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0年

公元230年

公元230年,中國歷史上為三國時期。蜀中的諸葛亮開始了第四次北伐,派魏延出征,大獲全勝。吳主孫勸派遣將軍衛溫、諸葛值到達了夷洲(今台灣島),吳人沈瑩的《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大事記

(圖)公元230年
寶島台灣

三國時代的吳國黃龍二年(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稟州”。到達了夷洲(今台灣島),衛溫率船隊從章安(今浙江臨海東南)啟程,在夷洲的南部登入。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吳國大將衛溫渡海到達“夷洲”(台灣),吳人沈瑩《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佛教文化年表》記載,牟子約在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完成《理惑論》的寫作。
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合肥新城”破土動工,到青龍元年(公元233年),“合肥新城”基本建成。孫吳曾於公元230年、233年、234年、253年4次進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勝利。

海門港歷來是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口岸,公元230年最早開通大陸與台灣的航線。
公元230年,孫權又於秦淮河畔武定橋東南面修建丹陽郡城,丹陽郡城與石頭城共同構成建業都城的屏障,具有軍事堡壘的作用,同時又是地方行政中心,管轄建業附近的江乘、湖熟諸縣。
230年,吳質被徵調入朝,擔任侍中,成為輔弼大臣。他向明帝陳述安危大計,指出:司空大臣陳群乃平庸之輩,非國相之才;稱讚驃騎將軍司馬懿,忠貞機智,是國家棟樑。明帝採納了他的意見,這對曹魏後期政局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230年,曹真大軍伐蜀,因大雨等因素折回;同年孫權派兵攻打合肥

(圖)公元230年三國鼎立圖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說、隴南一帶),“撫和”氐羌民族,郭淮截阻魏延於祁山一帶,被延擊敗。

公元230年之後,古羅馬賦稅的明顯增加對於維持帝國的統一和國防來說很有必要。在古代社會中,這樣的賦稅增加遠比帝國政府按照財政盈餘撥出的資金有意義得多。
竺律炎是來自中印度的一位僧人,在公元230年翻譯了一部名為《摩登伽經》的佛典。除了對星辰崇拜和一些向星辰獻祭的簡單儀軌之外,這部經還包括了六種陀羅尼,包括有關在復誦陀羅尼時所必須的儀式的指導。這種儀式極似受到了婆羅門教的影響,似乎是婆羅門教儀軌與晚期密宗經典中所述蘇摩儀軌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

逝世

(圖)公元230年曹丕

鍾繇,字元常,(151年-230年),豫州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時曹魏政權的大臣,鍾皓曾孫,鍾毓、鍾會會之父。30歲時被推舉為孝廉,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時任廷尉正、黃門侍郎,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攻破長安,挾持獻帝之後勸李、郭接受曹操的上書,維持漢室和曹操的關係。興平二年(195年)與尚書郎韓斌策劃獻帝的脫逃,封為東武亭侯。曹操死後任大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諷謀反。鍾繇因舉薦魏諷而被免職。曹丕即位之後,復為相國,遷太尉,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並稱三公。因膝蓋有病,開三公入朝不拜之先河。黃初七年(226年)升太傅。太和四年(230年)逝世,曹叡前往弔唁,諡號成侯。鍾繇也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據說楷書就是他最初衍化出來的。在書法方面,被與王羲之並稱“鐘王”,其書體被稱為鐘體,衛夫人、王羲之的師承。
武宣卞皇后(160-230)就是魏武帝曹操的妻子卞氏,也是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熊的母親。原本是倡家,即漢代專門從事音樂歌舞的樂人家庭(後唐代演變成娼妓的代名詞,但漢代只是指藝人),後來與曹操成婚,建安初年丁夫人被廢,卞夫人成為曹操的正妻。曹丕繼位後尊其為皇太后,曹叡繼位後尊其為太皇太后。卞皇后於東漢延熹三年(160)十二月生,魏太和四年(230)五月卒。

歷史紀事

魏築合肥新城
魏太和四年(230)正月,魏築合肥(今安徽合肥)新城以備吳。

吳立學官
吳黃龍二年(230)春正月,吳詔立學官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

衛溫、諸葛直首航夷洲
吳黃龍二年(230)春,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領兵萬人,浮海求夷洲(今台灣)及亶洲。欲俘其民以增加吳國兵力。陸遜、全綜諫之,權不聽。亶洲所在絕遠,不可得至,遂至臨海東二千里之夷洲。吳黃龍三年(231)二月還吳,得數千人。衛溫等軍行經歲,士卒疫死者十之八九。以違詔無功,下獄誅殺。這是史籍中大陸軍民至台灣的第一次明確記載。

曹真攻蜀
魏太和四年、蜀建興八年(230)七月,魏大司馬曹真請由斜谷道(今陝西眉縣西南)攻蜀,魏帝從之。詔大將軍司馬懿溯漢水由西城(今陝西安康西北)入,與曹真會漢中(今陝西漢中東)。諸將或由子午谷(北口在陝西西安東南),或由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人。八月,諸葛亮屯軍成固(今陝西城固西北),召李嚴領兵二萬赴漢中,嚴陣以待。會大雨三十餘日,棧道斷絕。魏太尉華歆、少府楊阜、散騎常侍王肅均上疏請還師。九月,魏帝召曹真等回師。

王谿蠻反吳
吳黃龍二年(230)十二月,吳武陵(今湖南西北部)五谿蠻起兵反吳。孫權召交州(今廣西欽州,廣東雷州半島及越南部分地區)刺史呂岱還屯長沙(今屬湖南)。吳黃龍三年二月,孫權假太常潘浚節,使與呂岱督軍五萬人鎮壓五谿蠻。至吳嘉禾三年(234),斬殺數萬,方始平定。

魏延攻魏羌中
蜀建興八年、魏太和四年(230),諸葛亮令魏延西入羌中(今地不詳)。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
谿(今地不詳),延大破之。

魏以楊阜為少府
魏太和四年(230),楊阜遷魏少府。楊阜,字義冊,天水冀(今甘肅甘谷南)人,生卒年不詳。曾以冀城拒馬超,破城後,又於漢建安十九年(214)七月約羌敘等起兵鹵城(今甘肅天水、甘谷間),驅馬超奔漢中(今陝西漢中東)。以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征漢中,以楊阜為益州刺史,轉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太守。威信素著,有政績。在郡十餘年,征拜城門校尉。魏太和初遷將作大匠,上疏請魏帝曹睿修治宮室務從節約。遷少府,上疏欲減省宮女不見幸者,乃召御府吏問後宮人數。吏守舊令,保密不告,阜怒,杖責吏。魏帝睿聞而愈敬怕之。阜常以天下為己任,多次諫爭,不聽,乃屢乞辭官,不許。卒後,家無餘財。

文化紀事

鍾繇逝世
魏太傅鍾繇(151——230)。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書法與晉王儀之並稱“鐘王”。

魏立郎吏課試法
魏太和四年(230)二月四日(壬午),魏帝曹睿詔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浮華不務正業者罷黜。

鍾繇卒
魏太和四年(230)四月,魏太傅鍾繇卒,年八十一歲。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漢末舉孝廉,除尚書郎、陽陵(今陝西高陵西南)令,後為廷尉正、黃門侍郎,李傕劫持漢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同謀,使漢帝得出長安。拜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時關中諸將相爭,曹操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魏國初建,繇為大理,遷相國。曹丕即王位,復為大理;丕稱帝,改為廷尉。辦理刑獄,決嫌明疑,民無怨者。遷太尉。曹睿即位,進封定陵侯,遷太傅,曾上《論復肉刑疏》。因有膝病,拜起不便,朝見使乘輿車,武士抬上殿就坐。是後三公有疾,遂以為故事。鍾繇好學多才,為我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吸取各家之長,如曹喜的篆隸、劉德升的行書,蔡邕的八分書等,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尤精於隸書和真書。鍾繇的書法影響深遠,在後代倍受推崇,在書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尤其真書,古雅有餘,剛柔兼備,備盡法度,幽深無際;史稱其“秦漢以來,一人而已”,“為正書之祖”。與晉王羲之等臨本翻刻的《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等。一說隸書《上尊號碑》為鍾繇所書,是其僅存的傳世作品。卒後,魏帝素服臨吊,謚曰成侯。

吳質卒
吳質(177——230),字季重,濟陽(今山東定陶西北)人。以文才為曹丕、曹植所器重。後出為朝歌(今河南淇縣)長,遷元城(今河北大名東)令。入魏,拜北中郎將、振威將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因與曹丕交厚,恃寵驕橫。魏太和四年入朝為侍中。卒後以怙威肆行,謚曰醜侯。其子吳應上書論枉,至魏正元(254——256)中乃改謚威侯。吳質文辭繁縟,內容平庸,有集五卷,已佚。今存《答魏太子箋》、《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答東阿王》等文。又有《思慕詩》一首,抒寫對故主曹丕的懷念,感情較真摯。

張溫卒
張溫(193——230),字惠恕,吳郡吳(今江蘇蘇州市)人。少以俊才有盛名,顧雍稱其“當今無輩”,諸葛亮亦重之。孫權初見,即拜溫為議郎、選曹尚書,徙太子太傅,甚見信重。吳黃武三年(224)四月,張溫以輔議中郎將出使蜀國。歸後,因稱美蜀政,又聲名太盛,召致孫權嫉忌。同年九月,坐暨艷事被孫權斥還本郡,以給廝吏。諸葛亮初聞溫敗,未知其故,思之數日,道:“吾已得之矣,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溫有《三史略》二十卷,皆佚。今存《至蜀詣闕拜章》、《自理》等。吳黃龍二年卒。

雜譚逸事

諸葛誕等免官
魏尚書諸葛誕、中書令鄧颺、散騎常侍夏侯玄等相善,結為黨友,互相題表:以玄等四人為四聰,誕等八人為八達,其餘還有三豫等,凡十五人。魏帝曹睿惡之,於魏太和四年(230)二月,以構長浮華,皆免官。

梁習卒
梁習(?——230),字子虞,陳郡柘(今河南柘城北)人。從曹操,因政績累遷至西曹令史。後以別部司馬領并州刺史。梁王在并州二十餘年,居處貧窮,政業卓著。他勤勸農桑,令行禁止,使邊境肅清,百姓安居。魏太和二年(228),征拜大司農,四年卒。

張裔卒
張裔(約166——230),字君嗣,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劉璋時初為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長,還州署從事,領 帳下司馬。劉備據蜀,以裔為巴郡(今雲南晉寧東)太守,闓將裔縛送東吳。蜀建興元年(223),鄧芝使吳,裔乃得還蜀。諸葛亮以裔為參軍,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今陝西漢中東),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史,加輔漢將軍。裔治學公羊春秋,兼涉史漢,作品均佚。建興八年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