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亂後雜詩

兵亂後雜詩

《兵亂後雜詩》是宋代詩人呂本中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寫的是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圍攻並攻陷汴京的過程,即宋朝軍民在汴京保衛戰中的表現,詩中寫兵亂後的光景和個人心情,都很深刻沉痛。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兵亂後雜詩兵亂後雜詩

兵亂後雜詩
萬事多翻復①,蕭蘭不辨真②。
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
求飽羹無糝③,澆愁爵有塵④。
往來樑上燕,相顧卻情深。

作品注釋

①翻復:反覆。
②蕭蘭:喻壞人和好人。
③糝:煮熟的米粒。
④爵:古代的盛酒器具。

作品譯文

老來碰上兵荒馬亂,處處都在紮營屯兵。遲死反受活罪的苦,折磨要到哪時才停?憂愁多得睡不著覺,亂使我長熬饑饉。真想跟隨范仔他們,結成同盟起義大軍!

創作背景

公元1126年(宋欽宗靖康元年),金人攻破北宋的京城汴京(開封),由於宗澤率部反攻,被迫撤退。下一年,即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春天,金兵把宋徽宗趙佶、欽宗趙桓父子擄去。在金兵退盡之後,作者回到汴京,目睹兵亂後的殘破景象,親身感受了逃難的痛苦,寫下了好些深刻沉痛的詩,包括這一組詩。

作品簡析

公元1126年,金人攻破北宋的京城汴京,下一年春天,把宋徽宗趙佶、欽宗趙桓父子擄去。在金兵退盡之後,作者回到汴京,寫下了一些詩,這是其中的一首。詩中寫兵亂後的光景和個人心情,都很深刻沉痛。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徽、欽二宗和唐明皇一樣,沉醉於歌舞昇平,棄李綱宗澤等如敝屣,最終招來“靖康恥”而坐井觀天於絕域。神州陸沉,激起詩人無比義憤,矛頭直指“報國寧無策,全軀各有詞”的誤國奸佞,並對“破家”的廣大人民寄予無限同情。這便是前半首的詩意。
這首詩的後半部抒發國破家亡的悲憤之情。金兵擄掠,糧食匱乏,餓莩遍野,“路有凍死骨”,詩人慾舉杯澆愁,但是,杯滿灰塵,有愁也澆不得,悲憤之情又更深了一層。尾聯採用以景結情法,寫得最好。周邦彥化用劉禹錫烏衣巷》寫的《西河》詞可以做為詮釋:“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落寞惆悵的心境十分相似,但缺乏切膚之痛,且含蓄的程度也不夠。因為周邦彥乃發古之幽思,並無國破家亡的親身體會。

作者簡介

呂本中(1084—1145)宋代詞人。字居仁,開封(今屬河南)人。曾祖呂公著、父呂好問俱為名臣。徽宗時為大名府帥司傒官、樞密院編修官。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賜進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遷中書舍人兼侍講,兼權直學士院。因忤秦檜,秦檜諷御史劾罷之,提舉太平觀。公元1145年(紹興十五年),卒於上饒,年六十二,諡文清,學者稱東萊先生。《宋史》有傳。本中詩法出於黃庭堅。有《東萊詩集》二十卷。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紫微詞》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