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通義

廣森以為,親周故宋以《春秋》當親王,是“一科三旨”,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是“二科六旨”,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侯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 廣森另以天道、王法、人情為三科,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查《公羊傳》文無所謂“三科九旨”之類,西漢大師自有所受,何休承襲之。

〖公羊春秋經傳通義〗十三卷。
孔廣森(1752-1786)撰。廣森綜覽諸家,兼采左、□,撰成是書,與其先前解詁傳相異。其不同於解詁者,如謂古者諸侯分土而守,分民而治,有不純臣之義,故各得紀年於其境內,而何邵公猥謂“唯王者然後改元立號,經書元年為托王於魯。自蹈所云反傳違戾之失。《春秋》分十二公,而為三世,舊說所傳聞之世,即隱、、莊、閔之世;所聞之世,即僖、文、宣、成襄之世;所見之世,即昭、定、哀之世。顏安樂以為襄公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雲邾婁無大夫。認為其何以書,為憑近書。廣森以為,親周故宋以《春秋》當親王,是“一科三旨”,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是“二科六旨”,又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侯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廣森另以天道、王法、人情為三科,謂《春秋》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天道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讓,二曰貶,三曰絕;人情者,一曰尊,二曰親,三曰賢。此為三科九旨。查《公羊傳》文無所謂“三科九旨”之類,西漢大師自有所受,何休承襲之。而廣森用科旨另為新說,雖似探頤索隱,品類條析,眉目清爽,然多有牽強臆說,其進退得失可供治《春秋》者擇別。
有《□軒孔氏所著書》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