉閔就廢止了殺胡令並停止了驅逐胡人的行為,考慮到招募胡人組織軍隊的時間,真正廢止殺胡令的時間肯定更早。
一個可以說是公認的觀點是,350年前後中原地區胡漢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銳的。但是,冉閔是不是真的基於這樣的矛盾而高舉民族大義的旗幟。則是一個很值得商榷的問題。冉閔在350年初,恢復自己的漢姓,改國號。都表現出一定的民族大義。但同時,這樣的政策是搖擺不定的,冉閔同時還對漢人乞活軍表現出猜疑的態度,殺李農一事尤其表現出這一點。
這說明,對於冉閔來說,殺胡或者撫胡,對於冉閔來說都是權宜之計,最終目的是擴充勢力。民族大義在冉閔那裡並不是被始終堅持的綱領。相比之下,祖逖的北伐,是主動地有意識地以民族大義為旗幟的。河西張駿,也是這樣的典型。(後面我們會詳細說到這兩位的事跡) 冉閔在胡漢之間的搖擺,說明他並不像現在網上許多文章所說的那樣,是堅定的堅持民族大義。

4、關於冉閔與東晉的關係

首先需要澄清的一點是,四世紀中葉時的中國,晉室是公認的正統。至少在當時諸夏之中,“人心思晉”是普遍的心態。如,354年桓溫北伐關中時,關中父老“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列傳第六十八》)。又如當時河西的張駿,祖孫三代世守涼州四十多年,使河西成為中原大亂時漢人的避難之土。即使這樣,仍謹守臣節,不敢稱帝(《晉書列傳第五十六》)。網上有的文章提到冉閔和東晉的關係時,認為是冉閔邀東晉恢復中原,被偏安江左無心北伐的晉廷拒絕,才不得已稱帝的。這是把兩件事情的先後搞反了。冉閔先在350年閏正月稱帝,後在三月遣使赴晉。云:“逆胡亂中原,今已誅之;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事實上,早在殺胡令造成北方大亂的訊息傳到晉的350年正月,晉就已經在作北伐的軍事準備了(《資治通鑑卷九十八》)。這樣的情況下,晉廷對僭稱帝號且國主為石虎養孫的冉魏政權自然會有所戒備,不對冉魏的來使有任何回應也是正常的。

5、與同時代人物的比較

客觀地說,冉閔能夠“悉散倉庫以樹私恩”,帶兵打仗的能力“胡夏宿將皆憚”。也可算是人傑。更且他在冉魏國內,保護了一些漢人,也算是功德一件。臨死前說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亂,爾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更是擲地有聲。但是與十六國時期為了重建或復興華夏而有所作為的其他歷史人物相比,冉閔的功業並不出眾。網上拔高冉閔的文章稱“如果沒有冉閔殺胡,諸胡在中原繁衍之後,必然會南下,再殺光南方漢人。則中華文明就會滅亡”種種。抓住侯景之亂作文章,完全不考慮生在這個時代的其他漢軍將領如謝玄劉裕陳慶之等人對諸胡作戰時的輝煌戰績。畢竟歷史不容假設,如果可以構想諸胡的大舉南下,滅亡中華,那么反過來也可以構想劉裕等人的成功北伐,勒石燕然,乃至橫掃西域,遠征羅馬等等。種種荒誕,已不是歷史研究的內容。
還是讓我們回到確鑿的史料,看看與冉閔同時代的其他人物在做什麼:
祖逖,以北伐為己任,收復淮北,使石勒不能南侵。中流擊楫的故事,中國人耳熟能詳。
劉琨,與祖逖一同聞雞起舞的好友。一生以“立功河朔”為志,艱辛苦鬥,在當時就有忠臣之名。
謝玄,淝水之戰率領北府兵打敗了氐秦的大規模進攻,保衛了華夏正統。
劉裕,北伐盡復黃河南岸地方,一度收復關中。是歷次北伐中成果最大的一次,“氣吞萬里如虎”。
這些人物,以言勇氣毅力血性驍勇,都堪稱一時英雄,有些人的功業遠在冉閔之上。而且這些秉承華夏文化傳統的武裝力量都沒有類似殺胡令的主張和行為。所以,單單把製造了人口滅殺的冉閔稱為是“民族大英雄”、而且還拔高到“中華第一英雄,漢民族第一偉人”的位置。是完全沒有道理的。為了達此目的而有意無意地忽略甚至篡改史料。更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筆者這裡不想揣測網間如此用心良苦地拔高冉閔的用意。只能希望廣大網友再看到網上提及冉閔的文章時,多一點思考和求證,少一些衝動和盲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