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該詩描寫了夏季西湖陣雨的情景。人們常說“六月天,孩兒臉”,形容夏日天氣的陰晴不定、變化無常。詩人坐在望湖樓上飲酒,恰好看到了陰晴變化的整個過程。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間就烏雲滾滾,電閃雷鳴。詩人使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翻滾的烏雲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烏雲間若隱若現,亂跳的雨點像白色的珍珠,亂紛紛地跳進船里。一陣大風吹過,滿天烏雲散開,雨過天晴,風平浪靜,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動的筆觸,使得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作品信息

【名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  

【年代】宋代

【作者】蘇軾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六月二十七日①望湖樓②醉書③·黑雲翻墨④未遮⑤山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⑥跳珠⑦亂入船。

捲地⑧風來忽吹散,

望湖樓下水如天⑨。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①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樓:又名“看經樓”。五代時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邊昭慶寺前。

③醉書:喝醉酒時所寫。

④翻墨:指黑雲籠罩,翻滾如墨。

⑤遮:遮蔽,遮蓋。

⑥白雨:雨很大,看過去白花花的。

⑦跳珠:雨水打在船上,濺起的雨滴像亂蹦亂跳的珠子。

⑧捲地:大風翻卷著從地上吹來。

⑨水如天:遠遠望去,水天一色,連成一片。

作品譯文

烏雲翻滾像潑灑的墨汁尚未遮住山,白花花雨點似珍珠亂蹦亂跳竄上船。捲地而來一陣大風忽然間把雨吹散,風雨後望湖樓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2]

作品鑑賞

該詩描繪瞭望湖樓的美麗雨景。好的詩人善於捕捉自己的靈感,該詩的靈感可謂突現於一個“醉”字上。醉於酒,更醉於山水之美,進而激情澎湃,才賦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雲驟聚,大雨突降,傾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其次,作者用“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再次,用“翻墨”寫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態,以動詞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跡。而“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兩句又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前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開。

作品解讀

該詩描寫了夏季西湖陣雨的情景。人們常說“六月天,孩兒臉”,形容夏日天氣的陰晴不定、變化無常。詩人坐在望湖樓上飲酒,恰好看到了陰晴變化的整個過程。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間就烏雲滾滾,電閃雷鳴。詩人使用了兩個形象的比喻:翻滾的烏雲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烏雲間若隱若現,亂跳的雨點像白色的珍珠,亂紛紛地跳進船里。一陣大風吹過,滿天烏雲散開,雨過天晴,風平浪靜,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動的筆觸,使得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偉大的文學家,他在散文、詩詞、書畫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詞派的創始人,他的詩豪放自然,富有情趣。他做官期間關心人民疾苦,反對王安石變法中的過激措施,因此屢次被貶。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也是著名文學家,合稱“三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