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1年

公元611年

公元611年是平年,是農曆辛未年,是中國農曆的羊年,隋大業七年。

大事記

(圖)竇建德竇建德

公元611年,鄒平人王薄,在長白山(今山東章丘、鄒平境內)正式聚眾起事。王薄的義旗剛一樹起,山東各地紛紛回響。
公元611年,竇建德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造反。
公元611年,翟讓聚眾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造反。
公元611年,西突厥處羅可汗歸降隋朝,遷居內地,部眾遂立達頭的孫子為西突厥可汗,號射匱可汗。
公元611年,玄元老和尚在大興(錦州)肇建東北地區最早的佛教寺廟--普濟寺(大廣濟寺)。

歷史紀事

煬帝下詔攻高麗
大業六年(六一零)隋煬帝第二次巡遊江都,明年(六一一)二月,煬帝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乘龍舟,入永濟渠,赴涿郡(今北京市),下詔攻高麗。命元弘嗣往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督役,船工晝夜趕工。總征全國各地的水陸兵,不論遠近,會集涿郡。又發江淮以南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三萬人,全部奔赴涿郡。五月,煬帝至涿郡臨朔宮。令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發河南北民夫供應軍需。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隻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船隊前後長達千途里,往還在路上的民夫經常有十萬人。

雜譚逸事

王薄造反
隋煬帝為了準備擊高麗,調兵征糧,舉國就役,致使“耕稼失時,田疇多荒”,“谷價踴貴……米斗直數百錢”。河東的涿郡和山東的東萊是隋進攻高麗的軍事基地,這一帶人民負擔的兵役和徭役最沉重,加以水旱災荒不斷發生,因此農民起義首先在山東爆發。就在煬帝大舉進攻高麗的前一年,即大業七年(六一一),山東鄒平(今山東)人王薄,率眾於長白山(今山東章丘縣境)造反。自稱知世郎,作《無向遼東浪死歌》以相號召,歌辭說道;“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矛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盪,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於是逃避兵役的人多歸附之。

西突厥處羅可汗奔隋
西突厥處羅可汗的母親向氏本來是漢人,開皇末年到隋廷,被留在長安。裴矩聞知處羅想念母親,乃請求煬帝派遣使者招懷處羅。大業四年(六零八)二月,煬帝派遣司朝謁者崔君肅帶著詔書前往西突厥。處羅可汗在見崔君肅時非常傲慢,接受詔書時也不肯起身,崔君肅便對他說:“啟民可汗屢次請求發兵擊處羅,隋朝群臣也支持啟民的請求,煬帝只是顧念你母向氏的請求,才未許出兵。今天你處羅態度傲慢如此,則是向夫人欺騙天子,一定要遭到殺戮”。聽罷,處羅忙起身,跪接詔書,並遣使與崔君肅一道向隋朝貢汗血馬。後煬帝西巡,召處羅可汗,處羅可汗以他故推辭不往。煬帝大怒。正值西突厥酋長射匱遣使到隋求婚,裴矩向煬帝建議,厚禮射匱,拜其為可汗,使射匱與處羅相爭,隋收漁人之利。煬帝乃命令射匱發兵誅處羅可汗,然後許婚。時處羅駐牧於烏孫故地,射匱發兵襲之,處羅可汗被擊敗,丟下妻子,帶領數千騎向東逃奔高昌。高昌王麴伯雅報告煬帝。煬帝派裴矩與處羅母向氏到玉門關晉昌城,勸說處羅入朝。大業七年(六一一)十二月,處羅到臨朔宮(建在涿郡)朝見隋煬帝,煬帝待以殊禮,設宴款待,將其部眾分別安置於會寧(今陝西靖邊縣)、樓煩(今山西雁門關北),處羅自帶五百騎常從煬帝巡遊,賜其號為曷婆那可汗,賞賜甚厚。後來又以信義公主許配他為妻。西突厥的這次內爭,使其力量削弱,達到了長孫晟“首尾猜嫌,腹心離阻”的目的。

劉霸道建“阿舅軍”
大業七年(六一一),劉霸道領導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農民起義,以負海帶河、地形險阻的豆子航(今山東惠民縣境)為根據地。劉霸道為當地豪強,累世仕宦,貲產富厚,喜遊俠,食客常數百人。起義者聚於其周圍,很快達十餘萬人,號稱“阿舅軍”。

孫安祖聚眾高雞泊
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孫安祖,家為大水漂沒,妻子餓死,縣令又逼其服兵役,孫安祖悲憤交加,乃刺殺縣令,藏在竇建德家。官府追捕甚急,竇建德幫助他聚眾入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南),自號將軍。孫安祖後被張金稱所殺,其部屬歸竇建德。

高土達造反
大業七年(六一一),信都(河北景縣)人高士達率眾於清河(今河北清河)造反,以高雞泊為根據地,繼與竇建德部會合,自稱東海公,以竇建德為司兵,大業十二年(六一六)擊殺隋將郭絢,小勝輕敵,兵敗戰死。

張金稱造反
大業七年(六一一),清河隃縣(今山東夏津)人張金稱率眾造反,以河曲(夏津縣北大清河曲處)為根據地,眾至數萬。大業十二年(六一六),隋將楊義臣滅張金稱,其餘部歸竇建德。

竇建德造反
大業七年(六一一),隋煬帝募征高麗,竇建德因勇敢被選為二百人長,因幫助孫安祖起義,被官府追捕,其家屬被殺,竇建德率所部二百人在家鄉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起義,投高雞泊高士達,任司兵。

翟讓造反
大業七年(六一一),東郡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翟讓率眾起兵,翟讓勇敢有膽略,初任東郡法曹,觸法當斬,為獄吏救脫,遂於瓦崗(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與單雄信、徐世勣等據瓦崗,眾至萬餘人,其部下多為善使長槍之漁獵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