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梅霞

1991年,鄆城劇團招聘人馬,她通過考試,被錄取,成為鄆城縣梆子劇團的一員。 ”當時,冀梅霞已組建了自己的劇團,並且經營得紅紅火火。 在冀梅霞的努力下,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除巡演外,還經常應邀參加各省市比賽和藝術會演,並多次獲得一等獎,齊魯音韻傳播全國。

人物簡介

梅霞 ,女 ,山東鄄城人,現任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團長。她出身戲曲世家,受父母影響,她從小熱愛唱戲,特別是山東梆子,11歲進河南清豐戲曲學校學習,主攻刀馬旦、青衣行當,畢業後被分配在河南省清豐劇團工作。1991年,鄆城劇團招聘人馬,她通過考試,被錄取,成為鄆城縣梆子劇團的一員。來到鄆城之後,她的才華得到了發揮,《一丈青奇緣》獲得地區藝術節一等獎,93年,《盤絲洞》參加菏澤地區戲曲匯演,獲得一等獎,她塑造的《青蛇傳》青蛇形象逼真,獲得了觀眾的一致認可。

主要事跡

名師出高徒 屢獲梨園大獎
冀梅霞扮相端正俊秀,嗓音清脆甜美,人物刻劃形象生動,先後在《盤絲洞》、《一丈青奇緣》、《青蛇傳》等幾部大戲中擔任主演並獲獎,受到戲曲愛好者的好評和社會的關注。為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她拜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丁長岐先生為師,在前輩藝術家的關心培養下,她通過勤學苦練,潛心鑽研,表演日臻成熟。2010年10月,在第五屆“中國戲曲紅梅薈萃”地方戲組“紅梅金花”評選中,冀梅霞憑藉《三省莊》中的黑景芝一角脫穎而出,以嫻熟的表演、優美的唱腔贏得評審專家的好評,成為第五屆“中國戲曲紅梅薈萃”地方戲組“紅梅金花”獎的得主!
2000年,應省政府要求,鄆城縣山東梆子需要拍攝20個戲,20個影碟,其中包括冀梅霞的代表作《青蛇傳》,為了演好青蛇這一角色,冀梅霞硬是在家練了兩個多月功,減掉三十多斤。她笑著說:“當時如果不減肥,可能演出來的就不是青蛇,而是青蟒了!”此劇被拍攝成VCD,全國發行。
雙肩擔重任 播撒齊魯音韻
2007年,冀梅霞開始擔任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團長,說起當時的形勢,冀梅霞記憶猶新:“劇團原本是人人羨慕的好單位,但當時全國演出市場都不太景氣,許多地方劇團名存實亡,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也不例外。演員們雖有編制,但沒有工資。為了謀生,演員們有的賣菜,有的擺攤。”當時,冀梅霞已組建了自己的劇團,並且經營得紅紅火火。但她不願看到昔日的同事紛紛改行,不願看著山東梆子這張曾經輝煌的地方文化名片黯淡甚至消失,一股特殊的梆子情結使她不顧親友的勸阻,接下了這塊燙手的山竽。
新官上任三把火,為了讓劇團重振雄風,冀梅霞雷厲風行:首先招兵買馬,把原來自己培養的二十多個優秀演員吸收過來,為劇團增添了新的活力,聚集起來的老演員們則卯足了勁,隨時準備參加演出。接下來就是購置戲箱、戲服、舞台道具。在上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劇團為每個演員配置了最時興的戲箱和戲服。重組後的鄆城縣梆子劇團行當齊備、文武俱佳,自動化的燈光、多樣化的布景、現代化的音響、電子化的字幕,從演員質量到戲檯布置讓觀眾耳目一新。
演員到位了,硬體配齊了,到哪裡去演出?經過一番考察,冀梅霞發現山西有潛在的市場空間,於是,2008年,冀梅霞帶著劇團出發了——巡演之路是艱辛的。這幾年,劇團總是奔波於礦區和偏遠鄉村,風餐露宿。2009年冬,劇團準備去山西長治演出,客車走到一個半山腰,突然剎車失靈,在盤山路上,車子顫顫巍巍,一直撞到一座小山頭,才停了下來,演員們都嚇出了一身冷汗;還有一次,大雪封山路,他們被困山頭半個月,每次都是步行幾里地到附近百姓家中買米買面,動手燒飯。西北天氣變化大,為了預防感冒,冀梅霞的戲箱裡總是裝著各種藥。哪個演員一流鼻涕就趕緊吃藥——冀梅霞都快成半個醫生了。 
“對於一個多年游弋在農村市場的縣級劇團來說,演出質量是占領市場最有效的武器,”冀梅霞說,目前,劇團有10個國家二級演員,同時,培養了二十多個新生力量。每個人都把演戲當成了自己的事業,不管戲多戲少,露臉不露臉,他們都是用心在演,和戲中的角色融為一體。雖然每月僅掙千餘元,但演員們只要一看到台下黑壓壓的人群,有錢沒錢都想演。而當地老百姓看戲的熱情,更是超乎劇團的意料,演出結束後,許多觀眾遲遲不願離場。一位老太太緊緊拉著冀梅霞的手說:“聽了一輩子戲,沒聽過這么好的,太過癮了!”當地媒體曾以《崇慶寺院引來八方客山東梆子叫響霍家溝》讚頌劇團。長治、晉城、陽城、高平,山東梆子唱響了那裡的每個村莊。對冀梅霞來說,一台好戲,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了民眾的文化需求,值! 
2008年,山東梆子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重放異彩。在冀梅霞的努力下,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除巡演外,還經常應邀參加各省市比賽和藝術會演,並多次獲得一等獎,齊魯音韻傳播全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