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黑白兩色個體的涉禽—岩鷺

活動時通常極為小心謹慎,常常輕輕的、無聲無響地移動和覓食。 岩鷺還是一個很熟練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鷗類中間偷吃親鳥帶給雛鳥的魚類等食物。 營巢時也成群,但並不象其他鷺類那樣密集,而是在海島的岩石上分散開來。

 岩鷺是中型涉禽,體長為60—75厘米。與眾不同的是,它的體色竟有黑色和白色兩種色型。白色型全身的羽毛潔白無暇,臉部裸露的皮膚為黃綠色,眼睛和嘴通常為黃色,腳為黃綠色,趾為黃色,繁殖期間頭後部和前頸下部生有長的披針形飾羽,背部有長的蓑羽,但僅抵達尾羽的基部。冬季頭部、背部和前頸的飾羽消失。它與體羽也是白色的白鷺、黃嘴白鷺等難以區別,只有嘴較為粗厚,直到先端才變細的特點較為突出,不象白鷺或黃嘴白鷺的嘴那樣逐漸變細變尖,另外它們還有兩點主要的不同:一是岩鷺的腳較為粗短,脛下部裸露的部分少,飛行時腳超出尾羽的部分也少,而白鷺和黃嘴白鷺的腳較為細長,脛下部裸露得多,飛翔時腳遠遠超出尾羽的外面;二是白鷺和黃嘴白鷺背部蓑羽均超過了尾羽的端部,而岩鷺則僅達到尾羽的基部。黑色型則全身羽毛主要呈暗石板灰色或者藍灰色,但頦和喉為白色,嘴為黃色或黑色,腳為黃綠色,這種色型的岩鷺與其他鷺類區別起來就很容易了。

岩鷺分布於亞洲東部、琉球群島、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帶,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產指名亞種,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

岩鷺是典型的海岸鳥類,而且是一種留鳥,主要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沿海海岸一帶,尤其喜歡棲息在多岩礁的海島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爾四處遊蕩,這也是它與其他鷺類在習性上的區別之一。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性情羞怯,孤獨好靜,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單獨活動,多在沿海邊的岩礁上靜靜地覓食或者緩慢地走動,有時也佇立在較為隱蔽的水邊岩礁上,身體呈駝背狀,長時間站著不動。活動時通常極為小心謹慎,常常輕輕的、無聲無響地移動和覓食。有時也在低空中飛翔於岩礁與浪花之間,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從容不迫,不慌不忙。但當它受到威脅時,也能飛得相當快。

岩鷺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沿岸邊岩石慢步行走覓食。覓食時身蹲得很低,縮脖駝背,輕輕的、甚至有點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獵物,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岩鷺還是一個很熟練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鷗類中間偷吃親鳥帶給雛鳥的魚類等食物。

岩鷺每年4—6月繁殖,營巢于海島岩壁的縫隙或平台上,也在樹上或低矮的灌木上營巢。營巢時也成群,但並不象其他鷺類那樣密集,而是在海島的岩石上分散開來。它的巢也較為簡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盤狀。每窩產卵2一5枚,卵的顏色為淡青色或淡綠色。

岩鷺的數量也很稀少,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在我國僅見到3隻,其中1隻在台灣,1992年則僅在台灣見到10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24隻。 因此也被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