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學校

公民學校

公民學校是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建立的針對城鄉結合部農民轉市民進行城市公民基本素質的培訓學校,主要從公共環境、公共秩序、人際交往和公益行動等方面向這類群體培養社區文明生活的習慣。

產生背景

在幾乎每一個城市都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地處城鄉接合部,沒有進行地域轉移,就地集體成建制地告別了農民身份,擁有了城市

朝陽市公民學校朝陽市公民學校
戶籍,並在城市中從事非農業工作,從而成為市民,但在很大程度上他們仍保持著農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因為價值觀、行為方式的不同,使他們很難很快融入城市生活。比如,他們的社區文化生活還相對匱乏,人際交往大多仍局限於過去鄉鄰故友,他們仍留戀既有的生活方式,在社區綠地插秧、養雞,占用樓道堆雜物,交通安全意識相對淡薄,等等。不錯,他們就是伴隨著城市建設的進程,實現了“農轉居”的一群人。
他們在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眼裡是市民,但他們在普通市民的眼裡並不被引作“同類”,仍被視為農民,他們難以融入新的城市生活,但他們仍面臨著融入的現實要求,不管這種要求是主動的也好被動的也罷,總之,他們回不去了,他們必須接受和適應城市生活的現實化生存。

針對“村民上樓後如何適應城市生活”,北京市朝陽區金盞鄉將其列為調研課題,聯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共同建立“公民學校”培訓村民,探索讓“人和觀念一起上樓”。

課程

人民大學“紅色1+1”實踐團的志願者運用圖片、視頻和現場演示,為村民講解家庭急救、社區文明生活等。據金盞鄉工作人員介紹,首期課程受到村民們的歡迎。“公民學校”正打算到該小區開設第二期課。課程主題為“公民公共文明行為”,將從公共環境、公共秩序、人際交往和公益行動等四方面切入,針對綠地插秧等問題展開討論,引導這些新居民做出正確的判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公民學校”的課程並不是志願者想當然設定的,志願者還向村民發放了調查問卷,將根據調整結果確定下一期“公民學校”的授課內容和方式。這種互動式的授課方式非常切合村民們的需要。“填鴨式”的教學已經被證明不適合素質教育,當然,也不適合培訓這群亟待從精神層面轉型和調適的村民們。教學相長、因材施教這類古訓可當做“公民學校”的辦校宗旨。

意義

其實,“公民學校”的教學對象不妨再擴大一些,比如,那些儘管仍是農民身份實際已經在城市長期紮下來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有的也已經在城市買了房,從事著相對穩定的工作,他們與“農轉居”群體一樣,也有著改變觀念、改變生活方式融入城市的現實需要,而一個有一定融入感和認同感的群體的形成,無論對城市化還是和諧穩定都大有助益。
北京朝陽區的“公民學校”是合政府與志願者之力一起打造的,這也切合了現代社會的特點,不過,在“公民學校”初創時期,政府的角色似乎應該更大一些,它在組織和調動社會資源方面顯然更具優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